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靚 郭線廬
一、新中式建筑藝術產生的背景
新中式建筑藝術形態可以理解為是中國傳統建筑風格在當前時代背景下的傳承和演繹,是對中國文化充分理解基礎上的具有中國本土風格的建筑藝術設計。
首先,中國的國力不斷增強、國學風全面回溯,國人價值觀和生活方式陸續變化,人們重新開始意識到了中國傳統設計的重要性,是“新中式”設計現象產生的根源之一;其次,我國傳統古建筑中的結構方式主要是榫卯結構,這類結構有極大的優點,但面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則失去了部分優勢,相對于現代建筑設計而言,表現出了施工工期較慢、人力資源浪費較大、缺乏低碳環保性等弱勢;再次,傳統建筑的主要用材木材應對雨水、蟲蛀、氣候變換能力較弱,難以經受長年的風化,使得傳統木結構建筑的維修、翻建、重建頻率極高。這些層面的因素都為新中式建筑藝術的誕生奠定了一定的客觀條件,新中式風格在此基礎之上隨之大量應運而生。
二、新中式建筑藝術案例探析
(一)張錦秋與西安世園會長安塔
2011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長安塔總高九十九米,共十三層,是西安世園會標志性建筑,也是園區的觀景塔和制高點,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錦秋主持設計。長安塔的設計堪稱是傳統與現代的結合。在外觀上重現了唐代傳統木塔的造型特點,一層挑檐一層憑座,挑檐較大且逐層收分,符合唐代古塔塔身的自然韻律,體現出了傳統木結構建筑出檐深的造型特色;在結構及材料方面更多的利用了現代科技和材料,如將塔屋頂及挑檐部分全部用透明安全玻璃,墻體也一改傳統做法采用玻璃幕墻,增加了現代元素。長安塔的支撐結構為先進的內鋼框架,鋼材作為可循環材料,有施工快且自重輕的特點,相對于我國傳統建筑的主要用材(木材)而言,更能體現當代倡導的低碳環保、綠色節能的理念。長安塔的最終效果既體現出了中國建筑文化的內涵,又彰顯出時尚現代的都市風貌,使唐風唐韻的中國傳統建筑充滿時代感。
(二)美國SOM設計事物所與上海金茂大廈
金茂大廈是上海的標志性建筑,共有八十八層,高達四百二十點五米。大廈的設計單位美國SOM設計公司首先著手的并非是該項目的技術問題,而是力求尋找一種現代超高層建筑與中國傳統建筑之間如何相互沿襲傳承的綜合模式。最終西安大雁塔、蘇州虎丘塔等一系列的古塔成為構思上海金茂大廈的原型。同時將金水玉帶的吉祥格局巧妙借鑒到了金茂大廈的形體,接近基座部分幾層的處理,也體現出了中國古代平面布局中曲水環繞的規劃方法。
(三)李祖原與臺北101大廈
臺北101大樓獨特的設計風格贏得世界關注,設計充分采用了中國塔和中國竹的概念,把中國傳統的東西運用到建筑里。大廈像寶塔一樣分成八個層段,每個層段由八層樓組成。需要關注的不僅僅是101大廈這個個案,同時應關注的是其建筑設計師李祖原,李祖原畢生致力于研究有中國傳統特色的新建筑。從丁山香格里拉的大屋頂、沈陽方圓大廈到臺北101大樓,都是新中式創新思路體現。在臺北101大廈中就可以看到中式傳統建筑中常有的建筑元素,如斗拱、寶塔、元寶、龍等。李祖原一直堅持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元素,而101大廈作品不是特例,他的設計貫以中國傳統文化符號結合現代建筑為特點,追尋與眾不同的東西。這種延續和繼承,最難的就是如何將這些傳統的符號變成為中國的現代的東西。李祖原追求的正是中國的集減符號,設計出具有中國代表特色的現代建筑。
(四)貝聿銘與蘇州博物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于蘇州古城拙政園保護區,東鄰忠王府,北鄰拙政園,總占地約一萬一千平米。蘇州博物館新館是貝聿銘的“封刀之作”,是為一座集現代化館舍建筑、古建筑與創新山水園林三位一體的新中式綜合性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的庭院景觀設計充分考慮了蘇州的人文內涵,借鑒了古典園林的風格,結合蘇州悠久的地域歷史文化特色,使“蘇而新”的設計理念自然融于建筑。
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巧妙地處理了傳統與現代、新材料技術與傳統形式表現等諸多方面的關系,解決中國當代建筑景觀設計現代化進程中民族文化精神失語問題,為當代中國建筑設計民族化、本土化、現代化的未來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專業經驗。無論從博物館的地域文化特性、建筑設計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等多個方面都表達了當代建筑景觀設計中傳統中華文化的精神風貌。
(五)何鏡唐與上海世界博覽會中國館
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東方之冠”形如冠蓋,層疊出挑。其設計原型就來源于中國古建筑的重要構件之一斗拱,詮釋了東方“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哲學思想。斗拱既是承重構件,又是藝術構件,是我國傳統木構架建筑中的一個重要構件,最早出現在戰國時期,到唐宋趨于成熟,宋代《營造法式》使斗拱的式樣趨于統一。到了明清兩代,斗拱的使用有了嚴格的規定,斗拱成為區分建筑等級高下的一種標志。這種形制在北京的天安門、山西應縣的木塔、西安的鐘鼓樓等眾多古建筑上都有應用。它的應用使建筑形成“如鳥斯革,如翚斯飛”的態勢。
中國館“東方之冠”具有明顯的中國特色,它融合了多種中國傳統元素,并結合現代手法加以整合、提煉出的新中式建筑形態。
三、結論
通過以上諸多案例的探析,現代建筑和我們的傳統文化并不矛盾。現代設計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決定了多重設計風格現象共處是不爭的事實。但由于新中式建筑藝術現象的背后有著五千年深厚的文化積淀做背景,就決定了它未來的發展趨勢不會是一種曇花一現的風格類型,加之伴隨“新中式”現象產生的還有現代性及時尚性,也決定了新中式建筑藝術這一設計現象會有廣闊的當代受眾平臺。同時也由于新中式建筑的多重表象都同現代緊密結合,更決定了它的時代適應性和自身變通性。由于新中式設計風格還在逐步探索階段,無論對于作品和設計師,還是能聽到很多這樣那樣不同的聲音,相信這將是一個成熟設計風格形成過程中必須要經歷的磨礪和陣痛,新中式建筑藝術也在自我不斷的完善過程中。
我國當代設計師有義務承擔起弘揚本土設計文化的責任,重新審視和評估中國傳統設計文化在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從而按照全球化、國際化、地域化要求來整合中國特色的設計文化,吸收世界設計文化之長,傳承和發展中國傳統設計無疑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注:該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西部和邊疆地區項目(11XJC760003)
(作者簡介:周靚,西安美術學院建筑環境藝術系講師,博士;郭線廬,西安美術學院教授,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