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文
最近,來自河北的顧先生遇到一件令他疑惑的事。他的空腹血糖為5.45毫摩爾/升,符合正常標準。而餐后2小時血糖上升為11.0毫摩爾/升,已經超標了。難道自己是患上了糖尿病?為此,顧先生請教了醫生。醫生說,這表示顧先生的糖調節功能已經受損了。
一般認為,糖調節受損是健康人邁向糖尿病的必經之路,糖調節受損者被認為是潛在的糖尿病人群。因此,應積極進行生活干預,包括調整飲食、加強體育鍛煉和減肥,及時預防。
按世界衛生組織頒布的標準,正常人空腹血糖應低于6.1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低于7.8毫摩爾/升。如果空腹血糖≥7.0毫摩爾/升,餐后2小時血糖≥11.1毫摩爾/升,則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而這兩個階段之間,即空腹血糖在6.1~6.9毫摩爾/升,或餐后2小時血糖在7.8~11.0毫摩爾/升,則為糖調節受損。
糖調節受損者沒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癥狀,只能靠血糖檢查來發現。而如今一些人在體檢中,僅檢測空腹血糖,并不能及時地發現糖尿病和糖調節受損。所以,建議在進行糖尿病篩查時,查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時血糖,才能真正有助于早期發現糖尿病及糖調節異常。凡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高血壓、脂代謝紊亂、妊娠糖尿病、巨大兒分娩史等糖尿病易患因素者,均應定期去醫院檢查,以便及時發現糖調節受損,及早采取干預措施。糖調節受損者,若不積極生活干預,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就會轉為糖尿病患者,尤其對于已發現空腹血糖接近臨界值更應及早重視。糖調節受損為糖尿病亮起警戒的黃燈,通過干預完全可以轉為正常。因此,積極干預糖調節受損,可以防止糖尿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