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昕 張秀榮
【摘要】在我國就業總量壓力巨大、結構性矛盾突出的格局下,從就業人數、人才結構和產業結構以及金融危機對就業的影響等方面分析了大學生就業現狀,并對“十二五”規劃中提出的保障民生、科學發展等相關政策進行了研究。在此基礎上,針對這些政策給相關就業領域帶來的積極或消極的影響進行了探討,以引導大學生更好的擇業就業。
【關鍵詞】“十二五”規劃畢業生就業導向人才結構
根據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測算,我國在“十一五”期間,每年大約有1500萬新增勞動力需要就業,而按照經濟增長和投資規模計算的新增就業崗位約900萬,缺口大概為500萬到600萬左右。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相關數據顯示,“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每年需要安排大約2500萬的勞動力,而每年實際上城鎮能夠安排的勞動力大約在1200萬左右①。此外,2011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人,在“十二五”時期我國應屆畢業生年平均規模將達到近700萬人,就業形勢更加嚴峻。
“十二五”期間就業形勢不容樂觀
“十二五”期間我國就業仍舊面臨較大挑戰。一方面是勞動力供應不足導致“用工荒”問題;另一方面,由于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影響日益顯現,全球金融體系的不穩定,很多中小企業出現經營困難和裁員現象,大量農民工返鄉,以及近700萬大學生涌入就業市場,都使“就業難”問題更加嚴峻。
金融危機對就業的沖擊。改革開放政策使中國經濟蓬勃發展,民間資本、外來資本的快速增長吸納了大量就業。但是經濟全球化也使中國經濟受世界經濟走勢的影響。據國務院報告顯示,到2009年底,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達到4.3%,失業人數不斷增加,登記失業人數首次突破900萬。同時據中國人力資源市場信息監測中心對全國116個城市的調查統計,2010年,用人單位通過市場招聘各類人員累計2336萬人次,而實際進入市場求職的勞動力累計2317萬人次,勞動力總量需求略大于供給。
目前全球面臨產業結構的調整,出口導向的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對就業增長的貢獻可能會明顯下降,導致就業崗位萎縮。金融危機對我國的對外貿易造成了巨大沖擊,導致我國的出口企業效益下降,崗位供給也會較往年大量減少。由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指出:“由于外部需求驟降,訂單銳減,出口增速今年3月同比下降了47.7個百分點。按照出口每變化一個百分點影響20萬個就業機會來計算,相當于減少了大約950萬個就業機會”。外貿出口的大幅下降,也間接影響了產業鏈中的非出口企業的就業數量。
由于國內企業應對國外企業挑戰能力較弱,在金融危機的席卷下,很多中小企業會出現大規模重組、兼并、關閉和破產的現象,大量的裁員導致原本的工作者面臨失業問題,新的招聘規模也明顯比往年要小。此外,金融危機導致大批的勞動密集型企業倒閉,導致這些企業就業萎縮。根據最新的高校招聘顯示,今年地產、金融、消費類和流通類的知名企業從校園中招聘應屆畢業生的崗位較往年明顯減少。
人才結構和產業結構不適應。盡管我國每年存在大約上千萬的就業缺口,但部分地區仍舊招工難。“用工荒”和“就業難”反映了我國就業市場的一對結構性矛盾。近年來,我國勞動力供給的結構性變化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滯留大量剩余勞動力。二是高校擴招導致畢業生人數快速增加。目前,這兩大群體與產業結構升級不相適應的問題都很突出。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市場、產業結構需求相脫節,致使一些高校畢業生知識結構不合理、動手和創業能力差。此外,我國區域之間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一項對3000余名本科畢業生就業趨向的調查表明,首選北京工作的高達74.8%,而首選去中西部地區的僅有2%。這些畢業生的收入期望值是每月2000元到4000元。這項數據表明大學生擇業重東部、輕西部;重高層、輕基層的觀念十分明顯。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不斷升級,勞動力市場需求正由單純的體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轉變。技術進步與勞動力自身素質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很多勞動者素質不足以應對新的就業環境。目前的就業機會主要惠及第三產業,第三產業主要集中在金融、保險、IT等資本和知識密集型行業,這些行業的崗位對勞動者自身素質要求十分高。在短期內中國大陸本土能勝任的人才還比較缺乏。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劇,促使全球在人才上實現了互相滲透。其結果勢必吸引大量海外人才進入中國,這在某種程度上加重了中國本土大學生就業壓力。
工資水平的上升導致就業壓力。“十二五”規劃將保障和改善民生,其中將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作為重點任務。最低工資標準年均增長13%以上。工資的提高,即勞動力的成本上升,這也會使用人單位縮減對于勞動力的需求,出現勞動力供大于求。大學生普遍對于工資的期望值較高,因此在非大學生也可以勝任的崗位,很多用人單位會更優選擇對工資期望值較低的低學歷或者農民工群體。
“十二五”期間的行業發展分析
綠色經濟低碳行業將得到迅猛發展。《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十二五”時期將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調整經濟結構,扎實推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國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制訂出臺也必將給環保產業的就業帶來機會。受低碳環境、節能減排等政策的影響,部分高能耗、高污染等傳統性行業發展將會受到制約,相關領域的就業也會受到影響。一些傳統制造業,類似小規模的煤、電、水泥廠、造紙廠等提供的就業崗位將減少。
第三產業服務業將得到發展。盡管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迅猛,但服務業始終發展較緩慢,服務業占GDP比重較低,去年僅占43%,而世界平均水平為60%左右,美國等發達國家在75%以上。“十二五”時期,隨著國內外經濟合作的增加、國內產業的升級、城市化進程加快以及居民收入的增長,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業會進一步發展。我國將鼓勵引導各種服務業特別是家庭服務業加快發展,并全面促進創業帶動就業。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將提高到近50%,同時服務業就業比重有望提高到40%以上。此外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鼓勵勞動力通過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形式實現靈活就業。
“十二五”期間行業發展對就業導向分析
新型行業的就業前景樂觀。在“十二五”期間,國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必將大力發展節能環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等產業。高校畢業生在上述新興產業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就業優勢。低碳產業作為未來的發展方向,涉及的范圍很廣,大學生作為社會新興力量,在這方面的創新更有優勢,可以抓住低碳經濟新興行業發展的機遇自行創業。此外,環保等相關崗位將受到青睞,國家《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的實施,必將使環保產業從業人員增加,預計達到上千萬人。
社會保障和醫療衛生將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十二五”規劃對社會保障體制改革的要求是“實現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完善實施城鎮職工和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對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要求是“加強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新增醫療衛生資源重點向農村和城市社區傾斜,加強醫學人才特別是全科醫生培養,完善鼓勵全科醫生長期在基層服務政策”②。根據社會保障改革的要求,國家在未來幾年內需要大批醫療、社保方面管理型和服務型人才,而大學生專業知識儲備好、整體素質高,這有利于解決相關專業的大學生就業問題。
金融部門的需求縮小。在金融危機的沖擊以及全球化對外開放的影響下,金融部門可能會壓縮就業崗位。“十二五”期間一項重要任務是擴大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程度。這在一定程度上會使外資金融部分擠占國內金融部門的市場份額,此外,金融危機的席卷,也會導致效益下降引起的裁員。全球化大背景下,大批高素質高能力的海外人才也會對國內大學生在金融部門就業崗位造成競爭壓力。
傳統高能耗、高污染行業就業面臨就業挑戰。在“十二五”期間,我國主要向綠色、低碳經濟轉型,節能減排將會是某些國家部門的工作重點。在改造提升傳統制造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型產業的過程中,很多落后企業將會被淘汰關停,同時一些新興產業和生產方式會對一部分傳統產業產生替代或改造。這些傳統產業退出市場,會減少一部分就業崗位。
出口導向型企業的就業壓力增大。受金融危機影響,歐洲、美國等國家的經濟走勢的影響,加之人民幣不斷升值,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出口連年受挫。根據媒體報道,2011年江浙一帶三成企業出現了虧損或倒閉,作為每年為中國解決80%就業人口的中小企業、出口導向型企業,畢業生擇業的時候應當盡量回避。(作者分別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人文經管學院公共管理碩士研究生;教授)
注釋
①胡萍:“‘十二五:民生為本就業優先”,《金融時報》,2011年3月24日。
②葛玉好:“‘十二五:大學生就業機遇與挑戰并存”,《中國教育報》,2011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