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談到了在當今全球化的金融經濟中,銀行風險控制的必要性。中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主要是針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而言的,文章介紹了每種風險,以及如何有效地控制每種風險。最后,談到了銀行在風險管理過程經常出現的一系列問題和不足,以及得到的啟示。
【關鍵詞】風險控制機制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風險管理體系
一、銀行風險控制的必要性
多次出現的金融危機和大銀行倒閉事件,世界各國加強了對銀行業的風險監管。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也先后發布了一系列銀行風險控制和風險監管的指導性文件。近年來,國內監管機構也發布了《商業銀行內部控制指引》(2002年9月)、《商業銀行資本充足率管理辦法》(2004年3月)、《商業銀行市場風險管理指引》(2004年12月)、《關于加大防范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工作力度的通知》(2005年3月)等風險監管規章或規范性文件。
風險管理攸關銀行體系穩定,影響國家金融安全,關系經濟長遠發展。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已經成為我國商業銀行面臨的重大、緊迫的任務。
二、銀行風險管理的主要內容
(一)信用風險
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主要存在于貸款業務中,貸款信用風險是商業銀行風險面臨的最主要的信用風險。
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主要有以下四種方式:
1.信用風險的回避。它使銀行受損失的概率降到零,因而是防范和控制信用風險最徹底的方法。
2.信用風險的分散。常見的分散貸款信用風險的做法是規定單一客戶授信比例,通常是規定銀行對單個客戶授信總額不得超過銀行資本余額或凈額的一定比例。
3.信用風險的轉嫁。貸款信用風險的非保險轉嫁主要通過以下三種方式:保證,商業銀行以保證貸款的方式發放貸款,可以將貸款風險轉嫁給保證人;抵押與質押,即銀行要求借款人以其財產或第三人的財產作為抵押物或質物作擔保發放貸款;貸款出售與證券化,貸款出售就是銀行在貸款二級市場上將貸款本金的回收權出售給對方,同時也將與貸款有關的信用風險轉移給對方,貸款證券化同時伴隨著貸款的真實銷售,貸款信用風險轉移給了特設機構。
4.信用風險的控制。貸款信用風險的控制措施有:健全審貸分離制度,提高貸款決策水平;推廣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提高抵押貸款和質押貸款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強貸后檢查工作,積極清收不良貸款。
(二)市場風險
市場風險即由于市場變量發生變化而導致銀行出現巨大損失。商業銀行面臨的市場風險一般可以歸結為利率風險、匯率風險、證券價格風險、商品價格風險四大類。
這類風險的防控主要通過加強市場研究,關注國內外央行貨幣政策的動向,金融市場利率、匯率變化的走勢,并采用各種避險工具,盡量減少因市場變化引起的損失。
(三)操作風險
1.操作風險的介紹
包括了法律風險、欺詐風險、技術風險等。引發操作風險的因素主要有四種,分別為內部操作流程、人為因素、系統因素和外部事件。這類風險主要通過內部控制的各種手段,減少道德性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以及通過培訓提高員工素質,減少技術性因素引起的操作風險。根據《巴塞爾新資本協議》的相關規定,操作風險按損失類型可劃分為以下七種:內部欺詐;外部欺詐;就業政策和工作場所安全性;客戶、產品及業務操作風險;實體資產損壞;業務中斷和系統失??;執行、交割及流程管理風險。
2.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的管理
各國商業銀行和各監管當局都日益重視對操作風險的管理和監管。2003年2月,巴塞爾委員會公布了《操作風險管理和監管的穩健做法》,將銀行操作風險管理和監管概括出10項原則。2004年6月,巴塞爾委員會在《巴塞爾新資本協議》中將操作風險納入資本監管的范疇。2006年10月,巴塞爾委員會修訂后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專門為“操作風險的監管”新增一條原則,同時還制定了評估該條原則執行情況的8條必要標準和1條附加標準。2005年3月,中國銀監會出臺了《關于加大防范操作風險工作力度的通知》,對加強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提出了13條要求。2007年5月,中國銀監會又發布了《商業銀行操作風險管理指引》,該指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三、健全銀行風險管理體系的啟示
(一)風險管理的三道防線
風險管理需三道防線,而這三道防線各自由銀行的經營部門、風險管理部門、內控合規和內部審計部門負責。三個部門在風險防控上存在著交集,需要各司其職、明確分工,以提高風險管理效率。此外,各部門的相互制約應當適度,風險管理部門的設置需要計成本,講效率。但是,銀行往往存在著成本過高、效率低下的問題:銀行風險部門往往是一人做業務,二人管風險;風險管理部門層級過多,造成決策鏈條過長;風險管理部門設置太細,造成相同的檢查重復進行,經營部門往往不堪重負。
(二)在風險管理中,應減少過多的重復監督、重復檢查
其主要表現在兩個環節:
1.內控合規部門風險管理部門的監督檢查和風險管理部門對經營項目風險管理的監督之間可能出現的重疊和交叉。
2.出現在內控合規部門和內部審計之間。
內控合規部門和內部審計的區別主要有兩點:其監督對象不盡相同,前者主要監督經營部門和風險管理部門,而后者是在上述兩部門以外,再加上內控合規部門;其檢查范圍的大小不同,前者檢查的個體數量很大,而后者則是抽樣、有針對性地進行檢查,但比前者檢查的范圍要大。
當然,這不僅造成內控資源的浪費、風險管理成本的猛增,還會引起經營管理人員的不滿和抱怨,因為它需要接受多重檢查。
參考文獻
[1] 馮敬紅,孫麗.增強我國商業銀行風險管理能力的思考.金融理論與實踐,2007(7).
[2] 劉曉勇.商業銀行風險控制機制研究.金融研究,2006 (7).
[3] 李高芬.股份制商業銀行風險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金融與經濟,2006 (2).
[4] 沈炳熙.商業銀行內部風險管理體系及其職責.中國貨幣市場,2011(7).
作者簡介:易茜(1986-),女,湖北南漳人,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金融學院金融專業201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商業銀行。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