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旭彤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17-01
一千多年前的那個時空,是歷史畫卷上絢爛的一抹色彩。那片遼闊的疆域是如此的飽滿,包容著來自四面八方的氣息,仿佛一曲宏偉的協奏曲在時空中奏響,人們享受著那些多元而豐富的音符,樂在其中。而在這豐滿的氣息中,卻有一支與眾不同的旋律悄然奏響,攜著一顆空靈的詩心,向宇宙發問。那是詩人在繁華時代中的自我沉淀,是在月夜江畔中的遼闊探索。卸去六朝宮體的濃脂膩粉,讓我們看到的是明凈的月色和深邃的江面。嘴邊吟誦著那直扣靈魂的詩句,仿佛思緒一下被抽去,隨著詩人去到那空靈的時刻,忽而覺得茫茫而不知所措,小心翼翼跟隨詩人的步伐,伸手探索……
1.江月夜景離紛擾
自古以來,夜空似乎都是給人以寧靜的意境,那么的開闊而神秘。曾有多少詩人靜靜地站在一方屬于自我的土地上,仰望那亙古的星空,濾去塵世的紛擾,讓心靈獲得暫時的棲息。
此時江面寬闊如海,靜躺在這樣萬籟的夜空下,江潮涌動著,明凈的月在江面隨著潮水而生,靈動而皎潔的月色灑滿這片空間,江畔的詩人已融入這夜景中,遠離了喧囂,這片空間已然遺世而獨立。
那些在歌舞升平、觥籌交錯中的人們,是來不及、也不愿意停下腳步去與江月為伴的,他們行色匆匆地走過,前方是急促的馬車聲、是熙熙攘攘的人群……看前方是有多么誘人的生活,人們又何必停下腳步與詩人對話呢?詩人亦默然,只身面對一江潮水。江畔是那孤獨的身影,只有月光愿意伴隨詩人左右,而這月色又是這般纖塵不染,孤獨的詩心得以慰藉。
孤獨也罷,孤獨是另一種沉淀,心靈不在紛擾中漂浮,于是可以獲得空靈的境界,得以短暫的出世。靈魂在這片空靈中得以伸展,胸中頓感開闊暢快,任由思緒忘我地翱翔,只有此刻,才得以意識到真正的自我——不再受任何外界摻雜的本我。
2.行走于天地間的叩問
既然無人可以對話,詩人便只有與江月相對,在孤獨中意識到自我真實的存在,在浩瀚中找回本我。
于世間大多數人而言,月亮的意義僅僅便是懸掛于夜空中的月,卻不會去多想那皎潔的月光帶來心靈上的洗滌;而江河于他們而言,也無非為一江涌動的潮水,卻不會懂得江面下的深邃令人得到心靈的沉淀……是的,他們的生活如此匆忙,又怎解詩人在浩瀚中的孤獨?然而,那華麗的表面卸去后,又有多少人懂得真正的自我?他們不解詩人面對江面時的悵惘,不解詩人停下腳步的沉默,他們只是以為,詩人或許在遠離著當下的生活。
詩人并沒有停下腳步,更沒有沉默,只是少有人能聽見他心底的吶喊。看這蒼茫的江面與浩瀚潔凈的夜空,看著身后的人匆匆而過,詩人心底一定涌動著一種未知的恐懼。后世的一位西方藝術家跨越時空般的產生了共鳴的發問:“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詩人無法從身后擦肩而過的人們那里得到答案,而那些繁忙的人們,也不曾思考這看似與己無關的問題。唯有帶著這種向未知探索的恐懼感,面對這江月自我沉淀,內心向著遼闊的宇宙叩問,似乎在那星空的最遠的深處要找尋到答案。“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詩人問江水、問月色,那亙古不變的江月見證著人類的來來去去,或許,只有它們可以告訴詩人答案,只有它們愿意引領著詩人的思緒去探索,抽身于世,徜徉于宇宙中觀看著人類走動的腳步……
詩人依然是孤獨者,卻并不寂寞,在空靈的詩心中觀照著人類的來來往往,騰空的靈魂卻因此而得以飽滿,它裝載著對人類歷史的思考、裝載著宇宙賦予的智慧,哪怕暫時被孤立于塵世,也不會失去一種慰藉,因為詩人在靜謐而自由的夜空中獲得一種更為開闊的思考。
3.月夜難解離人愁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亙古的月亮總在夜空中徘徊,而那明亮的月色每夜又照著誰的窗臺?或許詩人是一位游子,舉頭望明月,此時誰于千里之外與詩人共嬋娟?這一江月色,不僅看著來去往返的人們,也靜觀著這來去中的離離合合。
游子身在外,佳人望月愁。詩人是否經歷著別離,不得而知,但他內心一定裝載著對離人相思的悲憫。只有在“無我”的境界中才能擁有這慈悲的胸懷,即使不為自己而傷,也為這夜空之下相隔千里相望同一輪月而不能相聞的人們而悲。
此時誰又能理解詩人的一腔愁緒,只怕會以為其無病呻吟罷?誰又會在斑斕的鬧市中去關懷這些相離相思的人們?也只有此時,詩人有著那顆曠達心,才會包容體恤著喧鬧背后的落寞與苦悶。詩人愁的已不是個人的情緒,他愁的已是對人類傷懷的情感,沒有人愿意陪伴在詩人身旁,去體會這對大千世界的悲憫情懷,也只有這一月夜籠罩著詩人,容許詩人內心的惆悵于浩瀚的空中伸展、釋放。詩人依舊是孤獨著的,思緒已徜徉得太遠太遼闊,容納著世間的悲傷,如此的沉重,唯有灑滿一江潮水,讓寬闊的江海承載一些;唯有釋放于萬籟俱寂的夜空,讓宇宙的闊達去分擔一些。世人難解詩人心,唯寄人情于江月。
4.唯屬天地萬物的孤獨者
帶著一顆孤獨的詩心,獨自行走于宇宙間,春江為伴,月夜同行。孤獨不是離群,更不是對世間的冷漠,相反的,帶著詩心的孤獨者往往最能體會人間情味,也只有這樣的孤獨者有著悲憫的情懷,去關照著世人。他們的孤獨,只是不被理解,只是缺少了靜心的聆聽者,但這些卻又無法阻止詩人思緒的前行,無法阻止它探索著未知的領域。于是,再孤獨,也終究要獨自前行。
只有亙古不變的江月可以恒久地與這顆心靈為伴,詩人提筆作詩,也只為在時空中可以留下如此空靈純凈的一刻。
后世之我輩,每讀此詩,無不被詩人所感化,仿佛也愿意承擔一份孤獨的滋味,去體會這遼闊的宇宙、去觀照人類歷史的宏偉、去體會這無私的關懷人類的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