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川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課堂上學生的沉默現象,找出其中的原因,諸如教師沒有高效率地組織課堂教學,沒有建立有利的學習環境等,藉此提出幾點淺見。
【關鍵詞】沉默建構環境
【中圖分類號】G623.5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85-01
課堂沉默是指學生不主動回答教師所提的問題,也不參與小組同學間的討論的現象。這種現象隨著年級的增高比例也越來越高,如我所在的中學,英語課堂上七年級時,課堂沉默的學生占8%,八年級時占20%,九年級時這一比例高達60%。任課老師對這一現象的看法很有意思:60%的教師認為這是因為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尊心增強,怕在大庭廣眾下出錯;30%的教師認為這是由于學科難度增大,學生知識掌握不牢,沒有把握,或者根本沒有想到正確答案;只有10%的教師認為這和教師的上課藝術及課堂設計有關。其實課堂沉默就是個信號,提醒教師們,你的課堂教學很可能是無效教學,并沒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思維,從而影響了學習效率。
從建構主義的理論視角認識和分析課堂沉默,不難發現:課堂沉默主要是教師的課堂教學設計在“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 ——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諸方面的不足或缺失造成的。知識不應單單通過教師傳授得到,更多的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學習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會話” 即溝通,不僅是口頭的,更是心靈之間的。“意義建構”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深刻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 “圖式”。學習認知不僅是將知識學懂弄通,同樣也指學生將學習外化的過程,即學以致用和進一步地思考所學知識的過程。學習外化既指回答老師問題又指向老師提出問題。
由此可知,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生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記憶和背誦所授內容的能力。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應是學生的指導者,而不是知識的灌注者。因此,大量學生長時間的課堂沉默必定說明教師課堂教學設計存在種種問題,是一堂低效甚至無效的課。
就如何解決這一問題,筆者有如下幾點淺見。
1.教師應重視“情境”創設,營造輕松、民主、積極互動的教學氛圍。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積極互動能最大化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輕松的課堂氛圍里,學生容易消除緊張情緒和心理障礙,遠離沉默,從而積極回答問題,參與討論,真正地融入課堂。教師通過平等公正地對待每一個學生,同他們建立一種民主的、友好的師生關系來完成角色的轉換:從一個語言講解者、示范者和知識的傳授者變成學生優化學習過程的指導者和提高學習能力的培養者。
2.師生之間要有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礎上的心靈的“對話”。教師應多了解學生,諸如他們的知識基礎,個人喜好,所習慣的教學方式等。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莎士比亞,同樣的知識在每個學生眼中的興趣點都不一樣,如在教授“What is your favorite subject?”這個單元時,有的學生熱愛音樂,說到最愛的歌星非常有興趣,有的學生愛好運動,說起跑步、游泳、打籃球時興致勃勃。掌握這一點,精心選擇知識的切入點,能夠事半功倍,提高效率。
3.師生之間的“協作”配合不僅是克服課堂沉默的途徑也是要實現的目標。教師在不斷地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的同時,學生也要改變自身的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改變原來的害羞、膽怯等消極情緒,積極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和課堂提問。只有師生雙方都做到最大程度上的相互配合,才會有輕松、和諧的教學課堂氣氛,優良的教學效果。
4.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積極應用圖示理論,積極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圖式,并在他們的學習過程中能成功地激活那些圖式從而實現“意義建構”。朱光潛先生說過:“想”必基于“感”,想象必基于經驗。因此教師要努力幫助學生建立語言圖式,積累詞匯和構筑語法知識。
5.教師應多了解時事,不斷拓展知識。新課程改革一直在繼續,教育應緊貼生活,知識應該運用于實際。這是課改的宗旨,也是學生的愿望。學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渴望,同時也有許多未知讓他們迷惑和期待。所以教師在教學中也應該與時俱進,不斷進行積累。如三年前,我在教26個字母的書寫拼讀時,學生就急切地想知道“PK”是什么意思;而在教老虎“tiger”這個單詞時,學生又會問“老虎機”用英文怎么說。教師如果及時更新了自己的知識,游刃有余地回答了這些問題,不僅做好了知識的遷移,更加樹立了教師博學的形象,贏取了學生的信任。
其他方面,如注意提問的梯度性,課堂語言的藝術性,上課方式的多樣性等等,已有諸多論述,在此我就不再贅述。希望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所有老師都能從備課、上課及課后反思幾方面著手,努力消除課堂沉默,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Lewis, Michael. and Jimmie Hill. Practical Techniques for Language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9.
2.陳琦,張建偉. 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1]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8(1):61/68.
3.吳梅生. 關于學生對課堂提問沉默的心理分析與轉變策略,[J1] 赤峰學院學報, 2009(3):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