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然
【摘要】作者最近參加一次全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一節題為《思考陸地上的水》的研討課蘊含許多課程改革新理念,觸發了對當前科學課課堂教學改革的思考,本文結合課例,圍繞創設多種形式的活動,暴露兒童初始概念;如何用包容心態讓學生的初始概念得到充分表現;如何使觀點與信息之間協調促進學生概念的發展等三個方面展開論述。
【關鍵詞】科學課有趣有挑戰適合學生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91-02
最近在一次全國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會上,江蘇省的一位金老師上了一節題為《思考陸地上的水》的研討課,這是單元的起始課,老師采用頭腦風暴的方式教學,因為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課型都比較新,引起比較好的反響,且看這位老師是如何上課的。
教學實錄
一、暴露學生關于陸地上的水的原有認識。
師:我們先來一個頭腦風暴,關于陸地上的水你知道什么?想去發現什么?請你們把自己的想法寫在《科學筆記本》,寫上頁碼、日期,像科學家那樣做好記錄。(一分鐘)
師:寫完小組交流,分享同學的看法,不評價同學的看法,尊重其他同學的想法,認真傾聽,積極思考;然后組長把小組的想法寫在紙條上,一張寫一句。
幻燈提示:交流時說出你的想法;在紙條上寫下你所知道的; 每張紙條寫一句,同樣的只寫一遍 ;字跡要大。
幻燈提示:將寫好的紙條固定在黑板的大紙上;將重復的想法重疊在一起。
各組學生交流,然后組長上臺貼紙條。
二、交流關于陸地和水已經知道的知識。
師:請同學們說說關于陸地和水,你們已經知道了什么?
生:水是生命之源。
生:有淡水和咸水。
生:人和植物都離不開水。
生:水有多種形態。
生:知道陸地會發生地震。
生:人離不開陸地和水。
生:陸地上有動物。
生:水是液體。
生:水的特性不一樣。
生:陸地凹凸不平。
生:水是透明的。
生:水珍貴,生命之源。
生:水有限要節約用水。
生:地球表面由陸地和水組成。
生:陸地是由許多板塊組成的。
三、交流關于陸地和水想探究的問題。
師:請同學們把關于陸地和水,你們想知道了什么?寫在《科學筆記本》上,然后小組交流3分鐘。小組交流的結果寫在紙條上,字體放大,貼在大紙上,相同的貼重疊,不同的只寫一遍。
師:誰愿意來說一說關于陸地和水,你們想知道了什么?
生:我想知道水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陸地上為什么發生地震?
生:我想知道陸地和水域哪個大?
生:我想知道為什么陸地上有淡水也有咸水?
……
師:這些作為全班的想法,記錄在大紙上,這一單元我們將陸續來探究這些問題。
四、指導學生對想探究的問題進行歸類。
師:請小組討論,對想探究的問題進行歸類,做上標記;組與組可以互相交流,看別組是怎樣分類的。(兩分鐘)
師:哪一組來說一說你們對這些問題是怎樣分類的。
生:我們把問題分為有關陸地的問題和有關水的問題兩類。
生:我們多分出一類是有關陸地和水的問題。
師:如果按這三類來分,具體怎么分?
生:有關陸地的問題:陸地上有些地方的水是怎樣形成的?為什么陸地會發生地震?
生:有關水的問題:為什么陸地上有淡水也有咸水?
生:有關陸地和水的問題:水對陸地有什么影響?
五、觀察關于陸地和水的照片,討論相關問題。
教師分給每組4幅照片,每張照片后面有兩個問題,讓學生獨立仔細觀察,先不做交流;而再交換照片,至每人四張都看到,然后任選兩張,在科學記錄本上記下看到了什么。
(圖1大峽谷,問題:你認為大峽谷是怎樣形成的?和水流有關嗎?圖2裸露樹根的樹,問題:樹為什么會哪樣長?樹根裸露和什么有關系?圖3瀑布,問題:為什么會出現一個瀑布?描述一下水的速度。圖4水的循環,問題:什么地方看到不同形態的水?說說水的循環。)
師:下面我們全班來交流一下看完這四張照片后,你們是怎樣理解后面的問題的?
師:大峽谷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自然形成的。
生:隕石落下形成的。
生:雨水沖刷形成的。
生:天然形成的。
生:旁邊的巖石越積越多形成的。
生:地殼變化形成的。
生:看到凹凸不平,是地殼運動形成的。
生:因缺水裂開形成的。
師:為什么能看到這些樹根?
生:當下雨時,大樹附近的土壤流失形成的。
生:下雨時雨水沖刷形成的。
生:下雨時泥石流滾下形成的。
生:這種樹原來就喜歡露樹根。
師:為什么會出現一個瀑布?描述一下水的速度。
生:水很快沖下來,水流快。
生:某種原因水道改變了,水飛快直線流下。
生:水很多,聚集在一起直沖下、非常快。
生:天然形成的小河,像飛下來一樣。
師:什么地方看到不同形態的水?說說水的循環。
生:下雨時看見雨水。
生:下雪時看見水變成的雪。
生:江河湖海中的水
生:地下水。
生:陸地上的水相互作用。
師總結回顧,拓展延伸。
這節課觸發了幾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1.如何創設多種形式的活動,暴露兒童初始概念。
一個典型的學習周期可以劃分為幾個階段,如集中、探索、思考、應用,所有兒童在他的成長過程中都要經歷這幾個階段,并且次序大致相同,要讓學生在每個階段有序發展,科學課課型的多樣才能與之相適應,一個活動主題單元的教學,不應僅僅是觀察課和實驗課,也可以有頭腦風暴課,頭腦風暴課的目的在于暴露兒童初始概念,了解學生原有認知水平,引發認知沖突為后續學習打下基礎。
這節頭腦風暴課,是學生開始一項新的內容的學習,目的是探索陸地與水之間的關系。教師運用多種形式的活動,有效做法促進了學生原始概念的充分暴露,如個人書面記錄,班級口頭交流,貼在大白紙展示等活動形式。為此教師認真做好課前準備,給每個學生分發了筆記本,利用筆記本進行的書面記錄讓學生感受科學課做記錄和寫日記的重要性;準備標有“關于陸地上的水我們已經知道什么”的大紙作為班級記錄單;四張編號1、2、3、4的照片等。
教學中教師從直接質疑入手,通過提問和組織充分的討論,交流了關于陸地和水的相關的問題,同學還把想探究的問題寫在《科學筆記本》上,然后交流,再通過看圖片和思考進一步引發認知沖突,幾個環節的活動中,學生的初始概念得到比較充分的暴露,可以看出學生對陸地和水的認識并非一無所知,只是比較單一和零碎,對陸地和水的相互關系的知識了解得比較少,還可以看出四年級學生對照片的解釋過程中,不大會引用證據來支撐他們的觀點。
2.如何用包容心態讓學生的初始概念得到充分表現。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每個學生都有他在擁有自己準確的事實信息之前就開始形成關于世界的的觀點,教學要創造環境使學生原有觀點的證據產生新的矛盾,經過一定的思想斗爭,甚至忍耐這個過程產生的痛苦,其觀點才能得以改變,而同伴間多個回合的交流對話是促進觀點改變很好的方式。
這位教師在組織學生交流過程中,如何促進學生間學會分享、獨立思考和注意傾聽別人看法呢?他先讓學生無成見地接受各種觀點,為學生創造安全環境、促使其能精心思考。教師還引導學生努力把自己的觀點和別人的觀點聯系起來,停下來認真思考,不急于研究,采用對他人的觀點不批評或評價的做法,倡導尊重他人的態度。師生都用包容心態讓所有學生的初始概念得到充分表現,在緊張的集中思維狀態下,即使性格內向的學生也敢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在同伴間交流對話中改變和豐富認識。可見教師對兒童心理了解之深,教法之細膩。
3.如何使觀點與信息之間協調促進學生概念的發展。
多元智能理論認為: 人具有多項彼此獨立的智能,智能組合是千差萬別的,如同樹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世上沒有兩個智能結構完全相同的人。但智能具有靈活性、可塑性的特點,各種智能既相互獨立又共同作用,讓各種智能因素都成為學習的一部分,不僅不會互相干擾,而且會相互促進。這節課讓學生建立科學的筆記本,通過畫、記錄、介紹、形容、解釋,通過多種活動形式,在多種智能的交替作用下,學生在觀點與多種信息之間的協調中思考問題,促進對“陸地上的水”的認知的發展。
這節課中采用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年齡段相符合,圖片材料和概念符合,推動思維發展的方法是層次分明的、階梯式的, 教學環節圍繞兩個層面展開:已經知道什么和還想知道什么,學生思維發展經歷從初始認識到初步整理到比較分類,全班記錄歸類,借助班級記錄看學生概念的發展過程,最后的描述圖片表面現象和解釋問題使學生的認識更加深入。學生經歷的思維加工過程非常清晰:初始概念→歸類→描述解釋→把相互孤立的認識變成相互關系的認識。
當然頭腦風暴課不能替代實驗探究課,還要強調學生親身經歷,強調用證據說話。要注意防止偏差,不要用確定的、權威的、靜態的認知觀看問題,不要只關注一個個結論性的科學知識,也不要以頭腦風暴或小組匯報為準,將簡單歸納等同于科學證據或推理。注意進一步通過活動研究獲得科學證據,得出科學概念。按這位老師參與的實驗項目的教學安排,頭腦風暴課后是系列的制作水土循環模型課、模擬降雨課、探究溪流課、以及檢測土壤中的物質、水流到哪里去?地下水及徑流、土壤到哪里去?侵蝕和沉積等課。其中第二課制作水循環模型主要教學環節有:討論以前做過什么模型?模型大小和實物有什么關系?你知道科學家使用什么模型?學生制作水循環模型;做觀察和記錄;全班討論:做完本課的觀察以后,你對雨有哪些了解?按要求進行清理工作;閱讀課本;想一種收集水的方式,記錄在記錄本上。
再看看當前有些科學課教師教學中太注意讓學生經歷探究活動的完整性,一節課面面俱到,通過類似“烹飪大全”的實驗活動,看似經歷了一個環節完整的探究過程,卻往往較少顧及學生的學習心理以及個性的養成。造成一部分學生科學思維的發展受到壓抑,另一部分學生的思維卻呈現跳躍性發展,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極為不利的。我們需把對科學認識論的知識作為科學教育的基礎,理解尊重兒童的認識能力和認知能力,把認知心理學、建構主義理論、多元智能理論等研究成果運用于科學教學中,推進學科教學改革,使科學課更有趣富有挑戰適合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