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國慈
【摘要】跨越式發展是一種超常規發展,是經濟與社會同步的整體跨越。宜都市在短短幾年時間里,突破種種障礙,不僅搖身變為縣域經濟發展的標桿,而且實現了從“短板”到“樣板”的民生跨越。宜都市的民生跨越證明了經濟與民生需要并重,經濟與民生可以共贏,跨越式發展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要以民生改善為最終目的。
【關鍵詞】宜都市民生跨越民生改善調查啟示
近年來,國家提出了跨越式發展戰略,地方各級政府紛紛響應,湖北省已將跨越式發展寫進“十二五”發展規劃。在湖北乃至全國都還在積極探索跨越式發展的路徑時,湖北省的山區小縣宜都市給全國人民展現了一個跨越式發展的樣本。該縣近幾年發生蛻變,在全省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從2000年的27位一躍成為2006、2007年的第一名和2008年的第二名,2003~2010年連續7年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先進縣市”,還獲得“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典范”的殊榮。更可喜的是,宜都在經濟跨越的同時沒有忽視民生。在轉變發展方式的大背景中,宜都市堅持科學發展觀,秉承以人為本的原則,在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成功實現了五個跨越。
教育:從城鄉懸殊到城鄉均等
改善辦學條件。全市14所農村寄宿制小學全部完成寄宿制配套建設合格學校創建目標;所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實現遠程教育“班班通”,提高了教育信息化水平;所有初中全部完成標準化學校建設目標;實施“校舍安全工程”,對所有學校進行抗震加固維修,使學校成為全市最安全的地方;實施“塑膠運動場建設工程”,積極改善中小學體育運動條件,使學校硬件配置不斷均衡。
均衡師資水平。為改變教師素質不均衡的現狀,該縣不僅狠抓師德師風教育,還定期開展對薄弱學校“送課改理念下鄉、送示范課下鄉、送教材教法下鄉”等活動;推行城鎮學校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制度;啟動城鄉學校教師交互培養工程,等等。這些措施有效提升了教師的教學基本功、緩解了農村學校的教師學科矛盾,促進了教育質量的均衡發展。
關心山區學生。鑒于山區學生上學和放學“路難走、車難坐”的問題,市財政每年列支120萬元專款,用于補助山區學生乘車。市政府還與教育局、財政局、公安局、交通局等部門攜手合作,開辟了80多條學生專線,做到車輛班次有保障、路上有交警檢查、車上有教師陪同,讓學生坐上最準時、最便宜、最安全的車輛。
文化:從默默無聞到亮點紛呈
宜都市的文化事業已今非昔比,凸顯勃勃生機,實現了從默默無聞到亮點紛呈的跨越。其亮點可歸納為“2111”:
2個全省率先。全市已建成農家書屋127個,在全省率先實現農家書屋全覆蓋,比省委要求“十二五”完成全覆蓋的要求早5年;在全省率先實行博物館、楊守敬紀念館等文化場館的免費開放,早于中宣部免費開放博物館的要求,比省博物館的免費開放提前3年。
1個全國推廣。即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形成了以市博物館、楊守敬紀念館為主體,以楊守敬博物館、正國民俗博物館、潘家灣土家族民俗文化博物館、青林寺謎語陳列室、賀炳炎上將生平業績陳列室為補充,以艾道新、吳振球等個人收藏陳列室為后續的宜都博物館群。目前,民辦博物館群建設經驗已在全國推廣。
1個全省唯一。從2007年開始,每年舉辦一屆為期一個月的“農民讀書”活動,以“新農村、新農民、新風尚”、“做學習型農民,建書香型農家”等不同主題,號召廣大農民多讀書、讀好書。通過演講比賽、才藝展示、評選“書香農家”等形式,引導農民科技致富、富而思源、感恩社會。四年來,這個全省唯一的品牌活動已累計吸引40余萬農民參加,深受群眾歡迎。
1個全省前列。為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宜都認真落實中宣部《關于加快推進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工作的意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于2010年成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統一負責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等文化市場領域的綜合執法工作。目前,該項改革已取得突破性進展并走在全省前列。
醫療:從看病難到就醫易
醫療設施越來越現代。2003年以來,全市先后實施各類衛生基建項目153個,其中村衛生室133個,各級財政總投資近1億元。新增房屋建筑面積7.05萬平方米,特別是2006年啟動的村衛生室規范化建設項目,讓137家村衛生室全部達到了甲級標準,標志衛生事業步入了一個新階段。
服務能力越來越強。2010年,全市共有衛生人員1942人、病床1262張、單價10萬元以上的大型儀器設備62臺件、各型救護車24輛,能夠高效率參與公共突發事件和重大自然災害的應急救援。
結算程序越來越方便。宜都先后投入100多萬元用于新農合信息系統建設,逐步實現與醫院信息系統對接的全覆蓋、與民政部門救助信息的共享。全面推行新農合“一卡通”信息化管理,在全市157個門診和23個住院定點機構,建立了從省到村的五級定點醫療機構卡式管理系統,實現市內門診和住院補償的現場直補全覆蓋,做到“在哪住院就在哪補償和當天出院就當天補償”。
管理水平越來越高。醫療系統的一系列改革創新提高了整體管理水平,使行業精神面貌煥然一新。特別是2002年市衛生局改變醫療單位自行采購藥品的做法,將市直醫療機構的藥品納入集中招標采購,保證了藥品質量,也降低了群眾的看病成本;從2004年開始,全市醫療衛生系統打破“鐵飯碗”,實行全員聘用制,從基層衛生院院長到中層干部,都要競爭上崗。
就業:從以外出打工居多到以回鄉創業居多
宜都市有農村勞動力16萬多人,其中80%從事非農產業,8萬人外出打工。受金融危機的沖擊,2009年宜都市也遭遇了民工“回流潮”。針對這一情況,宜都市把創業作為財富之源、富民之基,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創造多種有利條件,傾全力扶持創業。當年年底,新創辦的企業多達400家,新增個體工商戶4000多戶,城鎮就業人數增加5000多人,農民工就地轉移突破5萬人。
2010年,財政出資500萬元重點扶持科技含量高、外向度高、就業吸納能力強的民營企業;累計提供擔保貸款5億元,幫助1萬多返鄉民工、下崗工人、失地農民解決了創業資金難題。全年一共穩定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7.8萬人,新增城鎮就業人員7100人。目前,宜都的富余勞動力基本上不需要外出打工,已經形成創業型社會就業體系,被評為“全國百佳全民創業示范縣市”。
社保:從低水平窄覆蓋到高標準全覆蓋
宜都市政府致力于構建共享型社會保障體系,實現了向高標準和全覆蓋的跨越。突出表現為六個全省“最先”:最先在全省推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并實現覆蓋率百分之百;最先在全省啟動新型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讓8萬多農民享受到發展成果,所有65歲以上的農村老人均可按月領取養老金;最先在全省實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制度》,解決了失地農民的后顧之憂;最先在全省執行農村家庭計劃生育獎勵政策、獨生子女傷亡家庭特別扶助政策;最先在全省落實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政策并實現全覆蓋(殘疾人和“低保”對象免交保費);最先在全省將住房保障范圍擴大到城鎮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在加快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安置房建設的同時,給住房困難家庭發放住(租)房補貼和危房改造津貼。
啟示
經濟與民生需要并重。社會作為一個大系統,是由經濟系統、社會系統、政治系統等多個子系統組成的。一個社會的正常運轉,不僅需要各個子系統充分發揮自身功能,還依賴于各個子系統之間的互動。系統之間是相互支持還是相互制約,決定著整個社會的發展或倒退。正因為宜都實行經濟與民生雙輪驅動,其社會發展才如此和諧;相反,如果一味發展經濟而忽視民生,其社會發展就會失衡,肯定不會有今天各個區域、所有行業普遍繁榮的景象。
經濟與民生可以共贏。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目的,經濟發展是改善民生的手段和物質基礎。改善民生,不僅不會拖經濟發展的后腿,反而會有力而持久地推動經濟發展;經濟發展,不需要以犧牲民生為代價,因為發展本身就應該包含民生內容。沒有經濟基礎的民生猶如空中樓閣,沒有民生改善的經濟發展是不可持續的。
跨越式發展要以民生改善為最終目的。跨越式發展不只是經濟的跨越,更應該是人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跨越,而且經濟跨越的落腳點也在于民生改善,所以跨越式發展要以民生改善為最終目的。那么,在跨越式發展過程中,應該堅持“發展”和“民生”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特別要注意將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向與群眾利益息息相關的教育、醫療、就業、社保、公共服務等領域,讓城鄉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也來個跨越。
跨越式發展要充分利用后發優勢。跨越式發展是以后發優勢理論為基礎的一種創新型發展,它要求充分利用自身后發優勢,因為后發者可以借鑒先發者的經驗、引進先發者的技術,從而揚長避短、少走彎路,節約發展時間和發展成本。對后發地區來說,要實現跨越,首先要解放思想、找準優勢、科學定位,進而發現機遇、抓住機遇、發揮優勢、乘勢而上。(作者單位:湖北省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