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軍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081-02
6. 徐斌,《初中物理實驗大全》,北京人民出版社.
《課程標準(實驗稿)》中對數感的描述是:“理解數的意義;能用多種方法來表示數;能在具體的情境中把握數的大小關系;能用數來表達和交流信息;能為解決問題而選擇適當的算法;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釋。”由此可知,數感是重要的結構變量,集中表現為:對知識的充分感知,對思維訓練的快速反應,對個性教養的深刻感受。在實際操作中,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活動情境能反應迅速、準確、敏捷和思路簡縮,能自然地運用最優化的解題策略。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小學生數感的培養是項重要的任務。
一、源于經驗,數感生活化
數感是人們對客觀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畫的科學,它源于生活,并優化生活。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緊密聯系生活實際,將抽象的內容建立在生動、豐富的生活背景上,才能真正讓學生獲得主動學習。例如,在教學“分類”時,教材中提供了大量與生活密切相關的材料,如整理房間、整理書包等。在課堂上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自主地探索分類的方法。如:P52整理房間一節中,情境圖中,圖中有一件玩具——布熊。有位同學不是把布熊和小汽車歸在一起,而是把它和衣服歸在一起放在床上。我問他為什么這樣整理,他告訴我,在家里,他是一直把布熊放在床上的。又如在教學《位置與順序》時,可以設計些游戲活動:“貼鼻子”——同座位兩個人一起玩,一人蒙上眼睛,另一個用上下左右前后的口令告訴同伴,貼鼻子的正確位置。“問路”——將教室的走道改成街道,再標上一些地點名,問路,另一人指路。“送信”——事先設計好活動要求,抽取信封,按信封上的要求送到目的地。這些活動深受喜愛,它不僅可以啟蒙數感,還能培養“親近”的行為,使學習充滿樂趣。
二、實踐操作,數感形象化
“兒童思維是從動作開始的,切斷動作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得不到發展;智慧的鮮花是開在手上的。”動手操作活動就是過程的展現,是經驗不斷內化、提升的過程,也是主動發展的自由天地,注重動手操作的課堂將成為探索的樂園、創新的搖籃。數感的培養和發展,離不開動手操作。數學知識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邏輯性,只有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實際聯系起來,引導學生在具體操作實踐活動中,通過動手、動口、動腦等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才能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感悟數學知識,建立數感。
如在教學“千克的初步認識”時,可以設計這樣的操作活動:(1)稱一稱:學生動手稱蘋果(1千克)、鹽(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2)數一數:學生數,1千克鹽有幾袋?1千克洗衣粉有幾袋?1千克蘋果有幾個?(3)掂一掂:學生用手掂自己稱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組內交換物品掂,邊掂邊閉上眼睛體會1千克有多重。(4)找一找:教師讓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三個外形一樣而重量各異的盒子,要求學生不能用秤稱,就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
通過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動,讓學生“觸摸”了數學知識,體驗到“1千克”的實際重量,獲得了親自感受,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借對蘋果等重量的感受來體會1千克究竟有多重,從而利用這種直接經驗去測量其他物品的重量,培養了學生的數感,為將來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三、圖文并茂,數感視覺化
用線段圖來剖析數量關系,是我們對數感培養的一種新的嘗試。線段圖是理解抽象數量關系的形象化、視覺化的工具,既能舍棄問題的具體情節,又能形象地揭示條件與條件、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把數轉化為形,顯示出已知與未知的內在聯系,激活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如“某月,甲、乙、丙三個同學集郵。已知甲比乙多集了6張郵票,丙集的是甲的2倍,比乙多22張郵票,他們一共集了多少張郵票?”從題目上看,這道題敘述繁雜,讓邏輯思維較弱的學生無從下手。教師可引導學生畫出線段圖。
借助線段圖,學生發現:22-6=16,可得甲集了16張郵票;16-6=10,可得乙集了10張郵票;16×2=32,丙集了32張郵票;16+10+32=58,一共集了58張郵票。甚至還有學生發現:“從圖上看,三個人集郵總數其實就比4個16少6,求集郵總數可以列式為(22-6)×4-6=58。”線段圖的運用數與形的結合,充分展現了量與量之間的聯系,不僅發展了學生的形象思維,而且實現了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互補,提升了學生的數感。
四、循序漸進,數感階段化
數感是一種心靈的感受,是一種意識活動,它存在于人的頭腦之中,是一種高級的智力活動。有良好數感的人,在需要數感發揮的時候,它便會自然出現。因此,數感是一個人數學素養高低的標志之一,也就是學生聰不聰明的體現。正因為如此,發展學生的數感,成了數學課程的目標之一,當然幫助學生建立、發展數感也成了數學教學的重要任務。
學生數感的培養可以經歷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體驗階段。生活中有很多可以體驗數感的實例,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可以帶領學生去操場走走、測測、量量,讓學生感受1平方米、100平方米、1000平方米的大小;教學重量單位時,可以到食堂去看看、稱稱各類蔬菜、肉類的重量,或去醫務室稱稱自己的體重等,這些活動深受學生的喜愛,學生學得興致盎然,在不知不覺中就獲得了數感的體驗。
第二階段:獲取階段。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充分利用學生身邊的素材,讓他們用數學的眼光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與交流,從而理解數的意義,并建立良好的數感。例如在“認識0”的教學時,教師可啟發學生說出在日常生活的哪些地方見過“0”?學生的積極性馬上高漲起來:“電話上有0”“車牌上有0”“三角尺上有0”“溫度表上有0”“計算物,學生體會到0除了表示沒有外,還可在溫度表、方向圖上表示分界,在直尺上表示起點,在日歷、電話、車牌上與其他數字一起組成號碼。使學生在聯系生活中體會數的意義,在現實中初步建立數感。
第三階段:發展階段。“能估計運算的結果,并對結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釋”是課標對數感的一項基本要求。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著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是讓學生擁有良好數感重要而有效的途徑。教師不僅要重視估算課的教學,而且還要結合有關內容持之以恒地滲透估算內容,培養學生估算的習慣和能力,發展學生的數感。如在教學蘇教版六年級上冊“一條褲子25元,是一件上衣價錢的5/8,一件上衣多少元”時,教師不必急于讓學生著手解決問題,而可以通過“估算”環節的教學發展學生的數感。一是猜一猜:誰的價格更高?二是說一說:你這樣估算的依據是什么?這樣,學生就能在“一條褲子的價錢不到一件上衣價錢的1倍,所以上衣的價格更高”“把一件上衣的價格平均分成8份,一條褲子的價格是這樣的5份,所以上衣的價格更高”等解釋中獲得對數量關系的感性認識。
總之,數感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漸進的、積累的過程。作為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全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學的力量,使生活成為學習數學、建立良好數感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