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從上世紀二十年代到現在已有近百年的音樂教育,專業音樂在中國從無至有、從之前的小規模到現在的規模,各方各位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中國鋼琴在這個背景下醞釀出了大量創作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歷經了探索自我、發展自我、完善自我這條道路后,中國在鋼琴音樂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本文追溯到上世紀二十年代,講述中國鋼琴的發展,從不同角度來探討現今中國鋼琴創作的不足之處,從而更深層次地研究中國鋼琴音樂,并為之發展提供一些參考。
一、中國鋼琴原創作品發展歷程
進駐中國已有百余年的鋼琴經歷了一段艱辛而又漫長的歲月。我國第一首鋼琴曲是20世紀初趙元任先生創作的發表于1915年的《和平進行曲》。在這之后,我國音樂家們為了鋼琴在中國的發展,于是更加潛心于創作,勤勤懇懇、廢寢忘食。
之后,俄國的鋼琴家、作曲家、鋼琴教育家們陸續登錄中國,替中國培養了一批優秀的鋼琴音樂人才,這為中國的鋼琴音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創作了《春之旅》等鋼琴曲的丁善德先生于于1947年創作了《序曲三首》、《中國民歌主題變奏曲》,這是他趕赴巴黎音樂學院,在那里的學習時間創作出的作品。江文也的鋼琴敘事詩《第四鋼琴奏鳴曲“狂歡日”》、《潯陽月夜》和《小奏鳴曲》還有瞿維的《花鼓》都是同期比較有名的鋼琴創作。
早期的創作手法雖然大相徑庭,卻體現出一種共有的特征:首先,復調寫作方面上,他們很擅于在創作中巧妙而不動神色地編制婉轉動聽、樸實無華的復調織體,將中國的思維旋律和西方的復調技術天衣無縫地融合,從而成功地展現了中國的民族音樂語言與西方技法結合的偌大潛力。和聲方面,他們秉承20年代作曲家的探索成果,為了達到和聲民族化,他們心思縝密地運用柔軟而又細致的和聲配合歐洲和聲,避免了民族音調與大小調之間的沖突。其次,旋律寫作上,他們大都被原有的民族曲調所束縛。在樂曲的結構方面他們運用傳統的旋法、音階調式作為基礎鋪墊,并吸取西方作曲經驗,采用西方曲式結構,為實現“變化再現”的目的,采用了民族樂中的“合頭”、“加花變奏”、“變尾”等方法,可謂妙哉。
五六十年代,一系列的鋼琴曲誕生了:陳培勛以廣州民間樂曲為依托創作出來的鋼琴曲《“雙飛蝴蝶”主題變奏曲》、《旱天雷》、桑桐的《內蒙鋼琴曲》、丁善德的《第一新疆舞曲》等。文革期間,一群教授、鋼琴家聚集在一起討論切磋“樣板戲”的唱腔和鋼琴伴奏的問題。就這樣有了家喻戶曉的《紅燈記》,后來又誕生了《甘灑熱血寫春秋》、《北風吹》等。另有一批鋼琴家、作曲家不改變歌曲標題,采用原歌原曲改變變成了鋼琴樂曲。70年代末,改編的鋼琴曲起了很大的反響,這在中國鋼琴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這也是中國鋼琴樂創作發展的轉折點。隨后的80年代末,文革結束使中國鋼琴創作步入了一個新的臺階——就是創作出現了多樣化。這個時候涌現了很多有內涵有影響力的經典作品,與此同時也成就了很多有才能的作曲家。今天,我國數不勝數、不勝枚舉的鋼琴作品證明,鋼琴創作也正處于鼎盛時期,呈現了一個百花齊放的景象。
二、中國創作鋼琴作品的特色
(一)依據創作歌曲改編成鋼琴作品
比如冼星海的《黃河》大合唱改編成了鋼琴協奏曲《黃河》。第一樂章氣勢磅礴地在黃河上展開了船夫和波浪搏斗的場景;《黃河頌》(第二樂章)用大合唱當中的同名獨唱的旋律作為基墊發展,樂曲層層遞進、氣勢磅礴,以有力的和弦作為終結描繪了中國的大好河山。對于《黃河憤》而言,《黃水謠》是主干是根基,《黃河怨》則是葉子豐富著這個作品。
(二)依據民間器樂對鋼琴作品曲進行編
如《十面埋伏》、《百鳥朝鳳》、《陽關三疊》等。作曲家將中國傳統樂曲與西方作曲法進行巧妙的結合,不僅表現了中國獨特韻味,讓樂曲多元化,也讓樂曲意境深遠更具特色。
(三)改編民歌
民歌是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的,勞動人民在夯實的社會經驗口頭創作出來的歌曲。它受多方面的影響比如地域、歷史、習俗等。改編的鋼琴曲則多以這種民歌作為素材,他們利用音型、和聲、音區的不同變化將單聲的韻律變為多聲,從而達到新的聲音效果。而裝飾變奏為主的發展手法讓民間的旋律有了新色彩。改編民歌出色的代表作品,非《蘭花花》莫屬了。
多樣性是中國鋼琴創作的一大亮點。因為“學堂樂歌”,自然大小調成為作品們的旋律基礎。鋼琴創作后期作品主旋律則采用“民族化”的特點,三音列旋律和以五聲音階為七聲音階旋律相結合,代表作有:《采茶撲蝶》、《百鳥朝鳳》、《平湖秋月》、《流水》等。
三、中國鋼琴音樂
作品創作問題及對策
在我看來,中國鋼琴創作風格單一是因為中國鋼琴創作未融入本國充滿傳奇色彩的少數民族音樂和外國的音樂特色。
我們應該多學習國外,外國創作有很多獨特的節奏:探戈、恰恰、牛仔等,風格眾多也影響到了創作的豐富多彩,但在中國創作中鮮有見到這類元素。很多民族化的創作也拘泥于本土演奏,一味的模仿缺少創新。罕見的“神韻”作品,也因而在外部形式上受到了局限。
如今的中國鋼琴無論是業余的、專業的人士都層出不窮,我們要大力培養鋼琴優秀人才,這利于鋼琴事業更廣泛的發展。對中國鋼琴學派的形成起了積極作用。
(一)民間群眾基礎差
西方國家很多家庭都有鋼琴,每次活動派對都少不了鋼琴的演奏,所以說鋼琴在西方有很夯實的群眾基礎。而在中國鋼琴引入時間短,而中國傳統音樂以單線旋律為主,少有和聲復調。鋼琴則不僅能彈奏主旋律,而且能發出復雜的和聲,所以難度比其它的樂器都要大。
(二)創作與演奏不能兼得
對于演奏者來說彈奏自己創作的曲子能更好的拿捏作品的內涵與意圖,從而能更好地表達情感。令人扼腕的是中國的創作與演奏具備的能人是少之又少,這對于我國鋼琴發展而言不得不說是一個遺憾。
(三)專業化時間短
在中國,鋼琴不用說普及,專業化的時間都不足百年,范圍和規模都比西方小的多,專業院校、專業人才更是不能和西方國家同日而語的。我們要大力營造鋼琴創造的良好社會環境,鞏固鋼琴學習的群眾基礎,方此才能涌現出大量優秀的鋼琴創新作品。
(作者簡介:李文紅,濰紡學院音樂學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