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娟
【關鍵詞】小兒;感染性腹瀉;病毒感染
文章編號:1003-1383(2012)02-0282-02中圖分類號:R 473.72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66
小兒腹瀉是兒科最常見疾病之一,6個月~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寒冷季節的嬰幼兒腹瀉80%由病毒感染引起[1]。我院2011年1月~12月共收治120例感染性腹瀉的患兒,經積極治療和精心護理,全部治愈出院。現將治療護理介紹如下。 臨床資料我院2011年1月~12月收治120例感染性腹瀉患兒,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齡2個月~6歲,其中2個月~3歲80例,3歲1個月~6歲40例,所收治的病例臨床癥狀輕重不一,其中病情輕者共86例,僅有輕微的腹痛,大便呈稀糊狀,次數增多至3~10次/天;病情較重者共34例,臨床表現有畏寒、發熱、惡心、嘔吐,大便呈水樣或蛋花湯樣,或混有黏液、膿血, 大便次數增多、量多, 有特殊的腥臭味,常伴里急后重,出現精神萎靡、口干、尿少等癥狀, 高熱患兒可發生高熱驚厥,常因丟失大量水分而引起脫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嚴重者出現休克。經過抗感染、補液、營養支持、糾酸、退熱等治療及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患兒全部痊愈出院,治愈率達100%。典型病例患兒男性,1歲6個月,因發熱、腹瀉、嘔吐3天入院,入院查體:T 38.9℃,嗜睡,口唇櫻桃紅,呼吸深大而快,皮膚干燥,眼眶凹陷,患兒哭聲低下,反應遲鈍,肌張力低下,嘔吐,腹脹,為重度脫水征象,急測動脈血氣分析提示代謝性酸中毒、低血鉀,立即遵醫囑行靜脈補液擴容,遵循先鹽后糖、先快后慢、糾酸補鈣、見尿補鉀的補液原則,應用有效抗生素抗感染,同時用腹瀉貼片貼于神闕穴治療,配合有效恰當的護理措施,住院6天痊愈出院,無任何護理并發癥發生。觀察及護理措施1.觀察要點嚴密觀察患兒的病情變化,及時全面細致準確地觀察,注意患兒精神狀態、神志、面色、呼吸、脈搏、體溫、 血壓、肢體溫度、皮膚彈性、尿量等各項數據的變化,觀察有無酸中毒表現, 如精神萎靡、 嗜睡、口唇櫻桃紅、呼吸深大而快等[2]。
2.護理記錄注意觀察及準確記錄患兒的大便次數、顏色、氣味、性狀及量,根據情況及時報告醫師,告訴準確留取大便標本的方法,及時將標本送常規檢查或培養。觀察有無低血鉀及代謝性酸中毒表現,高熱患兒按醫囑給予冰敷等物理降溫措施,及時擦干汗液和更換衣物。
3.用藥及輸液的護理 根據醫囑給予口服補液鹽,對中、重度或吐瀉嚴重或腹脹的患兒,按醫囑給予靜脈補液,及時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失衡。輸液速度主要取決于脫水的程度和繼續損失的量和速度,遵循先快后慢原則。根據病情及時調整液體成分量及速度。一般使用炎琥寧(8 mg/kg) +10%葡萄糖注射液100 ml給予靜脈滴注,20~30滴/min ,給予金雙歧片(內蒙古雙奇藥業股分有限公司生產)口服,每片0.5 g,1歲以下每次服一片,1~3歲每次服二片,每天3次,應用溫開水送服,亦可用溫牛奶溶服或嚼服,給藥時應注意水溫度不能過高,以防藥物中的乳酸菌被滅活而失效。
4.飲食護理除嚴重嘔吐患兒遵醫囑暫禁食4~6小時(不禁水)外,母乳喂養患兒可繼續哺乳,暫停添加輔食;人工喂養患兒予喂食米糊或其它代乳品,待腹瀉次數減少后,再予面條、粥等易消化飲食,且注意進食量由少量逐漸增多,少量多餐,病情好轉和穩定后,再逐漸恢復正常飲食。不要進豆漿、牛奶等高蛋白飲食,以免引起腸脹氣。
5.臀部皮膚護理患兒每次大便后要立即用溫水沖洗肛周及會陰,保持會陰及肛周清潔、干燥,預防紅臀,勤換尿布,選用柔軟易吸水的尿布,若出現紅臀可用1%百多邦涂于患處,并用烤燈照療15~30 min。
6.嚴格執行消毒隔離,防止交叉感染感染性腹瀉易引起流行,應做好床邊隔離,管理好患兒的糞便及嘔吐物,搞好病室環境衛生,室內一切設施用消佳凈擦拭消毒,食具、玩具、尿布應專用,用后徹底清潔消毒,空氣消毒用三氧消毒機消毒30 min,定時開窗通風,注意保暖,醫護人員接觸患兒前后要認真洗手,防止交叉感染。
7.健康教育指導患兒家屬,告知預防感染性腹瀉主要措施是防止病從口入,注意手衛生,安全衛生用水,注意食品衛生,注意防蠅滅蟑。腹瀉爆發流行季節避免與腹瀉患兒密切接觸。護理體會感染性腹瀉是由病毒及細菌毒素(如食物中毒等)引起,一般不需使用抗菌藥物。護士應做好留取糞便標本,行常規檢查及細菌培養,為醫師選擇有效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參考。在護理的過程中,嚴密觀察病情,按醫囑合理遵循補液原則,根據病情及時調整輸液速度,防止發生脫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做好感染性腹瀉患兒及家長的健康教育,可以防止患兒腹瀉病情的加重和交叉感染,確保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參考文獻
[1]崔焱.兒科護理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93.
[2]徐誠玲,袁寧,李鵬.小兒輪狀病毒腹瀉55例的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0,10(26):6447.
(收稿日期:2012-01-16修回日期:2012-03-14)
(編輯: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