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的《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方案》,從2012年1月1日起,在上海部分地區和行業率先進行“營改增”試點,并將逐步推廣到全國范圍。文章從分析兩稅并存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入手,重點討論了“營改增”對產業發展的影響,同時提出改革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營業稅增值稅改革產業發展
一、營業稅改征增值稅的相關情況
我國1979年引入增值稅,1994年1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草案)》規定,對所有貨物銷售和加工修理修配勞務征收增值稅。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于2009年1月1日施行,增值稅由原來的生產型改為消費型,機器設備可以納入增值稅抵扣范圍。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條例》是于2009年1月1日起實施,主要對勞務、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等行為征收營業稅。營業稅包括交通運輸業、建筑業、文化體育業、金融保險業、郵電通信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和娛樂業9大稅目。其中,交通運輸業、建筑業、文化體育業、郵電通信業適用稅率3%,金融保險業、服務業、轉讓無形資產、銷售不動產適用稅率5%,娛樂業適用稅率5%(杭州地區)。這次稅改,對這9大稅目除娛樂業的其他8個稅目都有涉及。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的稅率為17%和13%兩檔,小規模納稅人的稅率為3%。這次稅改在現行增值稅17%和13%兩檔稅率的基礎上,增設11%和6%兩檔低稅率,交通運輸業適用11%的稅率,研發和技術服務、文化創意、物流輔助和鑒證咨詢等現代服務業適用6%的稅率。
二、兩稅并存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
我國現行稅制結構包括流轉稅、所得稅、財產稅、行為稅等,其中,增值稅和營業稅是最重要的兩種流轉稅,在中央和地方財政收入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種稅制安排,在20世紀改革開放初期,為經濟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做出了巨大貢獻,適應了當時的國情。然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這種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的稅制結構,其不合理性日漸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已經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
首先,從增值稅抵扣鏈條的完整性來看,增值稅和營業稅并存,破壞了增值稅的抵扣鏈條。增值稅主要采用國際上通行的購進扣稅法,即銷項稅扣減進項稅,間接計算出對當期增值額部分的應納稅額。而營業稅則對絕大部分應稅項目的當期營業額全額征收,不能抵扣。增值稅和營業稅之間各管各,互不通氣,不能互相抵扣,容易導致重復征稅,增加了企業稅收負擔,不利于企業規模的擴大,也不利于社會化分工的發展,同時也對服務業的發展造成不利影響,不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
其次,從出口服務的國際競爭力來看,國際上大部分國家對貨物銷售和勞務只征收增值稅,而我國對出口貨物征收增值稅,同時享受出口退稅,出口勞務征收營業稅,營業稅不存在出口退稅這一說法。這使得我國的出口服務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明顯處于弱勢。
最后,從稅收征管的角度來看,國家稅務局是增值稅的征管部門,地方稅務局是營業稅的征管部門,隨著企業競爭壓力的加大,企業的銷售和服務模式日趨多樣化,形式也越來越復雜,而銷售和服務又分屬國地稅兩個征管部門,導致銷售和服務界定和比例的劃分也越來越難,混合銷售行為和兼營銷售行為的識別也越來越難,使稅收征管面臨新的挑戰,對兩個稅務部門的征管能力也提出新的要求。
三、“營改增”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營業稅改征增值稅,一方面可消除重復征稅,降低部分企業稅收成本,有利于建立科學合理的財稅制度,另一方面也是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上海改革試點企業的情況看,總體稅負是下降的。在這次改革試點中,有近七成的企業為小規模納稅人,他們原來按5%稅率繳納營業稅,現在就按3%繳納增值稅,也就是說,這部分試點企業的稅負下降了。然而,不同的企業影響是不同的。一般來講,增值額越大,繳納的稅款就越多。例如工業制造企業,設備購入較多,可作為進項稅抵扣的金額就較大,其增值額相比一些以人工成本為主的服務企業要小得多。因此以人工成本為主的服務型企業稅負有可能比工業制造企業高。而且,同一行業的不同企業稅負也有可能有不同方向的變化。以交通運輸業為例,由于現在實行的是消費型增值稅,那么運輸車輛等固定資產購入較多的運輸企業的稅負就會明顯比固定資產購置少的企業低。
從微觀來看,“營改增”使企業稅負減了,企業稅收成本降低了,特別是小規模納稅人的稅負,有利于開拓服務業市場,促進了社會專業化分工的發展和產業鏈條的完善,尤其對于運輸業、信息服務業、創意產業等行業。此外, “營改增”能有效避免原營業稅體制下的重復征稅,促進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從宏觀來看, “營改增”有利于推動產業結構的調整,增強服務業競爭能力,促進社會專業化分工,帶來經濟社會的整體繁榮。
四、相關建議
對于試點地區和即將開展“營改增”試點地區的國地稅部門應做好稅制銜接工作,不僅是試點企業和非試點企業之間,還有試點地區和非試點地區,包括增值稅抵扣問題、營業稅差額征稅問題、銷售和服務的界定和比例的劃分,等等。這些都需要稅務人員具備較高的業務素質和綜合的業務知識,以應對即將出現的復雜的業務問題。
“營改增”順應了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形勢,是我國稅制改革的必然趨勢。
參考文獻
[1] 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263-292.
[2] 賈康.為什么要“營改增” [J].上海國資,2012(1):129-130.
[3] 邁倫·斯科爾斯,馬克·沃爾夫森,默爾·埃里克森,愛德華·梅杜,特里·謝富林.稅收與企業戰略[M].張雁翎,譯. 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4:45-89.
[4] 郭家華.增值稅擴圍改革對第三產業的影響[J].理論月刊,2011(8):59-62.
[5] 張悅,蔣云赟.營業稅改征增值稅對地方分享收入的影響[J].稅務研究,2010(11):99-101.
作者簡介:徐蕓(1979-),女,浙江湖州人,碩士,會計師,杭州市地方稅務局下城稅務分局管理二科副科長。
(責任編輯:劉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