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珅
摘 要:水資源危機是全球大多數國家需要共同面臨的重要課題。從我國水資源現狀來看,我國水資源人均占有量缺乏并且空間的分配也極不平均,尤其是在華北地區和西北地區,水資源的分布與主要經濟生產力的布局表現出不適應性,經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與水資源的分布成為了不可忽視的矛盾,所以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做出研究并不斷優化水資源的配置具有緊迫性。本文對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原則、任務以及主要模式做出闡述與研究,并對優化水資源配置提出一些建議。
關鍵詞:水資源合理配置優化配置決策機制
中圖分類號:TV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c)-0151-01
我國在水資源分布上主要表現出三個特點:一是水資源總量大但是人均占有量少;二是水資源的地區分布不均勻造成了與人口布局、生產力布局產生矛盾的現狀;三是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勻,主要是由我國的氣候造成的降水時間分布與徑流時間分布為主要體現。水資源對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所以面對水資源分布不均的挑戰我國政府以及水文、水利相關部門也致力于實現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并在優化水資源配置方面做出不懈的探索與實踐,在理論與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但是同時也應該認識到水資源合理配置仍舊是一項需要長期堅持與努力的重要工作,提高對水資源合理配置的認識、完善水資源配置的管理體系能夠對優化水資源合理配置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
1 水資源合理配置的原則
水資源合理配置是指在流域或特定的區域范圍內,對各種可以利用的水資源進行配置。水資源合理配置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學科需要在其過程中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1 公平性原則
公平性原則是水資源合理配置中的重要前提,要求水資源合理配置能夠滿足不同區域內的社會個體對生產用水或生活用水的需求,要求不同區域之間的協調發展以及同一區域內的對不同社會個體的公平分配。
1.2 有效性原則
有效性原則是指要求保障水資源的利用效率以及水資源產生的效益,追求水資源合理配置后的效益最大化。有效性原則不僅是水資源合理配置過程中需要遵守的重要原則,同時也是核算水資源合理配置成本的重要依據。有效性原則是建立在公平性原則的基礎上的,所以公平性原則具有優先性。
1.3 可持續發展原則
可持續發展原則是水資源合理配置中的根本原則,是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長效性的保障,同時也關系到后代對水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所以水資源合理配置需要在不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的基礎上公平高效的實施水資源配置,從而發揮水資源在社會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2 水資源合理配置工作的主要任務
水資源合理配置工作涉及面十分廣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對水資源需求的認識,即對當前水資源利用結構以及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現狀分析,同時要對優化水資源利用結構、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的策略與技術進行研究,并對生活用水、生產用水以及生態保護產生的水資源需求做出科學的預測;二是對水資源供需平衡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區域水工程開發和利用模式以及經濟發展模式的掌控來實現對供水量的分析,以保障水資源合理分配過程中實現水資源的供需平衡;三是對當前水資源工程布局以及開發利用方式進行合理評價,并以此為依據進行針對規劃工程的可行性進行研究,為水利工程的建設起到指導作用以實現各類水源的合理調配;四是保障供水效益。進行水資源合理配置以及開發利用的成本核算,根據區域內實際情況對水資源配置后產生的工業效益、農業效益以及生態效益進行綜合分析;五是生態環境質量與預測。對區域內水環境與生態環境進行科學評價,制定合理保護水環境以及生態環境的標準與政策,科學預測水資源開發利用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六是水資源的管理。尤其是水資源管理機制的完善如法律法規的完善,水費標準的完善等;七是水資源配置技術與方法研究。如GIS技術在水資源合理配置中的應用,水資源合理配置管理信息系統的開發研究等內容。
3 水資源配置的主要模式
3.1 行政配置模式
水資源配置的行政配置模式以政府的宏觀調控為主要特點。政府有關部門通過制定與水資源相關的法律法規直接對水資源進行配置,通過政府職能的發揮來實現生產用水、生活用水以及生態用水的協調與管理,主要體現在流域水資源配置與管理以及城市水務中的水資源配置與管理兩個方面。
3.2 市場配置模式
水資源配置中的市場配置模式以市場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為主要特點,根據我國市場經濟的特點與要求,形成合理的水源使用權分配或轉讓的管理模式,通過建立科學的水價分層機制來使水資源的利用領域向高效率的用水領域轉變,實現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有效性與高效性。
3.3 混合配置模式
水資源配置的混合配置模式是指行政配置模式和市場配置模式結合進行綜合配置,混合配置模式吸取了行政配置模式與市場配置模式的優勢,能夠形成宏觀調控、水市場調節和民主協商等多種手段結合的水資源配置機制,從而使水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同時也更加高效。
4 優化水資源配置的建議
4.1 重視優化目標的可行性研究
在水資源的合理配置中,優化目標和方案可能只有一個,在這種情況下對優化目標的可行性研究顯得十分必要。水資源配置的原則要求在水資源配置的過程中選取最正確和最有效率的目標和方案,所以在此過程中可以選用幾個目標來共同研究,并通過經濟、環境、社會等各個因素結合的出發點對目標和方案進行比較,從而達到水資源優化效益的最大化。
4.2 完善水網絡系統
水資源的網絡系統的完善是一個需要長期努力的任務,其中包括水源工程、輸水工程、排水工程以及水處理工程的完善。水網絡的完善能夠將水資源工程很好的連接起來,便利水資源的配置工作。所以各個區域內水利部門應該從當地的實際情況出發,不斷進行水網絡工程體系建設,為進行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打下基礎。
4.3 不斷健全關于水資源的法律法規
水資源的法律法規建設包括對水資源開發利用以及配置工作中的監督與管理等執法措施的建設,水資源法律法規的健全能夠為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同時也能夠在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工作中做到有法可依。所以相關部門應該在對當前水資源合理配置中可能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不斷對相關問題的規范進行完善,減少因為法律法規的滯后性而引發的不必要的水資源配置問題。
4.4 不斷加強水資源配置先進理論與技術的研究
在水資源配置中應當重視先進理論與技術在實現水資源合理配置工作中的重要推動作用。如可以通過數學模型的建立能夠模擬描述系統內各個影響因素的特征以及之間的關系和影響力度,為水資源的配置提供指導作用。水資源的信息采集、監控和處理等先進技術的應用能夠促進水資源配置工作的現代化,提高水資源配置工作的準確度與效率。
參考文獻
[1] 李繼清,張玉山,王麗萍,等.可持續利用的水資源配置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3).
[2] 肖志娟.區域水資源評價及優化配置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