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對外貿易呈現持續增長趨勢,銀行結、售匯業務得到迅猛壯大,2007年,《國家外匯管理局關于調整銀行即期結、售匯業務市場準入和退出管理方式的通知》的實行(以下簡稱通知),地(市)中心支局轄內銀行結、售匯業務準入由審批制改為備案制,大大降低了準入門檻,簡化了備案手續,促進了各銀行結、售匯業務的快速發展,然筆者發現銀行結、售匯業務市場準入、變更和退出管理中暴露出諸多問題,切勿等閑視之。
【關鍵詞】銀行結、售匯外匯
一、存在的問題
(一)銀行準入門檻過低,形同虛設
國家外匯管理局文件規定,地(市)級銀行結、售匯業務準入由審批制轉為備案制,申請銀行只需提供備案申請、上級行的授權、《金融許可證》,填寫《銀行經營即期結、售匯業務備案表》、《從業人員備案表》一式兩份到當地外匯局備案即可開辦結、售匯業務,條件過低,形同虛設,導致銀行蜂擁而至,“一股腦”地追求金融品種“全能化”,忽視了自身條件,眼高手低,業務開辦后,盈利性極差。
(二)外匯局管理方式落后,無法適應金融監管發展的需求
就目前而言,外匯管理局對外匯指定銀行申請結、售匯準入、變更、退出等管理均采用檔案式管理,具體流程是首先申請銀行向外匯管理局提供相關要件;其次是外管局審核材料無誤后進行備案,并發放《行政許可通知書》明確受理此備案申請;第三是根據備案材料建立、填寫電子文檔或登記簿,并整理相應要件歸檔。在以上的審核、發放、備案、歸檔等工作,全程均為手式操作,管理手段落伍,對于與日俱增的銀行備案家數和備案材料很難進行快速查詢、審核,外匯管理局工作十分被動、無序,給結、售匯準入管理的后續工作帶來困難,所以應立即建立一套科學、行之有效的“銀行結、售匯準入管理系統”,實現全面、多層次管理。
(三)銀行信息變更忽視備案,外管局監管手段無力
根據《通知》文件要求,銀行在正常工作運營期間,由于種種原因導致機構更名、更址等情況發生,應在正式確認變更信息后的20個工作日內,積極向外匯局反應,并持《銀行即期結、售匯業務變更信息備案表》一式兩份,向當地外匯管理局辦理備案手續?,F實際工作中,銀行大多長時間不辦理變更信息備案手續,有個別銀行甚至多次變更機構名稱和經營地址,卻從未到外匯局辦理變更備案,究其原因有三:一是主管部門——外匯局對此現象監管不力,尚無有效的法規約束銀行,無法可依,更是鮮有處罰;二是銀行重視程度不夠,外匯管理知識匱乏,法規意識淡薄;三是銀行變更信息不行使備案過程,對銀行、個人無關緊要,影響甚微。
(四)從業人員缺乏系統培訓,基層網點錯誤多發
從前銀行申請結匯售業務須經外匯局培訓,并通過考試合格的業務人員方可上崗,而現行的結、售匯準入制度簡化程序,取而代之是從業人員由銀行自行進行培訓,俗話說得好:“自己的刀削不了自己的把,”培訓效果令人堪憂,多數銀行沒有重視從業人員素質,對新經營結、售匯的基層網點培訓的時間、力度均不到位的情況下,致使結、售匯的相關規定在實際操作中不能及時傳導到各個關聯職位,倉促上崗,造成極大不良影響。筆者近兩年工作中對新開辦結、售匯業務的銀行例行走訪得知,此類錯誤現象時有發生。
(五)銀行內控制度敷衍了事,管理職責不清
根據對諸多銀行日常外匯業務的合規性檢查情況,我們發現許多銀行怱視外匯業務工作的規章制度建設,在深度和細小方面推敲不夠,其中以結、售匯內控制度問題較多,一是結、售匯內控制度建設不全面,沒有引入強化約束機制,授權管理不徹底、清楚,經辦人、復核人、負責人三級審核辦理金額有重疊部分;二是內控制度制定沒有理論聯系本行實際,照搬上級行的多,自己的內容少;理論的客套話多,真正指導實際工作的內容少,制度與實際業務脫節;三是內控制度大多很少提及罰則,個別銀行有也是擺樣子,執行不到位;四是應急機制涉及少,從業人員變動較為頻繁,AB角執行不徹底,工作中可能有斷檔,沒有形成無間銜接。
(六)罰則不明確,可操作性差
對銀行違規行為處罰形式單一?!锻ㄖ分械谑l與第十三條規定,滿足條件的銀行暫停或取消其經營結、售匯業務資格,但條件非常寬松,很少有銀行涉汲,不便于外匯局對銀行業務的分級管理。
二、對策及建議
(一)提高結、售匯業務準入門檻,嚴把入“口”關
加強對銀行開辦結、售匯業務備案監管力度,建議恢復 審批制,對新申請銀行從業人員進行有條件篩選,對學歷、英語、計算機水平相應提高,業務培訓測試不合格的建議其更換;嚴格把好銀行內部軟、硬件系統的關卡,對達不到要求的銀行堅決不予受理申請。
(二)局、行通力合作,加強前期宣傳指導工作
外管局應放下身段,深入基層,加強與轄內結、售匯銀行交流溝通,傾心關注各銀行的外匯業務需求,了解銀行自身發展和執行外匯政策情況,及時解決銀行的疑惑問題,定期召開外管局、銀行懇談會,共同學習新的外匯政策,聽取銀行對外匯業務的合理化建議,對結、售匯準入工作進行前瞻性宣傳告之,教育各銀行開辦時一定要“量體裁衣”,做好可行性研究工作,切實杜絕從眾心思,從而減輕外匯局的事后監管的難度。
(三)建立網絡電子化管理模式,加大事前、事后管理
建議國家外匯管理局研究開發銀行結、售匯業務市場準入、變更與退出管理操作系統,通過系統實現對銀行開辦結、售匯業務準入、退出與變更等信息登記、審核、查詢等,實現事前審察,現場辦理,事后檢查的“一條龍”管理模式,避免人工過多干預而產生疏忽。
(四)完善有關規定,明確罰責,有法可依,執法必嚴
1.完善《通知》中有關規定,約束已開辦結、售匯業務的銀行長期無業務的行為,建議180天為期限,如銀行在該期限內未開辦業務,則由外匯局認定其為“休眠銀行”,再過180天仍無業務發生,取消其經營結、售匯業務資格,并要求在二年內不得再開辦此類業務。
2.《通知》中部分對違規銀行處罰條款單一,且過重,只有暫停或取消經營資格的處罰方式。建議增加通報、警告、罰款等多種形式的處罰,使外匯管理處罰更趨多樣化、合理化與人性化。
3.外管局在以往工作中,“重準入、次變更、不退出”,多數外管局從未對金融機構執行過市場退出,使銀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致使大錯不犯,小事不斷,所以建議外匯局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對出現重大違規的銀行網點暫停結、售匯或取消其經營結、售匯業務的資格,建立“高壓線”之管理態勢。
(五)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借力而行可達事半功倍之效
第一,針對銀行輪崗人員進行的崗前基礎理論培訓。第二,針對各銀行總行、分行、支行、網點行人員素質和業務水平的逐級遞減的客觀條件,我們采取因地制宜培訓方式,加大對基層網點的培訓力度,每半年舉辦支行以下結、售匯人員培訓會議。第三,建議總局建立外匯從業人員考核試題庫。
參考文獻
[1] 李梓華.對外經貿財會2004(08).
[2] 張超.河南社會科學2005(03).
[3] 中國外匯.2005(10).
[4] 財務與會計.2005(04)
作者簡介:劉勇(1967-),男,漢族,國家外匯管理局撫順巿中心支局行員,中級經濟師,研究方向:外匯管理、晉級升位。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