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云鶴 徐旭芳 張超
摘 要:激勵教育思想是激勵思想在教育領域中的合理化運用,以實現激發、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目的,使學生形成一股強大的學習內動力,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教師在運用激勵教育方法時,應當堅持因人、因事、因時、因地而異的原則,結合學生心理特征、學習狀態、學習能力進行激勵,這樣才能收到良好的激勵教育成效。基于此點,本文對激勵教育思想應用于高中課堂教學中應遵循的原則和具體策略進行分析。
關鍵詞:激勵教育激勵理論高中課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2)07(c)-0170-01激勵理論是在管理學與組織行為學中發展延伸而來,已經成為重要的理論學派。激勵是指通過某些刺激使人發奮起來,形成一股內在的動力,使其朝著所期望的目標前進。將激勵理論應用于教育領域,便出現了激勵教育思想,是指教育工作者運用科學、合理的教學策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調動學生主管能動性和創造性,使學生向著預期的學習目標而努力前行。
1 激勵教育思想應用于高中課堂教學應遵循的原則
1.1 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物質激勵是利用滿足人對物資的需求而激發其創造性和積極性,精神激勵是利用滿足人對精神的需求,來升華、引導其發揮自身的創造性和積極性。為了提高激勵教育思想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效果,必須將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充分發揮兩者的作用。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層次分為五大層次,即生理需求、尊嚴需求、安全需要、自我需要、愛及歸屬的需要,克雷頓·奧爾德弗對需要層次理論修整后得出的ERC理論,認為三種核心的需要分別為生存需要、成長需要和關系需要。由此可以看出,精神激勵較之物質激勵相比,其層次性更高,是人們所追求的更高境界。所以,教師更應當重視精神激勵的效能,運用獎勵、關懷、表揚、信任、鼓勵、支持、榮譽等方式給予學生精神激勵。
1.2 內激勵與外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赫茨伯格在“雙因素理論”中提出,激勵理論分為內激勵和外激勵,前者主要是指能夠使個人得到激勵和滿意的因素,而后者是指能夠滿足人體生存、安全和生活要求的因素。在將激勵教育思想運用于高中課堂教學中,應將內激勵和外激勵相結合,并以內激勵為主。內激勵的結果是由自己自由支配的積極強化,而外激勵的手段既可以是正強化(積極的強化),也可以是負強化(消極的強化)。對于學生而言,內激勵是指學生的自我激勵,同時也是激勵主客體共同追求的理想狀態。外激勵是指來源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激勵,這種激勵可以對學生產生正面作用,也可以對學生產生負面影響。所以,學校應當擔負起教育的主體責任,在課堂教學中應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興趣、抗挫折能力、個人品質以及創新意識,以充分發揮內激勵和外激勵的積極作用。
1.3 正激勵與負激勵相結合的原則
在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斯金納的激勵強化理論中,將激勵行為劃分為正激勵和負激勵兩個方面。正激勵是指對個體的符合組織目標的期望行為給予獎勵和肯定,以激發個體的積極性,負激勵是指對個體違背組織目標的非期望行為給予處罰,以杜絕類似行為再發生,使個體的行為目標朝著正確的方向轉移。在高中課堂教學中,必須秉承以正面激勵為主、負面激勵為輔的教育原則,使兩種激勵措施有效結合在一起,以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興趣、情感、信念、性格和意志。
2 激勵教育思想應用于高中課堂教學的具體策略
2.1 運用競賽小組激勵策略
在班級內,教師應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組織學生自由組成互助小組,讓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幫助成績差的學生共同進步。在期中考試和期末考試過后,由教師根據小組二人的成績提高程度來評出最佳的互助小組,并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讓該小組的學生在全班面前做合作匯報。運用競賽小組激勵策略,不僅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更容易讓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相互激勵的機制,使激勵行為內化為努力學習的動力。
2.2 運用目標激勵策略
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能力,讓學生自主制定本學期的學習目標和成績目標,并在每一次考試過后,讓學生對所取得的成績做客觀分析和總結,找出自身學習的不足之處,對下一階段的學習目標進行調整。運用目標激勵策略,可以培養學生自我反思的能力,減輕學生的考試壓力,認清自身的優點和缺點,使自身不斷總結和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從而有效地將目標激勵轉化為內激勵。
2.3 運用獎懲激勵策略
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獎勵和懲罰是教育學生的重要手段,教師應當將獎勵作為重要的教學方法,將懲罰作為輔助教學方法。獎勵是教師對學生優良行為的肯定評價,有利于促進受獎勵的學生形成上進心和榮譽感,并激發其他同學向該同學學習,形成積極的進取心。懲罰是教師對學生不良行為的否定性評價,目的在于讓學生早期改正該種不良行為。運用合理、適當的懲罰措施往往可以收到明顯的教育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對于因犯錯而遭受懲罰的學生,教師應當給予更多地愛護和關懷,在實施懲罰的同時,更要幫助其客觀分析錯誤及其造成的后果,讓學生正確認識到錯誤的嚴重性,從而在內心深處激發改正錯誤和追求上進的強烈愿望。
2.4 運用表揚激勵策略
表揚激勵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經常使用的教學手段,教師在運用表揚激勵手段時應當控制好尺度。首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恰如其分地進行表揚評價,不能刻意夸大拔高,更不能將集體努力獲取的成績歸功于某名學生干部身上;其次,堅持因人而異的原則,表揚容易驕傲自滿的學生時,應當同時指出其不足之處,以預防學生產生驕傲情緒,不知進取。表揚容易產生自卑心理的學生時,應當善于發現這類學生的閃光點和所取得了一點點成績,并給予及時的肯定評價,使其認清自身的優點和進步;再次,在表揚一般學生時,由于在班級中處于一般狀態下的學生較多,所以適當表揚一般學生能夠起到激勵其他學生的作用;最后,教師應當保持表揚對象的多樣化,不僅對品學兼優的學生進行表揚、還要對后進變上進的學生進行表揚,不僅對樂于助人的學生進行表揚,更要對學習態度優良的學生進行表揚。采取多樣性的表揚激勵策略,可以使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優點和長處,激勵更多的學生實現學習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金娣.激勵理論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以高中思想政治課為例[D].蘇州大學.2008.
[2] 李曉東.激勵教育思想在高中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讀寫算(教育教學研究).2011(6).
[3] 王小平.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政治課堂貫徹以人為本教育思想的若干思考[J].新課程(教研版).2010(2).
[4] 魏延婷.教育激勵理論在高中尖子生教育中的應用[J].劍南文學.2009(8).
[5] 辛月明.把對高中生的懲罰教育轉化為啟智激勵的教育[J].神州.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