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衛芬
【摘要】《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縱觀當前的小學生作文,難以看到孩子的童真童趣和真實的自我。出現以上現象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教師和學生沒有對一日千里的現實生活作出應有的反應,就作文談作文,失落了現實世界,把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變成了純粹的課堂傳授知識,這樣勢必造成一種資源的匱乏,學生只能在“假、大、空”的語境里左突右沖。實際上,生活中無處不有學生作文的資源“問渠哪能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將作文的視角延伸到生活的廣闊天空,使作文教學與生活領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旨在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的親身體驗,學生就會不斷獲得作文的“活水”,促使學生寫出充滿個性、富有創意、飽含真情的作文。
【關鍵詞】語文作文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37-01
一、多感官參與。
“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試”。《秋天的樹葉》(蘇教版第九冊第三單元)這篇作文教學時,我們帶著學生走出校園,來到校園背后的小山上,在色彩斑斕、千姿百態的樹葉林中,進行切身的感受。有的學生用眼看一看手掌般的楓葉、蒲扇似的銀杏葉;有的學生用手摸一摸光溜溜地冬青野、毛茸茸的枇把葉;有的學生用鼻聞一聞清香撲鼻子地毛栗葉;有的同學用口嘗一嘗用用銀杏、茶葉泡制的綠茶,真是香醇可口,回味無窮……通過多感官的參與,學生從不同角度,以切身的體驗感知到事物各具特色的特點,在交流中,在習作中展示了豐富多彩的“秋天的樹葉”。
二、多角度挖掘。
家鄉被譽為“竹的海洋”、“茶的綠洲”。指導學生寫《向遠方的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蘇教版第七冊第三單元)一文時 ,我們開展了“走進茶鄉”系列活動,多角度組織學生體驗,豐富學生的感受,拓寬思維空間,積累寫作素材。
①賞茶采茶活動。學生來到茶地,他們立刻被一片片蒼翠如玉的茶葉吸引住,便和茶農一起,饒有興趣地進入了采茶的行列,學著茶農的采茶技巧學采茶;②制茶品茶活動。采完茶葉,走進茶場,在工人師傅的指導下,同學們興趣盎然地進行殺青、制茶,一只只小手在鍋里忽而拋起,忽而磨搓,忽而滾動……然后泡上一杯親手制做的新茶,品嘗自己勞動的成果;③調查訪問活動。家鄉的茶葉種類繁多,名聲遠揚。我們又組織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到茶場進行訪問,了解我鎮茶葉的產地、產量、品種以及獲得的眾多榮譽。
這一系列活動不僅使學生增長了知識,增添了才干,增加了體驗,也激發了學生寫作的情感,使學生習作有話可說,水到渠成。
三、多學科聯系。
語文教學應是開放而有活力的。《新課程標準》指出“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生活體驗式作文教學著眼于這一精神,進行了扎實有效的聯系和整合。例如:南山地區有著豐富的柔軟光潔、富有韌性的“黃泥精”。我們在美術教學中開展了富有山鄉特色的“泥塑”教學。學生在美術課中創作了多姿多彩、洋溢個性、充滿濃郁鄉土氣息的泥塑作品。在此基礎上,我們把語文教學和美術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精心設計了美術課“感美、知美、創美”;作文課“賞美、評美、寫美”的一體化課堂教學結構。作文課上學生手捧自己創作的泥塑作品愛不釋手,小心翼翼的捧著自己心愛的泥塑作品,看著、笑著、談著、夸著、寫著……小小的課堂洋溢著童真,張揚著個性。
另外,我們生活體驗式作文教學還與自然等學科相結合,在盆景培植、根雕制作、茶葉扦插等方面進行作文教學。這樣在對學生進行藝術審美訓練的同時,訓練學生的語言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使作文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滲透,使作文學習顯得有趣、學得扎實、寫得有情。
四、多形式表達。
學生有了真實的生活體驗,掌握了大量的生活素材,就為寫作做好了準備。教學時我們采用多樣化、多個性特色的訓練形式來表達他們的感受。
①產品廣告式:為家鄉的茶葉、板栗、竹制品等特產寫產品說明,為宣傳這些特產寫廣告詞。②調查報告式:到“南山竹海”度假區進行生態調查,寫出調查報告和實施建議,送到鎮政府和開發區,進行可持續性開發。③交流展示式:指導學生用手抄報的形式,交流觀察體驗的收獲,暢談自己的感受。④辯論宣傳式:針對“南山”地區“野味館”風行的現狀,組織進行能不能“吃野味”的課堂大辯論,寫出《給店老板(游客)的一封公開信》進行宣傳。⑤詩歌抒發式:當學生情意濃濃,詩意盎然時,教師可巧妙引導,讓學生自由抒發:“面對家鄉的山山水水,我的思緒如一陣春風,吹起內心陣陣漣漪……”。寫出《山水組歌》、《南山我為你歌唱》等充滿激情,富有個性的詩歌。⑥導游解說式:關注家鄉的建設,組織學生通過實地游覽、查閱資料,為旅游景點寫導游詞。利用雙休日,開展“爭當南山小導游”活動,為游客服務。
當然,還可以運用體驗日記式、觀察記錄式、游覽感受式等多種表達方式。通過多種形式的表達,能使每個學生都能調用自己“體驗倉庫”中的相關素材,用心靈去構筑多姿多彩的畫卷,寫出富有真情實感的文章來。
五、多種類評價。
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在作文評價中應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得評價過程也是一種體驗過程、激勵過程,從而更有利地促進學生的發展
①互相評價。每次作文完畢,讓學生找自己的學習伙伴互相評改。由于學生都有豐富的生活體驗,所以都能發現對方的閃光點,也能在不足處改出新意。這種方式既能使學生全面參與作文的評價過程,也使大家在合作中得到收獲。②欣賞評價。開設作文欣賞課,讓學生在講臺上大聲朗讀自己的得意之作;在紅領巾廣播站進行優秀習作展播等方式,使學生得到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舞臺,體會作文的快樂。③檔案評價。幫助學生建立作文檔案,收集學生生活體驗中有代表性的作文,裝訂成冊,讓學生看到自己成長發展的軌跡。由學生設計一個精美的封面,有的學生還饒有興趣地給文集起了《生活中的浪花》、《南山風情》等頗具個性的名字。④成果評價。鼓勵學生積極向有關報刊雜志投稿,或者參加各種作文競賽。通過舉行隆重的頒獎儀式、舉辦獲獎習作展覽、獲獎學生作文講座等形式,讓獲獎學生體會成功的喜悅,讓參與學生看到成功的希望,激發學生更加強烈的創作欲望。
參考文獻
1.《小學語文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第1版.
2.《梳理課堂》,竇桂梅著,廣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3.《新課程名師教學10條建議》,周成平著,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年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