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俊
面對信息時代鋪天蓋地的信息資訊,如何在有限的播出時間選取最及時、最準確、觀眾最關注的新聞信息,是每位電視新聞工作者的立足點。一個好的編輯就如同一個淘金者,能從大量的泥沙中發現閃光的金子,并通過千淘萬漉、提煉打磨,讓金子發出耀眼的光芒。當前,新聞改革逐漸深化,大眾需求趨向多元化,媒體競爭日趨激烈,面對觀點不同、角度多變、質量參差不齊的稿件,作為新聞編輯如何篩選出好的稿件,匯編成健康文明、積極向上、可聽可視性強的精神食糧,新聞編輯的思路和技巧顯得越來越重要。
對于電視新聞采編工作而言,選取第一時間、第一現場、第一興奮點的東西呈現給觀眾,其工作就好比一個廚師,烹制出色、香、味俱佳的美食給食客。在電視受眾越來越細化的今天,電視新聞報道要吸引受眾眼球,一定要掌握受眾的心理需求,把色、香、味俱佳的電視新聞大餐奉獻給受眾。
電視新聞的采編工作,從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出整個過程中的兩個重點內容——“采”和“編”。在具體操作中,“采”和“編”沒有非常明確的時間先后順序上的劃分,更多的是在面對新聞時,是“采”和“編”的相互協調,巧妙配合,才能達到最好的結果。一個好的新聞編輯,首先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廣播電視是黨的宣傳輿論陣地和喉舌,是政府聯系和溝通人民群眾的橋梁紐帶,所以編輯在選稿與修改稿件過程中,必須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準確選擇新聞稿件,嚴把新聞質量關。作為一名新聞編輯,要敏銳觀察形勢,勤于思考問題,通過具體生動的內容和形式,準確、鮮明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及時、如實、充分地反映人民心聲,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要具備敏銳的新聞感覺,理論聯系實際,做好新聞編輯工作,以滿足群眾的需求。隨著新聞節目在理念以及節目形式上的變化,編輯工作的職責就不僅僅局限在文字修改、圖像編輯、節目編排和錄制播出上,還要有新的思維方式,獨辟蹊徑想出“新點子”。要關注民生、貼近生活,不僅要在衣食住行上做文章,還要貼近受眾所處的時代和社會環境,為受眾提供與時代緊密聯系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信息,在第一時間抓住受眾的興趣點,并將其凸顯出來,這樣才能充分展現節目的特色,滿足受眾需求。
在新聞策劃前期,首先應對一段時期內黨和國家出臺的方針、政策,社會經濟的發展情況,重大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及背景,都做到心中有數,在此基礎上,確定報道思想,擬訂報道計劃。“參謀”新聞視角,把握輿論導向。即使作為校園電視節目的《校園生活》,在策劃新聞選題過程中,也是根據一段時間內學校與同學的輿論關注點尋找新聞選題。憑空想象的新聞選題與切入點,無法真正得到觀眾的關注。另外,還要對拍攝中可能遇到的困難提前做好準備。例如,采訪可能會需要的證明,如何和被訪者進行溝通,如何獲取有拍攝難度的畫面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整個制作團隊共同思考,群策群力的問題。
拍攝和制作過程,更多的要遵循新聞事實。拍攝最真、具有說服力的畫面作為新聞的支撐,盡可能多地找尋觀眾希望看到的關注點。而在制作過程中,不僅僅要考慮如何將新聞事件講清楚,還要思考如何講得精彩。在進行新聞節目編輯時,在技術要求的基礎上,對畫面語言和有聲語言進行藝術化的處理,使客觀公正的新聞報道更電視化地傳達給觀眾。在不違背新聞真實性的前提之下,有效地設置懸念與疑問,更多地引發觀眾對于新聞事件的關注度。達到播出要求是制作的結束,而做好以下這幾項工作是前提:鏡頭的剪輯,文字與畫面對位,字幕的合理出現,畫面的技術處理,解說與同期聲的合成,新聞長度的計算。各個環節需要默契銜接才能達到完美效果。如用慢動作鏡頭播放典型事件的發生過程,廣大觀眾就會清晰地看到現場的情況,這樣就對信息的傳播起到了良好作用。
在后期的備播以及播出過程中,擔任導播任務的編輯就要具備敏銳的思維、果斷的決策、精確的計算和純熟的技術能力,以便及時、準確地將正在發生的新聞事件和最新消息,在適當的位置切入。編輯對節目素材的編排并非是照轉照播的機械性工作,更不是單條新聞的簡單堆砌,而是根據報道方針、意圖進行技術加工或整體把關。“編”是經緯的交織,“輯”是集納和整理,需要編輯把心血傾注在其中。同樣的新聞稿或新聞片經過不同的編輯之手,在各家電視臺播出,面貌和效果有時會有天壤之別,這足以說明“編輯環”在新聞生產鏈上的特殊地位。
由此看來,對于電視新聞而言,要想真正把一桌色、香、味俱佳的電視新聞大餐呈現在受眾面前,精心選材、周密策劃、認真推敲文字、及時安全地播出是必不可少的,而流暢嫻熟的編排技巧、張弛有度的編排節奏、明確清晰的編排思想更是缺一不可的。
(作者單位:淮陽縣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