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般人認為,商業銀行應該受到監管是為了保護存款人或投資者的利益。但是,商業銀行更重要的意義在于保持和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因此,研究商業銀行監管問題就顯得更加有必要,進一步完善商業風險管理機制,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推動我國商業銀行監管制度和監管機制的進一步創新。促進商業銀行健康發展,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國民經濟建設。本文就我國銀行監管的現狀及其對商業銀行的影響進行一些分析。
【關鍵詞】銀行監管框架發展趨勢商業銀行影響
一、我國現行的銀行監管框架
我國商業銀行監管體系主要由外部監管、社會監管、行業自律、內部監管四個層次構成。第一層次是監管當局的監管,這是最高層次;第二層次是社會監管,即由會計師事務所、信用評級機構對銀行做出評估;第三層次是行業自律,一般由銀行業協會監管;第四層次是銀行的內部監管,即為銀行通過系統的內部控制措施來規避風險,保障安全。
(一)政府部門監管
1.銀監會的監管
銀監會于2003年4月28日成立,其工作的目的是通過審慎有效的監管,保護廣大存款人和消費者的利益,增進市場信心;通過宣傳教育工作和相關信息披露,增進公眾對現代金融的了解;努力減少金融犯罪。
2.國家審計署的監管
國家審計署對商業銀行實行外部監管的基本目的也是維護和促進商業銀行的安全與穩定。
3.財政部的監管
財政部對商業銀行的外部監管主要表現在對商業銀行的財務監管上:制定和修改金融會計、財務制度;財政部通過制定和修改商業銀行的會計、財務制度,規范商業銀行的財務收支活動,維護和促進商業銀行安全和穩定運行;對財務制度執行予以監督。
(二)社會監管
社會監管主要是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按照公認的審計準則,對銀行企業財務報告的真實性、公正性進行審計,并提出審計報告。
(三)行業自律
行業自律主要是由中國銀行業協會來操作。銀行業協會實行行業內的自我規范、自我約束、自我管理,保護行業共同利益并促進行業共同發展。主要是通過建立行業規范、行業標準,指導行業走規范誠信發展道路;通過建立舉報監督系統,強化會員單位和行業的自律和互律,并對違規會員單位做出自律性處罰,維護和提高行業的整體利益和社會形象。
(四)內部監管
內部監管是通過一系列組織機構、崗位責任和操作規程,建立一個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管理體系,借以控制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益。其著眼點在于促進內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運行,保證銀行企業資產的安全性和流動性,防范經營風險。商業銀行內部監控石油董事會及審計委員會、監事會、獨立董事等實施的自我監管。
二、我國銀行業監管的發展趨勢
結合我國經濟發展的現實情況以及現存的監管體系及問題,借鑒各國成功的經驗,個人認為我國銀行監管的發展有如下趨勢。
(一)更加重視社會中介機構的作用
目前,我國銀行監管中社會監管還比較少,英國銀行監管當局在監管實際中把大量的事務性工作交給社會中介機構去完成,而自己集中精力于風險的辨別。美國的銀行監管雖然不要求各個銀行必須接受社會監管,但各大銀行都委托社會執業機構進行年度審計,以獲得公眾的認可。
(二)加強網絡金融風險的監管
隨著服務手段科技含量的不斷提高,網絡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自助銀行、銀證轉賬等在我國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但還沒有一部與之配套的法律對這些業務進行相應的法律規范,這一方面不利于銀行類機構業務電子化的發展,也加大了相應的經營風險。
(三)從分業監管轉向混業監管
當前,混業經營已經成為全球化的基本趨勢,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金融監管從分業監管轉向混業監管。如果說分業監管強調的是對不同金融領域分別監管的話, 那么,隨著1999年美國《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廢除和同時覆蓋所有金融領域的英國金融服務監管局的建立為標志,混業監管已經成為全球金融監管發展的主流。我國為了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中,銀行的混業經營也應該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因此混業監管也是我國銀行監管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三、現行監管模式及未來發展趨勢下對我國商業銀行的影響
鑒于我國銀行業的監管現狀及其可能的趨勢,在金融危機之后不可否認的是對銀行業的監管是會越來越嚴格,一旦商業銀行出現違規現象,對其的處罰肯定是非常嚴厲的。因此商業銀行要在后金融危機時代一方面做到符合現行監管制度,同時也要追求自身的發展。所以對商業銀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促使銀行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資本管理體制
次貸危機的重要啟示,就是單一資本監管是不夠的,所以巴塞爾Ⅲ在提高資本要求的數量和質量的同時,還針對銀行的流動性、杠桿率等設置了明確的監管要求。同時,嚴峻的同業競爭形勢對資本實力的要求,決定了建立在先進管理技術之上的專業化資本管理已經成為現代商業銀行經營管理的核心。因此加強資本管理不僅是應對監管的要求,更是關系到銀行自身經營發展的重要內容。
(二)促使銀行更加重視內部審計的作用
商業銀行內部審計必須處理好中央銀行監管審計、財政部門審計、稅務部門審計等外部審計之間的關系。一方面要積極配合中央銀行等外部機構的審計;另一方面要進一步落實外沖審計的要求,并根據外部審計結果,適時調整內部審計的對象、范圍和重點,以共同發揮審計的整體功能。
(三)加強商業銀行合規建設
商業銀行高風險的經營特性,決定了合規經營的任務始終相生相伴于商業銀行發展的全過程。隨著現代商業銀行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商業銀行面臨金融監管當局更加嚴格的監管。所有這些,都要求商業銀行必須不斷強化合規經營,加強合規文化建設,以保證整個運行機體能夠始終保持正確的運行方向和運行軌道,始終保持最佳的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實現經營管理的風險最小和效益最優化。
(四)做好迎接混業經營趨勢的準備
上述已經提及了現在我國金融機構的金融創新使得各金融機構之間,出現了越來越多的交叉性的金融產品,也論證了我國金融機構可能的混業監管。同時隨著我國金融業的逐漸開放;以及國內居民和企業基于金融資產需求的有效多元化和綜合性,要求金融機構能提供“一站式”的全程金融服務;與此同時,國內證券業的融資困境,銀行業的利潤空間縮減,以及保險業的投資渠道狹窄與承保能力下降,使得金融各業紛紛呼吁對分業“松綁”,為混業放行。市場需求推動了銀、證、保三業的合作和滲透,混業經營是大勢所趨。因此我國商業銀行要做好迎接混業經營這一趨勢。
參考文獻
[1]姜建清.關于我國商業銀行發展戰略問題的思考[J].中國金融家,2009(04).
[2]張麗娟.我國商業銀行實現綜合經營模式選擇及監管研究[J].理論界,2007(10).
[3]張趙.商業銀行監管模式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作者簡介:楊飛(1985-),男,苗族,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金融。
(責任編輯:唐榮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