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羽
摘 要: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不僅僅關系到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還影響著海洋環境的保護和海洋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研究意義。本文通過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的分析和介紹,對我國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提供理論經驗。
關鍵詞:海洋環境監測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X8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c)-0150-01
1 引言
我國作為海洋大國,擁有18000km的陸地海岸線和超過1.4萬km的島嶼海岸線。如此遼闊的海域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的海洋資源。我國海域條件優越,為沿海城市帶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使沿海地區成長為人口集中、經濟發達的熱點地區。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步認識到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的重要性,以海洋強國為目標。綜合利用開發海洋資源,以海洋經濟推動區域經濟發展。但前提是了解海洋環境的特點與規律。海洋環境監測就是一種有效研究海洋環境的重要方法,在改善海洋環境和推動海洋經濟發展方面有著廣泛的運用。換句話說,海洋環境監測水平的高低,直接決定著海洋資源利用的能力和海洋環境保護水平。
2 我國海洋監測工作面對的嚴峻環境形勢
近年來,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國近海環境質量卻嚴重下降。
2.1 污染源增加
海洋環境污染主要是通過入海口污染、海上開采建設、海水養殖污染等等。污染源控制工作對海洋環境的改善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環境污染嚴重制約了我國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造成了難以挽回的災難性后果。長期的監測、評估和研究調查顯示我國的海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前景不容樂觀。
2.2 海洋生態環境惡化
國家海洋局早在21世紀初,著手進行了全面的海洋生態系統勘測研究,結果顯示,我國海洋生態環境嚴重惡化,海洋生物產卵育幼海域破壞嚴重。被大量的養殖、旅游、排污區域占有,此外濕地資源也破壞嚴重。海洋生態體系失衡,生物棲息地面積大幅萎縮,傳統海洋經濟資源匱乏,海水養殖品質下降。
調查研究表明,隨著經濟發展,沿海地區圍海造地總面積接近70萬hm2,濕地面積萎縮近50%,紅樹林面積下降近73%,此外海洋開采導致我國沿海恢復能力逐漸降低,水體質量急劇下降,傳統海洋生物棲息地不復存在,海洋生態環境遭到顯著破壞。
我國突出的海洋環境問題,對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增加了難度。面臨的現實的海洋環境問題,必須積極調整發展方向,制定符合我國海洋事業長期穩定的發展規劃,構建全面的海洋自然環境管理體系,完善的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充分發揮出海洋環境監測在海洋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中的巨大作用。
3 監測工作中的主要問題
隨著海洋環境監測的發展和研究,我國監測體系已經具備了一些能力,海洋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中發揮著顯著的作用。同時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著明顯的差距。
3.1 管理體制的局限
國內海洋監測機構相對較多,主要有國家海洋局、環保局、科技部、氣象局、沿海地方部門等與海洋有關的部門。各部門之間的運作相對獨立,重復建設現象嚴重,甚至出現了相互制約的情況,無法最大限度的發揮和利用監測資源和設備,監測標準和手段的不統一,影響了所采集數據信息的兼容性,難以實現資源的共享和技術設備互補。
3.2 立法體系滯后
國內海洋環境監測發展同國外狀態相比,監測技術含量不高、人員素質有待提高、監測產品質量低。造成這種狀況是由于海洋環境監測工作沒有全面的長期的規劃,并依據此構建合理的實施,逐步減少差距,完成質的飛躍。目前工作更多注重眼前的短期監測計劃,制約了海洋監測工作全面長期的發展進步。此外,我國尚未出臺完善的海洋環境監測管理規范,對監測工作管理的規范性不夠,缺乏政策間的互補和協調,甚至互相制約,嚴重干擾了海洋環境監測行業的全面科學發展。
3.3 監測人員專業技能不高,設備不到位
海洋環境監測工作主要是對海水、大氣和水文地質進行勘查,而監測環境往往比較惡劣,設備成本高、故障率高、運行成本較高。經費不足長久以來制約了我國監測設備升級,影響了監測工作的進步,雖然逐步增加了在海洋方面的投資,然而和海洋監測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此外海上工作環境艱苦、薪金待遇普遍不高也限制了監測人才隊伍建設。沿海城市的監測部門近年來發展很快,但是監測人員普遍缺乏海洋環境監測經驗,建立的許多監測機構中,員工大多未經過專業培訓,對許多監測手段不了解,無法提供有效的改進手段。
4 改善監測工作的對策
4.1 發達國家己經構建了完善的關于海洋環境監測、海洋生態健康監測指標體系等
這些體系的構建完成為我國學習利用和完成跨越式發展給予了支持,我國海洋監測發展中應該依據我國環境的實際情況,構建適合我國海洋環境的工作模式和規范指標。
4.2 加強監測基礎科學研究
海洋環境監測在海洋管理工作中占據重要地位,作為新興學科,海洋監測是適于日常管理操作的、具有一致性和參考性的樣品分析評價、信息收集、質量評估、前景預測等,深入學習海洋監測理論體系的新方向。然而,我國在實際運用海洋環境監測技術時通常還在根據一些過時的分析方法,已經明顯無法適應當代發展的需要,監測手段落后、分析繁瑣,標準不一,都造成監測結果無法迅速轉化為實際運用之中,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制約了海洋監測工作實際作用的發揮。因此我們應該注重對海洋環境監測科學理論的研究學習,思考出一些新的方法和構想,特別針對海洋生態環境保護方向、災害評估體系構建等的核心的測評體系、發展方向和評估方法的開發應用等。
4.3 注重隊伍素質建設
在通過良好的待遇和渠道引進監測方面人才的同時,積極發展自身培養機制,經常性地選送優秀的監測人才參加國際培訓交流。制定適應監測行業發展需要的計劃,定期組織監測人員學習了解新技術方法。配合績效業務考核制度,對監測人員的業務掌握水平和等級進行考核并將考核結果同崗位晉升和工資獎勵等激勵措施聯系起來,從而改善監測隊伍能力和專業技術,以適應新的海洋環境和形式下行業的發展需求。
5 結語
上述的一些問題都是在我國的海洋環境監測的實際工作中研究總結得來的。針對上述的問題,筆者簡單的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簡單的分析了其發展建議和對策,以期對我國海洋監測行業的發展和進步提供理論支持,推動海洋開發和利用工作的長期健康進行。
參考文獻
[1] 20世紀末中國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公報,國家海洋局,2010年.
[2] 杜碧蘭.建設海洋強國,促進中華民族復興[C].海洋戰略研究文集.2010年4月.
[3] 李逢熙,葛建中,陳先芬.發揮監測監視技術優勢,強化海洋綜合管理[C].海洋環境監測文集.海洋出版社,2009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