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輝
摘要: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民族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育的和諧發展。
關鍵詞: 小學語文教學德育滲透語文教材
語文是一門充滿美、再現美、創造美的魅力學科。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它當做外在的、附加的任務,應當注意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在日常教學工作之中。”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民族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還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育的和諧發展。
一、正確把握教材,找準德育切入點
語文學科,不僅集工具、知識、能力、文學欣賞于一體,更重要的也是一門思想教育學科。它的內涵隨著時代的發展而拓寬,它不僅是人的交際、思維、生活的工具,還是人們認知世界、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工具,同時又有著強烈的人文因素,對學生人格的熏陶、情感的潛移默化、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等,都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語文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或是對真善美的頌揚,或是對假惡丑的鞭笞,或是作者高潔品性、高尚人格魅力的寫照,或是對祖國大好河山、社會主義建設日新月異的熱情洋溢的贊美……無一不是作者某種思想感情的宣泄,其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內容,這些都是語文學科得天獨厚的教書育人的有利條件。我們應該充分把握好語文學科的優越性,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找準德育切入點,加強德育滲透。
1.注意激發學生的真摯情感
情感,是導之以行的基礎。讓受教育者獲得真摯的情感,是教育成功的關鍵之所在,是提高德育滲透效果的保證。語文教材中,所選的作品大都是內容精湛、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它們本身就是一塊塊情感的天地,我們要充分利用其中的情感因素,通過情感式的教學,采用巧妙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深層情感,使學生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文章蘊含的真、善、美,從而培養學生愛祖國、愛自然、愛生活的真摯情感,使學生在學習中不單掌握一定的語文知識技能,而且不斷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如學習《難忘的一課》,是要學生感受這一節所蘊含的強烈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感情,讓學生認識到,臺灣從來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激發他們為統一祖國、振興中華而奮發學習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只有激發學生心底的真摯情感,才會使學生逐漸脫離低級趣味,而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自覺追求真、善、美,樹立遠大的目標,并決心為之而奮斗。
2.注意引導學生的朗讀熱情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以讀為本”。學生通過朗讀,才能身臨其境,才能受到文章中人物思想的感染與熏陶,從而受到德育教育。所以,引導學生養成朗讀的習慣,有利于他們體驗祖國語言文字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如《白楊》一文,語言就充滿感情色彩。我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重點句、重點段,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讓學生領悟到:“在那茫茫的大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直而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的,不單單是白楊樹,還有那些像白楊一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無私奉獻的邊疆建設者們。”本文中真正使學生震撼的是結尾一句:“在一棵高大的白楊樹身邊,幾棵小樹正迎著風沙成長起來。”這種“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無私奉獻精神,喚起了學生的激情和理想,使學生受到了崇高精神的熏陶和偉大人格的感染。
3.注意調動學生的情景興趣
小學生正處在好奇愛發問的階段,他們有很強的可塑性,我們要善于創設各種有趣、有探索價值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景興趣,使其迅速進入課文預定的情景,在情感上與作者產生共鳴,在尋求正確答案的同時,也進行了思想品德的滲透。如教《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我們設計了以下問題:①雨來的家鄉有什么特點?②雨來的家鄉美在哪里?③為什么課文一開頭要描寫雨來生活的環境呢?④雨來掩護李大叔與他生活的環境有一定的聯系嗎?通過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認識到,課文開頭用大篇幅描寫蘆花村的美麗是有用意的,說明正是美麗的家鄉、偉大的祖國培育了雨來高尚的民族氣節和英勇不屈的斗爭精神,產生了在敵人的誘騙、威脅、毒打面前不屈服的英雄行為。這就使學生從思考探究中受到了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向,而這又往往通過情節表現出來。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引導學生從情節的發生、發展和結局的全過程進行剖析,在理解文脈的基礎上,把握作者的感情發展,從而以情激情,掀起學生情感上的波瀾,達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二、正確研究教材,處理好二者關系
語文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獲得最基本的語文素養,而且要讓學生從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這是語文的性質與地位所決定的。語文教學的主旋律畢竟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德育僅僅是語文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也絕不能少的衍生品。所以,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正確地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系,才不至于喧賓奪主、流于形式。因此,我們除了要正確把握好教材,找準德育的切入點,還要認真研究教材,處理好德育與語文教學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主次不分,本末倒置,更不能“貼膏藥”,走過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既不能把德育看作歸納文章觀點的程式,輕描淡寫地帶過,又不能像分析文章一樣,深入細致地講析。正確的做法是:抓住關鍵之處,畫龍點睛地引導學生,分析文章最能感動自己、震撼自己的語言文字,從中加深體會,產生共鳴,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學生、影響學生、塑造學生。突出文章中的閃光點,使學生發現其光輝,且深切地感悟到其道理的正確或精神的可貴,讓大家把這些精神的種子撒播到自己的心田。
三、正確分析學生,深化德育的效果
品德素質陶冶,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我們的宣教代替學生的德育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體驗德育魅力。處于主導地位的教師珍視、尊重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德育滲透工作才能被學生愉悅地接受,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育培養的目標。如今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庭中深得父母的寵愛,生活條件優越,習慣了養尊處優,缺乏對他人的關愛、給予、奉獻與感恩的品質,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薄弱,他們知識面廣,叛逆,容易與教師唱反調,等等,這些都給我們的教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地去分析研究學生,進而區別對待,并結合課文內容適時地滲透思想政治教育,那么,我們的語文教學就是成功的,就達到了培養人才的目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德育,并沒有固有的模式,重要的是我們要有一種強烈的既教書又育人的使命感。所以,我們應當積極探索與充分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挖掘語文教材的德育因素,在教學中認真、積極地進行德育滲透,使之成為學生求知、成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