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合唱指揮,就是要對作品進行認真的分析,通過分析了解了作品之后再以指揮的角度對作品進行處理,最后再進行行之有效的排練。
通俗歌曲《丹頂鶴的故事》(陳哲、陳雷詞,解承強曲)創作于1990年,原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后更名為《丹頂鶴的故事》)。原型作品是根據真實的故事創作而來,作品中的主人公——東北林業大學野生動物系畢業的徐秀娟,自小受父親影響,對丹頂鶴情有獨終,1987年的一天,徐秀娟為了尋回從扎龍帶至鹽城的二只在天黑之時沒有按時歸巢的丹頂鶴,不幸滑進沼澤地,付出了年輕的生命。此后,這兩只丹頂鶴再也不夜不歸宿了,而徐秀娟在扎龍的“朋友”——遠在扎龍的丹頂鶴“賴毛子”,自徐秀娟去世的那天起,就從此變得郁郁寡歡,不久后,也無疾而終。解承強先生根據徐秀娟感人的故事創作了這首通俗作品,經歌手朱哲琴細膩凄美的演唱后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和震撼。
陳國權先生于2008年將通俗歌曲《丹頂鶴的故事》改編為混聲合唱《丹頂鶴的故事》(陳哲、陳雷詞,解承強曲,陳國權編合唱,黃懷朗配鋼琴伴奏),作品成型后被眾多合唱團所演唱,在國內很多大賽中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一、作品基本處理方式
合唱改編作品《丹頂鶴的故事》為“AB結構的二段式”,從曲式結構圖來看,合唱《丹頂鶴的故事》與原型作品相比結構上有所擴展。
(一)作品的表現情緒的處理
原型作品的速度標記是:Moderato(中板),合唱作品的起始速度標記是:Andante(行板),指揮應當區分二者的不是,排練時要注意的是,應采取比原型作品更為舒緩的速度進行演唱。這樣的速度帶來的音色必然是暗淡中充滿著懷念,緬懷中充滿著不舍。作者使用這樣的速度的另一用意是人聲引子進入后還有一段獨白:“有一位女孩她從小愛上丹頂鶴……滑進了沼澤地就再也沒有上來”。指揮在該作品的表現情緒上應該有明確的了解,同時要把握好這個尺度才能有效還原作者的意圖
(二)對合唱各聲部及作品高潮的處理
作品的引子較為龐大(18小節),4小節的鋼琴引子結后,女低音用弱力度(p)開始演唱“嗚”(6小節),第10小節女高音用中弱力度(mp)繼續用“嗚”進行演唱,男高、低音聲部演唱復調化長音,15小節旋律交替至男低音聲部,女高、低音聲部演唱復調化長音。18小節人聲引子結束。19—20小節為連接部,主題從21小節開始首次進入,兩小節連接部后主題開始進入,男低音休止,女聲聲部用旋律化音型輔以演唱,音型用在此處的效果似乎是在呼喚、在追尋,旋律音型在此處的運用對主題來說有著一定的推動作用,有如遠山中的回音,在處理這個部分時一定要控制好音型聲部的音量,要做到“情”大于“聲”,只有這樣才能對敘事性旋律起到鋪墊作用。
A段的b部分作者得用上四度轉調(e—a)形成了A段一個小高潮,隨后旋律走向開始呈下等狀態,A段結束。處理這個部分時在譜例的第1小節處可根據力度正常演唱,但是在譜例的第4小節,雖然形成了樂段的高潮但是謹慎處理,遵循的原則依然是“情”要過于“聲”。
作品的A與A1段結構完全相同(兩段之間由2小節的音型進行連接),作者選擇在這里將故事再敘述一次,但與A段不同的是:1、歌詞用的是原型第二段歌詞;2、A1段的主旋律由女低音演唱在34小節旋律轉為男高音演唱,兩段織體相同,但聲部演唱的內容進行了調換。
作者采用這樣的寫法,讓旋律在聲部音區相符的情況下進行對調,豐富了音樂行進中音響的變化效果,不論從演唱還是觀眾的角度來看,都會讓人耳目一新,換言之,同樣的材料、同樣的主題,在不同聲部中的交替演唱會帶有不同的效果,多聲部音樂的魅力也正在于此。
B段在作品中使用了新的材料,從作品結構圖中的小節數可以看出,A段18小節(A1同樣),B段24個小節,可以說B段在全曲中規模最大,其所處的位置更為重要(全曲的高潮樂段),這個對比性樂段與前樂段的不是同首先在于節拍,作品的引子、連接、A、連接、A1均采用了4/4拍,是敘事性,抒情性的描述。B段起始處就采用3拍子,爾后不斷更換節拍(在漸快中),最后通過新調將全曲推向高潮。三拍子本身具有舞蹈性的元素,B段通過節拍的改變以及速度的逐漸加快、力度的增強,為作品增加了動力,將作品從原型單一的緬懷、悲鳴形象中解放出來。
作品的再現部分(A2)仍然在新調上進行,如前所述,作者在調性布局上并沒有讓其進行回歸,從織體寫作上來看,聲部開始減薄。再現伊始就由女高音聲部單獨演唱,隨后在86小節開始分別進入男高音、女低音聲部進行復調化長音演唱,99小節由男低音聲部演唱旋律,其他三個聲部作同節奏補充,與旋律聲部相呼應,在處理這個部分時要注意力度對比,同節奏補充的位置輕聲用“嗚”來演唱,男低音聲部因為音色屬性的問題,我認為實際排練時可以考慮稍加一定力度,用“mp”力度演唱即可。作品再現部分除了調性沒有回歸,可以將其稱為開放性結束之外,在材料上也沒有進行完全再現,作者只選用了A段b部分的材料進行了再現,使用了局部再現的方式,從排練的實際效果來講,使用這樣的方式再現顯得較為干練,從全曲整體音樂效果來看顯得清晰而不混亂,隨著音樂的結束卻讓人們的思緒還在延綿之中。
二、控制性虛拍、虛拍、實拍
在《丹頂鶴的故事》中的運用
指揮的擊拍方式主要分為三種:實拍;虛拍;控制性虛拍。所謂實拍是指有“拍點”和“反彈”的擊拍,而虛拍則與其相反,是無拍點的,跟隨性的擊拍。
我們大致的了解了一下控制性虛拍、虛拍、實拍的定義,目的在于探討合唱《丹頂鶴的故事》是否適用這三種擊拍方式。從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合唱《丹頂鶴的故事》是一個中板的敘事性作品且意味較深,通過分析也基本可以選擇以“控制性虛拍”為作品的主要擊拍方式,同時以“虛拍”作為輔助。作品中的鋼琴引子(4小節)和作品中的兩個連接部分(共4個小節)以及結束處的3個小節均可以使用虛拍,如譜例中所顯示。A、A1、A2均可使用“控制性虛拍”,尤其要指出的是:B樂段d部分(全曲高潮處),在使用“控制性虛拍”的同時還要對當前所用的圖式進行擴大,換言之,就是要加大指揮的幅度。
只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作品才能更好的理解、詮釋作品,從而進行有效的排練。希望我們能不斷通過對作品的分析、研究來更好的學習作曲家所使用的各種手法,同時來探尋合唱藝術審美的一面。
【參考文獻】
[1](蘇)基里爾·彼得羅維奇·康德拉申.指揮家的境界[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7.
[2]樸東生.樂隊指揮法[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
[3]陳國權.陳國權教合唱指揮[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6.
[4]陳國權.合唱編配[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丁巖,湖北長江大學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