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先明
【摘要】學案是根據課程標準或教材以及學習資源、學生實際編制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訓練學生學習能力的校本課程。非智力因素包括多項內容,對學生的影響十分深遠,在語文教學中表現尤為明顯。實施學案導學時,創設情境、開展活動、體驗成功、營造氛圍等方法對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更加富有實效性。
【關鍵詞】學案導學語文教學非智力因素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36-01
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看到:智力好的學生成績未必好,而有些智力水平中等的學生反而學得很好。這就是因為非智力因素的影響。心理學研究和大量的教育教學實踐證明:只要智力水平中等,而非智力因素水平較高就都具有成才的可能。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是由美國心理學家亞歷山大在1935年首先提出的。人在智力活動過程中,非智力因素時刻都在起作用,它不僅發動、調節、維持智力活動過程,還能彌補人智力上的某些不足,絕不可忽視。
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當前,我校正在實施“學案導學”教學策略。它是原蘇聯教育家馬赫穆托夫最先提出的,后來經過補充,日臻完善,現已成為一種被很多教育工作者親賴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能有效培養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的非智力因素。
一、情境刺激
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因素是情緒、情感,而人的情緒、情感的產生受外部世界的影響和制約。在語文教學中,教師創設的新穎、宜人的情境可以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興奮度。
在教學列夫·托爾斯泰的童話《七顆鉆石》的時候,我設置了問題情境:1.小姑娘的水罐有哪些神奇的變化?2.水罐為什么會有這些變化?3.作者如果不寫小狗、路人好不好,為什么?4.如果把故事結尾改成:水罐中流出很多很多的水,莊稼得救了,小草變綠了。小姑娘的臉上終于露出燦爛的笑容。與課文結尾比較,哪一個好,為什么?
這些問題引起學生產生疑問,然后帶著解疑的欲望學習新課,激起了對學習的求知欲,更養成仔細閱讀的良好習慣。
二、活動陶冶
蘇聯心理學的活動理論認為,活動是心理學的根本概念,活動與意識的統一是基本原理。個體心理活動是外部對象活動的內化,而外部活動又是內部心理的外化。智力因素是這樣,非智力因素也是這樣。所以,我們在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非智力因素的過程中,必須遵循活動原理,堅持在活動中陶冶。在教學蒲松齡的《狼》時,我在導學案中針對“止露尻尾”激發學生想像“狼”此時應該是什么的情狀,小組同學集思廣益,并在課堂上演一演。上課時,學生很興奮。其中一位同學把身子鉆在講桌下,只露出屁股。此后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更加深厚了。當然,在這一過程中,作為語文教師,最要緊的是創造條件,提供機會,開展多種形式的語文興趣活動,讓孩子自己去活動和發展。
三、成功體驗
成功體驗指的是個體在取得的成功所產生的自我滿足、積極愉快的情緒感受。心理研究認為,學生學習取得成功或者失敗會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緒體驗。當學習取得成功,比如獲得一種效益,解決一個難題,學會一種技能,或者一次作業的優秀,一次比賽的勝利等,都可以使學生產生一種滿足,快樂自豪等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增強學習的信心,提高學習興趣,產生一種“好了還要更好”的自我激勵、自我要求心理,成為促使其進一步學好的內部誘因。歷來,人只認為是興趣帶來成功,殊不知,在人的一生中,特別是在青少年時期,更多的是成功帶來興趣,有時甚至某方面的一次成功在自己的成才道路上起關鍵作用。所以,我們要從各方面采取措施,開展“成功教育”,讓學生不斷地獲得成功的情緒體驗,使之進入良好循環的“魔力圈”。
成功體驗的關鍵在于成功。導學案的運用恰恰可以帶給學生更多的成功的機會。我們在實施導學案教學時,提前把導學案發給學生,課堂活動時的問題已提前知道,每一位學生都可以在課前查找資料,準備答案,思考的時間更加充足,即使是智力不是很好的學生,在精心準備后,課堂上也能有精彩的表現,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非言語交流
在學案導學的語文課堂中,師生之間的交往、溝通總是以言語和非言語行為兩種方式進行的。非言語行為在人際交往中的作用是很大的,尤其是在非智力因素中,它總是以潛意識的方式自然地表現出來。所以,學習語文的非智力因素的培養,要特別重視非言語交流的應用。
用系統觀點看,非言語行動是人際交往中一個多因素構成的動態系統。國外有的社會心理學家把它概括為三類:動態無聲的、靜態無聲的和有聲的。語文教師經常用于教學領域的有以下兩種:
1.體態語。指以人身體姿態、動作表示意義的信息傳輸系統。它包括眼神、面部表情、點頭、搖頭、手勢 、動作等。這些在師生之間的交往、理解過程中,尤其是在傳遞情緒信息的過程中,都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在語文導學案教學中,教師在學生精彩發言后一個信任的眼神,一個贊賞的微笑,一次肯定的點頭,都會給學生帶來巨大的精神力量。
2.人際距離。霍爾的經典研究認為,人們總是根據某個特定時刻對他人的感情而選定彼此之間的某種距離 。語文教學確也證明,人際距離潛在地表現著交流者的情感性質(愛或恨)與情感變量(強或弱)。人際靠近會在對方身上產生深厚的情感效應。據此,我認為,人際距離是影響非智力因素的一個不可忽視的變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我們要把人際距離的調控作為語文教師對學生 “動之以情”的一種重要手段和途徑。在實施語文導學案教學中,我常常有意接近后進生,幫助他們尋找問題的答案,課堂上鼓勵他們發言,使之不產生被忽視、被冷落感。在發言之后,放大他們的優點,增強其自信心。
五、氛圍優化
語文教學或學生學習語文應進行氛圍優化。氛圍優化指的是個體所處的周圍環境氣氛宜人,特別是人際關系和諧優化。在實施學案導學的過程中,學生們通過討論交流,學會了合作,密切了關系。同時通過建立良好的外部環境氛圍,以潛在的方式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潛意識影響,從而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
實踐證明,對傳統教學已經厭倦的學生,對“學案導學”這種活躍的、積極的、主動的學習方式熱情高漲、陶醉不已。學生在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克服困難,學會了設計自己的學習,能開展富有個性的創造性學習活動,由此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成就感,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增強了自主性、自信心,鍛煉了自動性人格,同時具備了持續學習的強大動力。
我堅信——走好“學案導學”之路,每位學生成人成才的“美夢”定會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