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全軍
討論式教學法是一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它是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增加學生之間的協助和交流的一種教學方法。學生圍繞某一中心內容進行討論,可以激發學習熱情,激活思維,可以集思廣益,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討論法可以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閱讀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使學生相互學習、相互促進。在教學實踐中,我逐步加大學生討論的力度,靈活施用討論法。學生對“評教評學”活動評價極高,且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成績。
一、討論教學法的作用
1.能夠提高教師“教”的質量。
課堂討論不僅是學生之間的研討,而且是師生之間的研討。教師要發揮主導作用,還要在查閱大量的學術文獻和資料的基礎上,做好全面的備課工作,以便在討論中能夠正確地引導、提問,形成自己的見解,及時歸納總結,這個過程對教師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教師在參加學生討論時,也可有效地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2.討論式教學還可以加強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因為討論要求參與者思考問題時,既要變通又能應對突發事件。一些人害怕討論,就是覺得自己很難應付針對他們的發言所提出的眾多質疑。既然自己不可能把自己的想法構想得非常完美,使每個人對自己所講的各個方面都非常滿意,學生自然就會想到自己講的肯定會遭到別人的質疑,辯駁,乃至否定,這就意味著他們必須盡快想出應對的點子,或用全新的觀點來反擊對方,正是這樣才加強了學生思維的靈活性,而靈活性的思維恰恰是學生應有的學習品質。
3.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討論題一般都有難度,學員必須把書本知識和實際問題密切結合,才能解決。這樣學生在準備討論的過程中,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培養和提高。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即時反饋能力和評價能力。
4.討論有助于學生養成合作學習的習慣。
因為,在真正的合作中,人們會共同努力來互相幫助學習,并創造出一種比他們個人精力總和還要大的精神力量——競爭。有時候討論是力求達成共識的,但不可能輕易就能達成。共識并不是只要接受所有人的觀點就可以的,它需要每個人都積極發言,爭論及妥協。在某種程度上講,達成共識的觀點既超越了個人觀點又融合了所有人的觀點,事實上,達成共識的過程就是一個合作的過程。
二、討論法的運用
1.課堂討論要做好討論題目的準備工作。
要搞好課堂討論,周到而全面的準備工作起著重要的作用。準備工作包括師生兩方面的努力,在討論課前,教師要和同學打招呼,要圍繞哪些問題、哪些章節開展討論,存在哪些問題,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可以有的放矢地做好準備工作。敢于發言,敢于質疑是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之一。所以不必擔心冷場。教師要注意抓住討論的題目和核心內容,以便達到預期的效果與目的。
2.引導學生提高討論質量。
討論課堂是為了解決問題,對疑難問題理清思路和解決問題的方法,所以討論課一定注意抓住重點,否則既浪費時間又影響進度。
3.正確選擇與確定課堂討論的時機。
課堂討論的成敗及效果的優劣,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于討論時機的選擇與確定。怎樣選擇與確定課堂討論的時機?
(1)對教材的重點和難點組織討論。越是教材的重點難點,越要通過討論讓學生主動學習。只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突破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2)當要概括學習內容、發現規律、提取思維精華時,可組織討論,使學生參與總結過程、鍛煉思維。由思維到語言表達,再由相互討論,互幫互學,使原本極易混淆的算法逐步清晰,并且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
(3)可形成開放性思維時組織討論,培養學生多角度思維問題的方式。
三、調控進程的幾種方法
1.正向鼓勵法。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說:“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所以,對學生討論結果的評價,應以激勵為主。在討論中,教師要用微笑面對學生,以真誠喚起學生的信心和勇氣,如學生回答得不對,應鼓勵學生再讀書,或引導學生變換角度再思考,也可作適當點撥。只有在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下,討論才會熱烈。
2.延遲結論法。
在討論中,要盡可能地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鼓勵大膽求異和爭論。當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時,教師切不可過早下結論,以免熄滅學生剛剛萌發出的思維火花。延遲下結論,可使學生產生更多的想法,引發更多的獨特見解。這樣既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論辯思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又有助于教師掌握學生的思維軌跡和思維障礙。
3.存疑探究法。
在討論中,教師有時也會遇到難堪的局面,如學生提出的問題一時難以解答,學生發表不同見解教師當堂難以判斷正誤等。對一時難以回答的問題,教師不能含糊其辭,應該實事求是地告訴學生“這個問題老師一時說不清楚”,并留下懸念,鼓勵學生帶著問題去找答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培養學生鍥而不舍的精神。
四、討論法應注意的問題
教師要革新教學思想。討論法耗時長,教師應舍得讓出時間和空間,讓出自己長期以來一直牢牢控制的位置。課堂教學中不能講得太實、太細、太滿、太透,防止束縛學生的思維。
要討論的問題應與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相近,最好處于最近發展區。要善于將學生思維激活,讓他們各抒己見,允許不同觀點的爭論,在廣納眾議的基礎上得出正確結論。合理處理教材,做到詳略得當。討論要盡量圍繞中心內容來安排,不要在個別枝節問題上耗費時間;教學重點難點要突出強化。
高度參與是討論式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只有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討論式教學才可能成功。換句話說,學生參與的程度可以作為討論式教學得失的重要標志。他們應該具有一定的知識、技巧、方法和態度,而這些,都與討論式教學中的參與程度相關。據介紹,在討論式教學中,課堂氣氛十分熱烈,學生為爭得發言機會,常常是互不相讓,你搶我奪,有的學生不顧教師的引導,仍然在那里唇槍舌劍。可見,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參與程度是任何其他教學方法所不能比擬的。
對教學方法進行優化組合,靈活運用。可根據教材內容、教師的能力及自身特點,適當地改變教學方法,把幾種教法組合運用。
總之,討論式教學法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宗旨,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它實質上屬于研究性學習,能變被動為主動,變注入式為啟發式,使學生處于積極參與狀態,對于改進傳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