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瑾瑾
摘 要:環境統計作為環境政策制定的一個新的輔助工具,近年來得到了快速發展。本文介紹了國際環境統計領域的發展及變化趨勢,以及對我國當前的環境統計制度建設的啟示,以期為我國環境統計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環境統計指標制度發展
中圖分類號:X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b)-0218-02
環境統計是定性和定量地描述環境的狀態和變化及其與人類活動和自然事件的相互作用。環境統計可用數字反映并計量人類活動引起的環境變化和環境變化對人類影響,能夠為政府部門制定環境政策和環境規劃,預測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等提供依據[1]。作為一個新興的統計領域,環境統計近年來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重視,并得到快速發展。目前已有許多國家建立起環境統計制度和法規。本文綜述了近年來環境統計的國際發展情況及變化趨勢,并針對當前我國環境統計制度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發展建議。
1國際環境統計基本框架與指標
1.1 聯合國環境統計框架與指標[1]
1973年,在歐洲經濟委員會的會議上首先提出了開展國際層面的環境統計工作的舉措。1974年,聯合國統計司在第18屆大會上提出了關于國際環境統計的工作計劃草案,建議把重點放在環境統計資料的需要和可得性以及制定一些方法準則上。1984年,聯合國統計司正式頒布了《環境統計發展框架》(FDES),提出了環境統計的組織和發展的系統方法,并在若干個國家進行了應用試點;之后又分別于1988年和1991年發表了《環境統計的概念和方法:人類居住區統計》、《環境統計的概念和方法:自然環境統計》兩份技術報告,詳細描述了環境統計的各個統計變量,以幫助國家與國際環境統計數據收集的識別和篩選,這三份文獻已成為指導世界各國開展環境統計和方法研究的重要參考依據。
聯合國提出的FDES框架被認為是一個成功的框架,已被世界上許多國家采用。此外,聯合國統計司開發了一套環境指標,1995年在統計委員會會議上被批準通過,1997年又編制了環境統計詞匯,包括1200多個相關詞條。聯合國自1999年以來開展了多次國際環境統計實踐工作,經過多年的發展,其框架的統計指標目前已形成十大類,包括空氣和氣候(空氣污染、氣候變化、溫室氣體)、生物多樣性、能源與礦物、森林、治理、內陸水資源、土地與農業、海洋和沿海地區、自然災害、廢棄物等。為適應新的環境問題的需要,2010年統計委員會在其第41次會議上通過了一項對FDES框架進行修訂的工作計劃。
1.2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環境統計框架與指標
1993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開發了一套PSR(Pressure-State-Response)即壓力-狀態-反應結構的環境統計編制框架,它較全面地說明人類活動、過程和模式對環境的正負兩方面影響,其內容包括:壓力(指作用于環境的人類活動及其活動的過程和模式);狀態(指環境的狀態);反應(指環境變化引起的政策選擇和其他反應)。該框架目前主要被歐盟各國采用,其部分內容也被東歐和中亞國家應用于環境統計資料的編制[2~3]。
根據工作性質和目的,OECD的環境指標體系可分為四大類,包括核心環境指標(CEI)、關鍵環境指標(KEI)、部門環境指標(SEI)、環境賬戶指標和脫鉤環境指標(DEI),這些指標組成之間是密切關聯的,其中CEI是環境指標體系的核心部分,是大多數OECD國家通用的最低限度指標。關鍵環境指標(KEI)是CEI的精簡版,包含了10~13個指標,它的設置有助于更廣泛的交流,便于向公眾發布信息和為政策制定者提供關鍵信號。經過多次修訂,OECD關鍵環境指標目前最新修訂版為2008年版,該指標體系包括十大類:氣候變化、臭氧層、空氣質量、廢棄物產生、淡水質量、淡水源、森林資源、漁業資源、能源、生物多樣性等。SEI和環境賬戶指標的設置主要是幫助將環境關注分別整合于部門政策、經濟和資源管理政策中,DEI體系則是為了監測可持續發展的進展,用來衡量環境壓力與經濟增長的脫鉤關系[2]。
1.3 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SEEA)
聯合國統計司于1993年首次提出環境與經濟綜合核算體系,其最新版本SEEA 2003由聯合國、歐盟委員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OECD及世界銀行五大組織共同完成。SEEA框架通過提供各類指標和描述性統計數據以支持環境和經濟相互關系的分析,其主要內容包括:分解和計算經濟賬戶中與環境有關的流量和存量;連接實物資源賬戶和價值型環境賬戶、資本賬戶;估算環境成本;核算自然資本,如礦物、森林、漁業資源、土地、空氣和水;考慮環境耗減和惡化成本,計算環境調整指標[4]。
目前,開展環境和經濟相關的統計工作已引起了許多國家和組織的重視,如德國、日本和歐盟等已將環境經濟納入指標體系[5~7]。此外,芬蘭、丹麥、挪威和加拿大等部分國家目前正在努力開展這一方面的實踐工作,逐步建立起適合本國國情的環境與經濟核算體系[8]。聯合國統計委員會環境經濟核算專家委員會在2008年第三次會議上提出將環境經濟核算和相關統計納入到環境統計,推動各國實行環境經濟核算制度。2011年6月初,歐洲會議通過了一項作為重要解決手段的歐洲環境問題新法規即環境經濟核算法規,正式引入衡量涉及環境問題的發展指標,將環境核算作為評價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
2環境統計數據的收集
美國EPA的環境信息辦公室(OEI)負責組織收集環境信息的同時,還通過法令法規從外部團體、志愿者手中取得大量數據信息。歐盟各國在環境統計指標體系、數據收集、測算方法、信息上報和發布等方面都大體遵循國際或歐盟承認的、統一的協議和技術規范,所有歐盟國家的環境信息均按規定格式定期上報至歐盟環保署。歐盟國家收集數據主要采用直接調查、利用管理文件和地址資料、抽樣調查三種方式[9]。采用多種調查方法相結合,靈活應用,通過授權認可的方式來引入更多的組織團體加入環境統計工作中,盡量減少直接調查的工作量和投入量,是目前國際環境統計工作的發展趨勢。同時,加強統計人員的培訓,提高業務素質,借助于先進的計算機系統提高統計信息化水平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
3環境統計信息的公開
環境統計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是近年來國際上在努力推進的一項工作。美國通過EPA網站及時發布污染物排放總量數據和環境質量數據,公布相關數據的證明資料和監測方法等信息,同時還公布負責人的聯系方式和EPA的電子通訊錄,以供聯系查詢或索取資料,再就是通過聯邦注冊系統、EPA圖書館系統以及提供地方環境網站的鏈接服務將EPA或其他聯邦機構收集到的環境信息完全對外公開。歐盟各成員國在其環保局網站都提供了功能強大的環境統計信息數據庫查詢、鏈接等服務,用戶可以查詢和下載到國家和地區的環境質量和污染物排放信息,還可以通過GIS查到自己住所周圍污染源排放的情況[9]。日本自2009年推行“環境信息化戰略”以來,在政府環境部門網站逐步建立起一個環境統計信息公布平臺,提供了相關的數據庫和搜索引擎,可查詢和免費獲取相關報告資料等。
4對我國環境統計制度建設的啟示
縱觀國際環境統計制度的發展歷程,我國環境統計制度建設需要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4.1 進一步修訂和完善我國環境統計指標體系
我國環境指標體系近年來得到了較快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指標體系還有許多指標缺乏,如大氣有機污染物的排放種類與排放量,海洋環境水質及污染物的排入量,生態環境及自然災害等[4]相關指標的統計,此外,一些統計指標還存在概念模糊不清,操作性較差,指導意義不強等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環境統計指標體系的進一步完善,需要借鑒國際做法同時結合我國國情,增加一些可操作性指標的統計,并及時修訂部分概念模糊,操作性較差的指標。
4.2 將環境經濟統計納入我國環境統計工作中,實現與國際接軌
我國環境統計制度實行報表制度,當前主要針對污染物排放的統計核算,缺乏涉及環境經濟損益環節的核算評估,而這部分內容對于經濟發展和相關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參考和指導意義。當前,國際上普遍重視環境經濟統計工作,因此,借鑒國際經驗,研究我國開展環境經濟核算評估的內容、方法和相關制度,才能不斷完善我國環境統計制度,與國際發展同步。
4.3 加強基層環境統計人員的專業培訓和對統計工作的監督
基層環境統計工作是整個環境統計的基礎依據和質量保障。目前,我國對基層環境統計重視不夠,專業人員投入少,使得基礎環境數據統計質量難以保證。因此,應強化統計人員業務能力,開展統計人員的專業培訓,實行持證上崗制度[10],同時,基層環保部門人員對統計分擔實行責任制,加強對統計人員和企業登記錄入數據信息全過程的監督管理,及時糾正統計工作中的錯誤和疏漏,確保數據的真實性和規范性。
4.4 加快環境統計的信息化建設,建立環境信息發布公開制度
當前我國環境統計數據信息公布對外不透明,缺乏公共參與和監督,公眾不能充分了解環境狀況變化,數據信息的獲取也較為困難。因此,推進環境信息化,借助各類信息平臺及時發布環境統計信息,多渠道提供向公眾開放的數據查詢系統,接受公眾監督與質疑,才能有效促進我國環境統計工作的不斷改進和發展。
5結語
近年來,世界各國及組織機構在環境統計工作方面有了新的發展,國際化趨勢加速,環境統計在政府決策和經濟發展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環境統計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只有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外發展研究經驗,并結合我國國情,才能逐步改進和完善我國的環境統計制度,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健康、協調發展。
參考文獻
[1] UNSD.Brochure on Environment Statistics [EB/OL].http://unstats.un.org/unsd/environment /default.htm.
[2] OECD.OECD Environmental Indicators Development,Measurement and Use[EB/OL].www.oecd.org/dataoecd/7/47/24993546.pdf.
[3] 李鎖強.國際環境統計的發展趨勢[J].中國統計,2006,3:43-44.
[4] 米紅,楊炳鐸,劉飏.我國環境統計指標可操作性框架研究[J].環境科學研究,2006,19(2):71-74.
[5] 陳默.德國環境統計概述及啟示[J].中國環保產業,2005,8:44-46.
[6] 日本環境省綜合環境政策局環境規劃科.環境統計集[EB/OL].http://www.env.go.jp/ doc/ Toukei/index.html.
[7] Eurostat. Environmental statistics and accounts in Europe[EB/OL].http://epp.eurostat.ec.europa.eu/cache/ITY_OFFPUB/.../KS-32-10-283-EN.PDF.
[8] 吳優,李鎖強,任寶瑩.加拿大資源環境統計與核算的主要內容和方法[J].統計研究,2007,24(6):70-74.
[9] 陳默,周穎.美國和歐盟環境統計的借鑒意義[J].中國統計,2009,7:52-53.
[10] 齊珺,魏佳,羅志云.對我國環境統計制度的思考和建議[J].環境與可持續發展,2011,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