邰寶生
【摘要】在新一輪的教育教學改革之中,一線的老師都想方設法的對自己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在進行著雕刻,教學過程中的師生互動教學是教學改革的一個突破口,這一變革如果落到實處,教學質量的提高將事半功倍。
【關鍵詞】教學互動式 新課標課堂教學師生互動 生生互動
【中圖分類號】G62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2)02-0100-02
葉瀾教授曾提出:“如果從形態的角度看,我們認為教育起源于人類的交往活動”,季亞琴科也指出:“教學是有知識經驗的人與獲得這些知識經驗的人之間的交往”。教學活動中普遍存在著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往活動。這種交往的高級形式就是互動。所以,從教學互動的主體看,學生與教師都是活動的主體;他們在人格、權利和自主性方面是“平等”的,但在信息的擁有和交往中的作用方面卻又是不“對等”的。從教學互動的內容看,其主題是被“規定”了的、具有“規范”意義的,因此,教學的交往是以教材為“話題”的師生相互作用。從教學互動的結構看,這種交往常常是有計劃的、有目的的、相對“有序”的,或者說,是被精心組織起來圍繞一定目標而展開的。總之,教學互動是抓住教學活動中的主要矛盾,尋求教學改革“突破”性進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一、教學互動是改進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的出發點
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下,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在課堂上扮演的是權威的角色,而學生則是被動的接受知識,一節課四十五分鐘教師滿堂灌,學生拼命記筆記,到了下課還意猶未盡;一節課下來學生筆記本上記的東西很多,可是屬于學生自己的卻很少。課間、中午和晚上是做不完的作業,這樣一節課重復著一節課,一天接著一天,學生只能疲于應付教師灌給他們的知識、機械地完成各科作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身心容易疲勞、情緒異常焦慮,課堂上經常發生的情況就是稍不注意就不知道教師剛講的內容,自己是戲場邊上的看客,進入不了角色;導致的結果就是越來越多的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越學越沒信心,成績也有所下降。針對這種教師“一廂情愿”的教學現象,作為教師非常有必要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活動,努力營造一種和諧寬松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從被動學習的牢籠中解放出來,要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入手,建立起師生互動的教學環境,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獲得學習的樂趣,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現代教學不再局限于這種傳統的單向活動方式,而是強調教學是一種多邊活動,提倡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這個活動就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多向互動過程。使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之中,體現知識的生成過程,這就不再是簡單的傳輸過程,而是學生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的參與過程。這對于充分開發與利用教學系統中的人力資源,減輕師生的負面負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參與度,增強教學效果,達到教學預定的目標有著重要的作用。在實際教學中要實現教學過程的多邊互動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自主意識,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教師要以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精神為根本,要認識到教學過程是教師的引導作用與學生的學習主人作用結合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學習的過程。所以,現代教學是每一個學生是否都自覺主動地參與到發現、思維、探索、操作的學習過程中,許多教師采用了有利于學生主動、自主、創造性學習的教學方法,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教學互動建立是新型的師生關系的保證
教師聞道在先,術業專攻,是先知先覺,很容易在學生面前就有一種優越感。年齡比學生大,見識比學生多,認識比學生深刻,有時就很難傾聽學生那些還不那么成熟、幼稚,甚至錯誤的意見。尤其是遇到一些不那么馴服聽話的孩子,師道的尊嚴就很難不表現出來,所以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不平等的情況仍然存在。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就要回避和排斥與老師的交流,更談不上自主的與教師間進行互動;教學過程中互動表象是主體間的對話,而主體間的對話是在自主的基礎上進行的,且自主的前提是平等的參與。因為只有平等參與,互動雙方才可能向對方敞開精神,彼此接納,無拘無束地交流互動。因此,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首先應是師生完全平等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教學過程中的互動不僅只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也包括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和睦而友善的學生關系是生生互動中的重要因素,學生中的思想、情感和疑惑有它們的共性,學生與學生間的交流是在同一個知識層面上的,相互之間的詢問和切磋才是原生態的,而不是教師居高臨下的教導;學生在平等而輕松、愉悅而沒有顧忌的環境下,會有發自內心的、很真實的相互傾吐,所以一個能主動和別的同學交流的人,一定會從中有所受益,這種補償往往比課堂有更重要。這就要求班主任老師和科任老師,在平時的工作和教學中要善于建立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用學生自身的連接來完成對學科知識的有效掌握。
三、課堂教學的是教學互動實施的主要途徑
教學的互動是教與學的雙邊互動,它既包含了教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也包含學的過程是一個互動的過程,也就是在教的過程中,學生的學習要主動與老師配合,教師教了學生要能動的吸收,積極而主動的去探尋。所以,教學互動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它既有課前學生對教材、對科任老師的認同,即情感上的互動;也有授課過程中,教學形為實施的過程性互動;還包括課后的:課堂信息的反饋、老師的答疑、對學生的個別小補、作業的批改、作業的訂正、作文的面批等多種形式的課后交談互動。
從教學實踐來看,課堂教學活動中最活躍的因素是師生間的默契。師生互動,看到的是一種雙邊(或多邊)交互活動,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質疑,學生思考;學生提問,教師點撥;共同探討問題,互相交流,互相傾聽、感悟、期待。它是建立在互相切磋、相互提高、共同進步的基礎之上的。通過互動增進師生、同學之間的情誼,培養積極的情感。優秀教師們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與學生建立起了一種非常融洽的關系,相互理解,彼此信任,情感相通,默契配合。教學活動中,通過師生、生生、個體與群體的互動,合作學習,真誠溝通。老師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一絲微笑,學生都心領神會。而學生的一舉一動,甚至面部表情的些許變化,老師也能心明如鏡,知之甚深,真可謂心有靈犀一點通。這里的靈犀就是我們的老師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起來的相互理解。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充分開發自身的教學智慧,注重課堂上調適自己、激發學生的高度注意、高度情感、高度的思維,把握互動的進程,通過課堂這個主陣地,讓老師和學生都真正的動起來。通過師生互動,相互溝通,相互影響,相互補充,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構建和諧的、民主的、平等的師生關系,以師生互教互學,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創設師生交往、共同發展的互動教學關系,已成為課堂教學的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