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學力 劉大鵬 張興偉
摘 要: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發生,對人民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越來越嚴重。本論文從朝陽市地質災害進行核查分析,提出治理建議。
關鍵詞:地質災害分析治理
中圖分類號:F64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c)-0155-02
遼寧省朝陽市是地質災害多發地區,地質災害種類多、分布廣、活動頻繁、危害重,也是遼寧省地質災害較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到目前為止,全市確定地質災害高易發區51處,已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391個,其中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52個。據不完全統計,自六十年代以來,朝陽市發生各類地質災害123起,死亡16人,傷4人,破壞房屋、公路、鐵路、管線管路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49779.63萬元,嚴重影響了當地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已經成為影響朝陽市國民經濟與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 地質災害隱患點核查分析
朝陽市位于遼寧省西部山區,地質環境條件復雜。主要地質災害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和地裂縫等,地質災害威脅的主要對象是公路、鐵路、房屋和農田,以及工礦企業、水利設施和通訊線路。
1.1 崩塌
目前已發現崩塌災害點68處,另有隱患點168處,占各類災害總數的60.36%。其中朝陽縣、雙塔區、龍城區發現崩塌災害點12處,另有隱患點43處;北票市發現崩塌災害點1處,另有隱患點11處;凌源市發現崩塌災害點12處,另有隱患點26處;建平縣發現崩塌災害點19處,另有隱患點50處;喀左縣發現崩塌災害點24處,另有隱患點38處。主要分布于公路、鐵路沿線及礦山采區。
1.2 泥石流
泥石流是分布多、危害大、發生頻率較高的地質災害類型之一。區內發現泥石流災害點16處,另有隱患點13處,占各類災害總數的7.42%。按地貌特征可分為河谷型、溝谷型、坡面型三種類型。凌源市境內溝谷型泥石流共有6處,其中已發生的5處,潛在的1處;坡面泥石流6處,其中己發生的3處,潛在的3處。建平縣發生泥石流6處,主要為溝谷型泥石流和尾礦壩潰壩形成的泥石流。
1.3 滑坡
朝陽市境內滑坡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松散及軟弱巖體在地下水作用下,產生靜水或動水壓力,使巖(土)體強度降低,最終導致坡體向下滑動。其次是人類工程活動,如森林砍伐、植被破壞、修建公路、切坡建房、興建水庫等也是導致滑坡災害的誘因。目前已發生滑坡34處,另有隱患點50處,占各類災害總數的21.48%,多分布在朝陽市的中部及西南部。朝陽縣已發生滑坡14處,潛在滑坡5處;北票市已發生滑坡2處,潛在滑坡4處;凌源市已發生滑坡8處,潛在滑坡10處;建平縣已發生滑坡2處,潛在滑坡8處;喀左縣已發生滑坡8處,潛在滑坡23處。
1.4 地面塌陷
朝陽市已發現地面塌陷23處,另有隱患點1處,占各類災害總數的6.14%,主要是采礦工程造成的。如北票市煤田采區共形成了4處非穩沉陷區,面積總計為38.79Km2,包括6個管理區、2鎮2鄉18村。4個沉陷區內現有地面塌陷坑7處,地面塌陷地質災害共造成21453戶居民房屋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據統計,直接經濟損失達48035.09萬元。
1.5 地裂縫
目前朝陽市已發生地裂縫18處,占各類災害總數的4.6%。其中朝陽縣及雙塔區、龍城區發生地裂縫2處;北票市發生地裂縫10處;凌源市發生地裂縫5處;喀左縣發生地裂縫1處。地裂縫主要分布在礦山采區,朝陽市發生的18處地裂縫有17處是由于煤田開采所致,另一處為錳礦開采所致。
2 地質災害治理建議
作為朝陽市應采取科學的方法,以突發地質災害為重點,以地質災害調查為基礎,以科學技術為依托,以調查、監測(群測群防為主)、治理為主要手段,采取以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的方法,把地質災害防治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提高地質災害的預測預警能力和防治水平,建立和完善防災減災體系等長效機制,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1 做好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
(1)開展縣(市、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選擇重點區域開展縣(市、區)1:5萬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工作,初步查明朝陽市地質災害隱患,掌握地質災害的發育規律、分布狀況、危險性、危害程度,劃分地質災害易發區和危險區。
(2)制定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地質災害防治規劃是建立和健全群專結合監測網絡、進行地質災害科學防治與綜合治理的依據。在完成調查與區劃報告的同時,編制相應的縣(市、區)地質災害防治規劃,為實施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做好基礎工作。
(3)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對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和地裂縫災害嚴重的地段,開展地質災害專項調查工作,提出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規劃。
(4)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和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國土資源部門會同建設、水利、交通等相關部門,每年開展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等“三查”工作,編制年度地質災害防治方案;對汛期突發性地質災害進行應急調查與處理,必要時啟動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預案。
(5)地質災害治理工程技術研究與推廣應用。國土資源主管部門應組織開展降雨量、降雨特點等與崩塌、滑坡、泥石流災害相互關系的研究和野外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要開展城市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研究,推廣應用先進防治工程技術;開展城市地質作用與災害、城市地質環境條件的勘查評價、城市土地資源利用與合理規劃、城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建立城市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系統的研究。
(6)信息系統網絡建設。建立相對完善的全區地質災害空間數據庫,完成信息網絡骨架建設,實現朝陽市突發性地質災害分布和災情信息的圖、數一體化管理與災害速報,實現網上查詢災區地質環境狀況、地質災害歷史、地質災害隱患點分布、危險性和可能危害的對象等主要地質災害信息。
2.2 做好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程實施工作
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治理工程應遵循“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科學規劃,綜合治理”的總體規劃,規劃期內對全區已有的52個重要地質災害點和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監測,適時監控其發生、發展狀況。對危害城鎮、居民點、重要設施的地質災害點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重點控制和治理。按照全面規劃與重點防治相結合的原則,選擇嚴重危及城鎮、集中居民點、礦山、交通干線、重要工程設施安全的危險區和隱患區,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制定治理方案,實施防治工程。
2.3 建立地質災害預報系統
在市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的領導下,構建市(縣)、鎮(鄉)、村(屯)三級群測群防監測網和預警預報系統。
(1)建立縣(市、區)級監測網(群測群防一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