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恩慧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樂之者。”興趣對學習有著不可估量作用。如何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呢?如課堂問題的設計及多媒體的適當運用等等。
關鍵詞:興趣巧設問題多媒體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c)-0167-01
教師從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知識,有所生成。那么如何讓學生更有效的學習呢?我認為從激發學習興趣入手是關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下面我僅從設置問題和運用多媒體這兩方面結合自身實踐來談一談。
1 巧設問題,誘生思維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僅是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在語文課堂中,有效的提問能誘發學生思維的興趣。
例如,我在講《呼蘭河傳(節選)》一課時,課后有這樣一道習題:結合具體的細節和情節說說“我”的爺爺對“我”的童年生活有什么影響?
面對這樣的習題,大多數學生都會考慮得很多,而且怎樣結合細節和情節是我這個班級一部分學生的弱點。我就想,怎樣能不就題講題呢?怎樣能不讓學生去懼怕這樣的題呢?我決定在分析課文的過程中,慢慢滲透。于是,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問:我們能在原文找到一個詞語來概括這些景物的特點嗎?(學生很容易就可以找到“自由”這個詞語)問:動物和植物都是自由的,那置身在這樣環境中的人呢?(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馬上就會回答“也是自由的”)問:你能否舉個例子來說明呢?(學生便會到原文去找例子。其中有這樣幾句話,學生立刻就能找到:和祖父鋤地,隨便亂弄,祖父也不責備;去吃黃瓜,沒吃完黃瓜又去捉蜻蜓;祖父澆菜,我反把水往天上拋,嘴里還嚷嚷著下雨了。)問:自由的讓人羨慕呀!這樣的環境是誰給她創造的?(學生異口同聲的回答,是祖父。)問:好,那我現在問這樣一個問題,祖父對“我”童年生活有什么影響?(停頓一會,學生紛紛地說:“給我一個自由的童年”,給“我”創造了自由的環境”)我接著說:“好,同學們把書翻到150頁,看第二題。”這時,學生們恍然大悟,原來這是一樣的問題,只是問法不同。
再如,我在講《藤野先生》一課時,怎樣讓學生理清全文的思路呢?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細讀課文,可不可以把與藤野先生直接相關的事件找出來?能不能再把與藤野先生看似無關的事情找出來?本文是寫藤野先生的,為什么要寫這些與他無關的事呢?這樣一問,之后再來解決問題,不單思路清晰了,而且還讓學生明白了作者的寫作用意及技巧。
又如,我在講《一雙手》這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對勞動者的熱愛之情,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問:就算栽一棵樹手往土里插三次吧,一天栽一千棵,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十天這雙手往土里插多少次?二十天呢?張迎善一共栽了多少棵樹?這雙手又往土里插了多少次呀?當學生回答出“780000次”時,為自己的答案一驚,接著發出了感慨,學生終于理解了勞動者的不易。這個問題的設計,通過一串串數字的形象感知與比較,既幫助學生深刻體悟到了語言文字中所蘊含的感情,突破了學習難點,也打破了學科界限,在語文學科與數學學科的整合中,促進了學生整體的實踐能力的發展,實現了語文學科的多重功能價值。
這樣,巧設問題,把題目化大為小,化難為易,更利于學生接受,樹立了學生的自信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真正做到了從學生實際出發。
2 適當運用多媒體
首先適當運用多媒體可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然而興趣和動機并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在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是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的載體。
例如在講解《都市精靈》一課時,我在網上找到一個“恒雅杯”2003環保flash作品創作大賽的作品—— “我是一只小小鳥”,在課堂即將進入尾聲時,我把這個flash作品穿插進來,學生看過后,有的沉思不語,有的默默流淚,無一不被其中的歌聲與畫面所感染,孩子們紛紛宣誓要成為環保一員,此時,我的課堂教學目標中的情感升華得以實現,而且比我預想的效果要深刻得多,這就是多媒體力量與價值的體現。
再如,我在講《一雙手》一課時,為了激發學生對林業工人的情感,我運用了多媒體出示森林圖片并伴有音樂,讓學生們說森林的作用,并問“作者說:看著這雙手我看到了一山山翠綠的森林,同學們看著這雙手你看到了什么?” (此時透過這雙手學生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一雙手了,學生們回答是木材,是清泉,是一群群可愛的小動物,是張迎善以及和張迎善一樣的勞動者美好的心靈,幸福的笑臉……)學生能把問題發掘的這么深且透徹,“多媒體”是功不可沒的。這就是運用課件的設計與相機呈現,提供刺激物,營造情境,增強氛圍,把學生再一次帶入文本情境,使學生在與文本的對話中展開聯想,在聯想中情感進一步升華。
其次,多媒體教學能充分降低教學的難度,提高教學效率。運用多媒體,把電、光、聲、形有機結合起來,將教學內容在動和靜、虛和實、局部和整體、外表和內質之間進行轉化,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內容或是不容易觀察到的事物充分顯示出來。有利于多角度地突出事物的特征,降低學生提取意象的難度。如一次,我到高中部去聽課,教師正在講授《神奇的極光》一文。這篇文章語言抽象概括,且極光這種現象不是像彩虹那樣都可以接觸到的自然現象,學生在學習這一點時很難真正接受、理解。這個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現了極光的神奇,讓學生真正感受每一種極光的具體特征。再如,我在講授《沙漠里的奇怪現象》一課時,我用了多媒體展示了一些“奇怪現象”,把學生難以想象的且不易接觸的自然現象直觀的,有形有景的展示出來,這樣通過多媒體,解決了普通教學中單靠語言和黑板所不能解決的難題。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其曾精辟地指出:“沒有任何興趣、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圖”。足見興趣是學習的一個關鍵要素。著名教育學家皮亞杰也說“兒童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也不是被動的接受環境刺激,而是具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受興趣的支配。”因此,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向往,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引導學生把學習作為快樂和享受,這些無一不是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目標,這樣才能讓我們的語文課堂譜奏出和諧的樂音。
參考文獻
[1] 樂愛國.教師口才[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1.
[2] 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2004(11)(12).
[3] 馮中良,伍新春.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