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華敏
【關鍵詞】膀胱腫瘤;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2-0257-02中圖分類號:R 737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55
膀胱腫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見的腫瘤之一[1]。我院自2002年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TURBT)治療膀胱腫瘤84例,現報告如下。 資料和方法1.一般資料本組84例,其中男76例,女12例;年齡50~79歲,平均62.3歲。單發68例,多發16例。移行細胞癌69例,乳頭狀瘤9例,內翻乳頭狀瘤6例。
2.手術方法采用連續硬膜外麻醉成功后取截石位。使用OLYMPUS電切鏡。選用蒸餾水作為灌注液。電切功率20 W,電凝功率0 W。腫瘤位于側壁者電極板應置于對側大腿。經尿道置入電切鏡,觀察膀胱內腫瘤生長的部位、數目、大小、是否有蒂、腫瘤根部與輸尿管口的距離。腫瘤有蒂且小者先電切蒂部,小腫瘤用電切環從鏡鞘鉤取出,較大腫瘤、廣基者,從腫瘤一側開始切除,切除范圍為腫瘤基底周圍正常組織2.0 cm,深達淺肌層,側壁、三角區可稍深。近輸尿管開口腫瘤先切輸尿管口側,必要時可切除輸尿管口,多發腫瘤,先切除較小、不易達到者。用沖洗器吸出組織,徹底止血,插入尿管。術后24小時內予吡柔比星或絲裂霉素膀胱灌注。移行細胞癌以后每周1次,共8次,隨后每月1次,共6~12次。結果本組84例均一次手術成功,手術時間8~65 min,平均26 min,無膀胱穿孔、輸血、死亡病例,術后保留尿管3~7天。術后隨訪6~90個月。并發尿道狹窄4例,行尿道擴張。6例術后6~24個月復發再次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治療。失訪1例。討論膀胱腫瘤是泌尿系常見腫瘤之一,淺表膀胱腫瘤占全部膀胱腫瘤的75%~85%[2],淺表膀胱腫瘤包括Tis、Ta、T1腫瘤,但對有蒂、單發的T2腫瘤也適應TURBT[3]。TURBT具有創傷小,時間短,術后恢復快等優點,復發后可再次反復手術。嚴格掌握TURBT手術指征、熟練的手術技巧、術后進行膀胱灌注化療,可降低手術并發癥及腫瘤復發率。TURBT一般出血不多,較小腫瘤容易止血,較大的腫瘤如蒂較細可在蒂部電凝止血后再切除。較大的腫瘤且蒂較粗或表面松脆的腫瘤止血困難,可通過調節灌洗液的流量與電切鏡位置,在直視下使用電凝止血,或盡快將腫瘤切除至基底部再止血[4]。腫瘤位于側壁者,電極板置于對側大腿可減少閉孔神經的反射[5]。筆者認為TURBT的難點在切除范圍及深度,這也是影響手術效果的主要因素,術中應注意以下幾點:①要注意切除膀胱壁時黏膜、肌層切斷后遠離腫瘤位置向四周收縮,特別是膀胱充盈壓力大時,可先電凝標志點后再切,避免形成大創面而切除范圍小。②肌層的切除困難,可在電切的邊緣輕點肌層,肌肉組織切斷后收縮向腫瘤基底后再定刀切除,注意盡量切除足夠深。③TURBT用蒸餾水作為灌注液,可裂解在手術過程脫落的存活腫瘤細胞,減少癌細胞種植的可能[6]。術后用吡柔比星或絲裂霉素常規進行膀胱灌注化療,內翻乳頭狀瘤術后即刻膀胱灌注化療一次,以后可不用化療[7],但要定期隨訪。對于高復發和進展風險的腫瘤可在首次電切后2~6周行再次電切[8]。
總之,經尿道電切治療膀胱腫瘤手術創傷小、時間短、出血少、術后恢復快、并發癥少,復發后可再次反復手術,是治療淺表膀胱腫瘤的首選。
參考文獻
[1]何光達.經尿道電切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12例的體會[J].右江醫學,2005,33(2):177.
[2]那彥群,郭震華.實用泌尿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88.
[3]宋琳,王軍才,李剛,等.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術56例報告[J].現代泌尿外科雜志,2008,13(3):223224.
[4]高新,周祥福.微創泌尿外科手術與圖譜[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7:206.
[5]梅驊,陳凌武,高新.泌尿外科手術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665.
[6]甘偉勝,孔杰明,黃映善,等.經尿道電切術聯合膀胱灌注治療淺表性膀胱腫瘤32例[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1,33(4):435436.
[7]夏桃林,楊明,張海濱,等.膀胱內翻性乳頭狀瘤16例的診治與預后[J].臨床泌尿外科雜志,2011,26(2):127129.
[8]那彥群,郭震華.實用泌尿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89.
(收稿日期:2012-02-04修回日期:2012-04-11)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