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從大學的發展史上來說,美國的大學立校時間短,遠不及歐洲國家中世紀創辦的大學,如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但在國際地位及聲望上,美國的一批“常青藤大學”卻擁有國際一流的辦學實力,可與國際上任何一所大學一較高低。同時,美國也是當今世界上主要的留學輸入國,其優越的教學資源及教學體系吸引眾多的來自世界各地的年輕學子選擇美國大學作為自己的留學之地,因此,探究其大學結構及發展所走過的道路非常有必要。
了解美國的一流大學結構,首先要了解美國高等教育的歷史,這要追溯到奠基時期美國九大學院的建立和發展,1638年哈佛學院的創辦標志著奠基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初步興起,之后相繼創辦了威廉·瑪麗學院、耶魯學院、新澤西學院、國王學院、費城學院、羅德島學院、皇后學院和達特茅斯學院。奠基時期美國大學的發展表現出似乎矛盾的兩個特征:出世特征與入世特征。
首先,就出世特征來說,奠基時期美國高等教育的發展直接繼承了歐洲大學尤其英國大學的宗教傳統,對于宗教利益的追求在學院的創設動機、學院職能及學院教學內容各方面都有突出表現。因此,造就基督教教士及培育一般民眾的宗教信念便成為這類學院的首要任務。
其次,就入世特征來說,在美國大學結構形成與發展的過程中,一直存在著所謂的兩種文化之爭,自由主義文化和實用主義文化的斗爭,前者強調大學對于高深學術知識的探索和傳播,后者則強調大學對具體的社會需求的直接滿足,強調大學的社會服務職能。就奠基時期美國學院的實踐來看,強調積極入世應該算得上是學院發展的一項基本策略,在管理模式上,奠基時期的美國學院廣泛吸納社會各階層的代表參與學院管理,將社會各階層的需要盡快納入學院發展規劃,成為這一時期學院世俗化改革的一項得力而主要的管理舉措。
一、公立大學與私立大學
公立與私立之爭是建國初期美國大學建設所面臨的選擇。華盛頓在創辦美國國家大學的倡議中提出:“在這所大學之中,使來自全國各地的青年接受藝術、科學和文學的陶冶,使他們團結一致,使全國各地青年結為一體,從而逐步地理解到全國各地互相敵視和矛盾是沒有理由的。”當時創辦美國國立大學的呼聲一度十分高漲,1825年美國高等教育史上第一所州立大學弗吉尼亞大學正式開學。
自州立大學誕生之后,美國高等教育發展便呈現出公立、私立高等教育并駕齊驅的局面。如何在新形勢下既能保持自己的私立特性,保護自己的特色與發展權利,又能適應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成為私立高等學校面臨的普遍問題。1819年,達特茅斯學院案的判決為美國私立高等學校的發展提供了直接的法律依據,從而事實上為美國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鋪平了道路,該判決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私立大學不容變更的存在地位,進一步重申和確認了私人團體(尤其是教會)擁有辦學許可證。
二、贈地學院
贈地學院是美國經濟發展對農業與工業技術人才的實際需要的基礎上誕生的,1862年7月2日林肯總統簽署通過了《莫利爾法案》,主要內容包括:聯邦政府在每州至少資助一所學院從事農業及工藝教育;出售公地所獲資金的10%可用于購買校址用地,其余則設立捐贈基金,其利息不得低于5%[3]。如馬薩諸塞州把開辦贈地學院的捐贈基金撥給了麻省理工學院等。
社會服務職能在“康奈爾計劃”和“威斯康星觀念”中均有集中體現。“康奈爾計劃”的作用不僅體現為一系列觀念的變化上,更重要的是在大學組織機構上得到顯現,主張學生應適應各種工作的需要、從事科學研究的需要、成功地處理生活實際問題的需要,并向學生提供了9條通往特定專門職業的道路、5條開發人類潛能與展現學生天性的途徑。
三、研究性大學
在現代美國大學體系中,研究型大學以其“教學與科研并重”,發展“研究生教育”、重視基礎研究等教育特色而在美國現代大學體系中占有重要地位,研究型大學的出現與發展是美國大學結構改革的結果。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吉爾曼的大學思想在研究性大學創辦中發揮了突出影響,他認為真正的大學至少必須設有人文學院或哲學、法律、醫學和神學院,必須提供在教授指導下從事高級——而非專業研習的機會,一所高水平的研究性大學的建設離不開一流的師資,強調研究型大學必須開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提出大學的威力源于它所擁有的教授的成就、大學的聲譽依賴于它所聚集起來的教師和學者的聲望、“教授、設備與書籍遠比豪華建筑物重要得多”這一辦學思想。研究型大學是美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國家主義思潮和注重科研及學術自由的必然結果,它的興起使美國的高等教育趕上甚至超過一些歐洲國家,創辦享有國際聲望的大學成為美國高等教育辦學主流。
四、初級學院
在美國大學體系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初級學院的發展是美國大學結構改革的另一項重要內容,初級學院的發展既有助于研究型大學從當時的普通教育的重負中解脫出來,又擴大了一般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加速了高等教育民主化進程。1892年,芝加哥大學校長哈帕于從改革美國高等教育這一基本目標出發,認為把小型的四年制學院改造成為兩年制的初級學院,是多數小型學院得以生存的唯一選擇。
總之,美國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大學教育結構,從以繼承歐洲大學的宗教傳統到關注社會現實的發展,從公立與私立之爭,到實用性大學體系的建立,從注重培養高科研能力到提高全民主素質為職能,美國的高等教育達到了空前的發展,使其國際地位及聲望不斷提高,辦學實力居于世界高等教育前列。
【參考文獻】
[1]吳式穎.外國教育史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2).
[2]藤大春.美國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4).
[3]辭海[S].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
[4]王保星.西方教育十二講[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8,(1).
[5]杜威.杜威教育論著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2).
(作者單位:唐曉華,南陽理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