唐琪
互聯網自誕生以來,便以其獨特的功能和特性,帶給我們的生活以劃時代的變革。微博——Web2.0下誕生的一種新型的迷你型博客,一種新式的網絡日志正是這種趨勢下的產物。它打通了移動通信與互聯網之間的界限,用戶可以通過手機、電腦發送不超過140字的信息,也可以上傳圖片、音頻、視頻,隨時與他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國內的微博網站大都沿襲了其博客的名人路線,以國內首屈一指的新浪微博為例,據英國《獨立報》網站報道,截止2011年5月,中國電影明星姚晨的新浪微博粉絲數已達到742萬,在全球微博粉絲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僅次于LadyGaga的930萬和賈斯丁·比伯的870萬。名人微博為什么能獲得如此高的人氣,它有何傳播特點,名人微博在傳播過程中存在著哪些未待解決的問題?本研究試以名人微博走紅這一現象入手,解析其走紅的原因,探究其傳播的特點,剖析名人微博存在的問題,并為名人微博的良性發展提出自己的建議。
一、名人微博的傳播學特點
(一)為自己說話:作為“自媒體”的名人微博
名人微博作為自媒體的一種,其獨特的吸引力在于解碼博主自己。這樣的一種“去符號化”的傳播將平時只能在鏡頭前“感謝CCTV”的抽象符號還原成一個有喜有悲、有自己思想的具體的人。在微博短短140個字中,他們用一種更加貼近真實生活的心態和形象同網友互動,解碼自己的同時,也滿足了人們全方位了解一個名人的需求。
在周立波的微博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如“旅游是指從自己活膩的地方去別人活膩的地方”、“當你失敗了,就把它作為人生財富;成功了,就是財富人生。”這樣字數不多,卻命中要害,潛藏哲理的微博內容,一如他的“海派清口”,周立波的微博也凸顯了他一貫的說話作風。
(二)為公眾說話:充分利用名人話語權
隨著Web2.0技術的興起,網絡中“去中心化”的特質越發明顯。然而我們可以在各大論壇中找到一些“意見領袖”,他們的話總能引起很多的共鳴,推動事件的解決。名人微博在互聯網中也同樣起到了言論中心的作用。名人因其在現實世界中擁有極高的關注度,上網后自然而然地也是備受關注的一類人群,他們所談論的話題往往能夠引起更多的關注,人們也愿意通過“轉發”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關切和想法,從而推動事件的解決。
二、名人微博存在的問題
(一)名人微博的責任缺失
名人作為公眾人物,他們的言行舉止很可能帶來一批效仿者,這就決定他們不僅有責任維護自身的形象,還應當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珍惜自己的話語權。名人微博作為一種傳播工具,就應當注意自己的語言是否會帶來負面影響,揭露的東西是否會誤導受眾等。
(二)名人微博屢遭惡意利用
有些名人在名譽的誘惑下,追求名氣的方式開始異化,例如在微博中,利用自身在傳播上的優勢和影響力,惡意炒作或者中傷他人。而有些微博博主利用網絡的匿名性,對名人進行言語上的攻擊,使其隱私權和名譽權受到了極大地侵犯。
(三)名人微博真實性欠缺
網絡本身作為一種具有很大虛擬性的事物,真實性一直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在微博中亦然,名人微博因為傳播者身份的公開性,就要求內容應當更貼近現實,更具有真實性。但是有些名人往往為了維護自己的公眾形象,吸引更多的關注,故意在微博中制造話題,隱瞞真相,甚至編造事實,欺騙讀者。因此,名人微博中內容的真實性一直飽受爭議。
三、名人微博的發展對策
(一)法律制度的保障
由于微博具有開放、匿名等特點,管理起來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因此,應當適時的采用強制的法律措施進行規范。作為網絡媒體中的一塊新土地,微博的媒介特征發生了不少改變,但是依然可以通過現行法律對諸如名譽權、隱私權等方面的問題加以約束,以確保微博的健康發展和名人微博主的合法權益。
(二)門戶網站的監管
門戶網站的支持是增加微博關注度的一個很重要原因。為了保證網站的知名度和瀏覽量,大量的炒作、罵戰的微博內容繼續占據著微博網站的排行榜前列,因此,要促進名人微博的良性發展,門戶網站加強監管的力度必不可少,更應當在尊重社會道德規范的前提下追逐經濟利益。
(三)名人微博主的自律
名人作為其微博的寫作者或實名下的傳播者,其微博與草根微博相比更具傳播的廣泛性。因此,名人應當承擔起網絡傳播者的責任,對其傳播的內容負責。
綜上所述,近年來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多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工作已經滲透到大眾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生的互聯網技術催生了微博的誕生,門戶網站的競爭使得名人微博迅速走紅,名人微博以其獨特的傳播功能,前景依然看好,但是無可否認的是,名人微博存在著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因此,名人微博要想保持長久的發展勢頭,必須從多方面加強監督和管理,這不僅需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門戶網站的監管,更需要名人微博主的自律。
參考文獻:
[1]周旋.論微博客的新媒體特征[J].新聞傳播,2010(3).
[2]皮埃爾.布迪厄,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
[3]邵培仁.傳播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武漢體育學院研究生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