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提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標準》在課程目標中指出,在語文的學習過程中,要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同時明確指出:“文學藝術的鑒賞和創作是重要的審美活動。”“要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要達到課程標準的要求,指導學生閱讀文學作品是必由之路。
在實際指導閱讀的過程中,常常會遇到沒有閱讀興趣的學生,而且這類學生往往還占有一定的比例。這種情況,不只發現在我國有,外國也有。我對不肯閱讀的學生進行過調查,發現主要原因是:有的因作業太多,沒有時間;有的是認為沒有做數理化有意思;有的是沒有閱讀的習慣和興趣。沒有閱讀興趣,當然不會去閱讀,更不會去積極探究。文本學習如不是為了考試,也是會放棄的。為了考試去閱讀,肯定是不行的。他們的課外閱讀幾乎是零。
對同學所說的原因進行分析,可以看出,同學所說的實際上是重理輕文的表現,他們將原因推向客觀,卻不談主觀努力不夠。因此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和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就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教師都明白,閱讀興趣是對自身從事閱讀活動的主動心理傾向和對閱讀材料內容及意義進行積極探究的心理傾向,這種心理傾向常表現為一種積極的情緒態度。沒有閱讀興趣,就沒有主動心理傾向,也不會去閱讀,去積極探究。
教師還明白,閱讀興趣的產生,一靠內部萌發,二靠外部誘導。內部為主,外部為輔。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推動,構成興趣的發展變化。閱讀興趣又受閱讀者年齡、閱歷、知識、愛好及閱讀目的的制約,讀物本身的內容、形式也會直接影響閱讀的興趣。中學生正處少年時期,正是讀書的時候,求知欲強,可塑性強,只要指導得法,改變這種現狀是有可能的。
因此教師在解決這些問題上花了大量的心血,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說,給他們講明閱讀文學作品的意義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文學是一種理想的藝術,文學的目的是對真善美的追求,故文學可以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塑造人的情感世界、凈化的人靈魂,具有認識、審美、教育的價值。閱讀文學作品,可以使人認識社會生活,開辟一片新的天地;可以吸收文化價值觀念,學習民族精英和民族精神;可以對自然、生活、藝術進行審美,培養審美能力和審美情感,陶冶情操,發展個性。這種獨特的學科價值,具有無窮魅力,也歷來受到有識之士的重視。教師要認真研究方法,積極誘導,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教師在千方百計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的時候,不應該忘記學生的互助作用。學生天天生活在一起,都喜歡和自己趣味相投的交往相處,都有自己的小圈子,他們的年齡相仿,有共同語言,甚至可以無話不說。在不肯閱讀的學生的圈子里,就有喜歡閱讀的朋友。因此要讓那些有閱讀興趣的學生來幫助沒有閱讀興趣的學生。《標準》要求:“對課文的內容和表達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合作學習是新課程所倡導的新的學習方式,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同學的相互幫助,也有利于教師采取迂回出擊的策略,讓學生幫助,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
合作學習是指學生在小組和團隊中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明確的合作學習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交流的積極性、主動性,引導生生對話,群體交流,在民主和諧的氣氛中,調動并保持學生的交流積極性。教師應要求閱讀水平較高的同學以各種適當的方式,給那些沒有閱讀興趣的學生心理上的支持、鼓舞、鞭策。讓同組的同學在討論交流時,有意讓這位同學先發言,使那些學生愿意并敢于把自己的感悟體驗拿出來交流。只要那些學生愿意并敢于把自己的感悟體驗拿出來交流,就是成功。因為他交流的基礎和前提是閱讀,是思考,他也要通過“感知—感悟—內化—交流”的過程再去發現,去感悟,去升華。在交流的過程中,他會更細心地聽取同學的意見和看法。他們正是在合作互動的學習中,在群體間的交流中,形成多層次、多通道、多方面的信息交流網絡,讓思維在這網絡中相互碰撞,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生生對話是閱讀教學對話的擴展。每位讀者由于現有的人生經歷和知識水平不同,對文本的期待視野也不同,因此,對同一文本必定會形成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學生通過對話,討論和交流,思維的碰撞,隨著問題的不斷提出和消除,對文本的解讀水平就會不斷地提升,就會感受到成功的歡樂。學生在最大限度地感受到閱讀過程中的成就感時,就會主動積極地去閱讀。
要讓喜愛閱讀的同學與其他人交朋友,向他們講述看書的樂趣,最近看了哪些書,以及這些書的內容。當他看到別的同學在享受讀書的樂趣時,也會受到感染。還可從他所喜愛的有興趣的內容著手。有的同學喜愛看電影,就從電視入手,引導閱讀,再由此拓展到傳記文學作品的閱讀,然后拓展到讀其他文學作品的閱讀。這樣逐步進行,不斷漸進,當他們不斷地從不同程度感受到閱讀所帶來的身心方面的愉悅,產生審美情趣的時候,他們就會激起學生愉快、積極、廣泛的閱讀興趣,也就會成為閱讀的主人。這也符合朱志平先生所提倡的“互惠學習”的原則。
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的觀念,除了組織學生認真學好課本知識外,還要指導學生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課外知識豐富多彩,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無所不包,加上學生興趣、愛好各不相同,在班級經常開展一些活動,可以滿足各類學生的需要。例如開展演講、辯論、新聞發布會、自編自導課本劇等活動。以新聞發布會為例,教師根據學生讀書的情況,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走上講臺評述自己所讀的書,介紹自己讀書的內容,讀后的感想,以及自己的評論,有時還可回答同學的提問。教師可暗中叫有閱讀興趣的同學幫助沒有閱讀興趣的同學,指導他們準備,到圖書館查找資料,準備發言提綱,等等。因為同學之間的關系融洽,一遇到問題會毫無顧慮地請教,絕不會像請教老師那樣不好意思。因此這些學生都能在同學的幫助下比較認真地去讀,去思考。他們在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力和興趣都得到了較大提高。
在學生相互幫助的過程中,應要求學生注意隱蔽性和含蓄性,不能帶有明顯的痕跡,防止傷害被幫助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多鼓勵、多激勵,以激發被幫助者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說:“你應當努力使學生自己去發現興趣的源泉,讓他們在這個發現過程中體驗自己的勞動和成就——這件事本身就是興趣的最重要源泉。”所以一旦學生的閱讀興趣被激發出來,他就會主動地去閱讀。而要使不肯閱讀的學生變得有閱讀興趣,并能自覺地去閱讀,教師應應“兩面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