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高校擴招政策的推行,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也逐漸凸顯。文章結合經濟危機的背景,著重指出中國產業鏈的低定位,第三產業不發達是其本質內因,并從經濟危機、高校擴招、高校教育三方面分析了原因。解決此問題,政府應當發揮宏觀調控作用,高校要深化教學教育改革,大學生得提高自身就業能力,企業需提供發展平臺。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困難原因分析指導對策
自1999年以來,因高校擴招,導致大學生面臨嚴峻的就業形勢,就業率走下坡路。根據官方資料顯示,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數量由2006年的413萬,每年以超過10%的速度遞增,到達2010年時畢業生數量已多至630萬。因此,當今社會、學校、學生在聚焦問題上已達成共識,即為有效的解決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
一、高校大學生為何就業難的根源分析
高校畢業生就業本身是一項比較復雜的系統工程,它一方面與就業市場發育程度、產業結構發展模式、社會保障體系等就業環境相關聯,另一方面與人才培養數量、結構及其質量等教育系統內部因素也息息相關。經系統分析,高校大學生就業難的根源在于四個方面:
(一)中國產業鏈的定位低
在以美國為主導的國際分工下,我國的制造業處于產業鏈價值最低的環節,即硬的生產環節,其有三大特點:浪費資源、破壞環境、剝削勞工。在這樣的經濟模式下,我國制造業需要的更多是工人,吸納不了大量的大學生。而制造業的其余六項軟生產環節都屬于服務業,對專業的高素質人才有極大需求,并能制造可觀的高利潤率,卻并非中國的產業定位。中國要走入世界發達國家前列,大學生的比例必須高。而現今中國大學生的比例很低,但卻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危險。究其原因,第三產業才有大量吸收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因此目前我國急需進行產業鏈的轉型,加快產業結構的調整,惟如此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二)金融危機影響大
2008年發生的美國次貸危機導致了世界金融危機,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和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傳統外向型企業由此也受到嚴重影響,發展受到嚴峻考驗,且由于影響因素主要為高通脹和次貸危機、高成本和低附加值的增長模式、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政策迭加效應等,這些都不屬于短期現象,將會導致某些行業受到沖擊,成本縮減,招聘人數減少,對我國就業形勢造成嚴重影響。
(三)高校擴張盲目
高校招生規模不斷擴大,在實現大眾化教育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問題,比如硬件方面,辦學條件差,硬件不足,圖書不充足,學生實驗條件簡陋,教學設備跟不上,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環境改善力度不夠;軟件方面,師資力量跟不上,教師自身能力及科研時間得不到保障,教師教學水平有限等。這些問題在某些地方性大學和民辦高校表現得更為明顯,由此導致學生綜合素質得不到保障,就業競爭力下降。
(四)高校教育機制不合理不健全
學校教育和社會存在脫節,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專業設置上墨守成規,沒有結合快速變化的專業市場需求,導致熱門及冷門專業供需差異過大,從而形成學生就業和社會需求不協調的尷尬局面,在課程設置上,疏于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由此導致就業質量下降;二是就業指導不到位,某些高校就業指導機構不健全,就業指導教師、服務場地配備不專業及經費不足等,直接導致就業指導系統不科學、不完善,指導局限性過大。
二、緩解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對策研究
(一)政府應采取宏觀調控手段,發展經濟,改革制度,保障就業
1.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
前提是發展經濟,同時加快產業鏈的轉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轉變產業結構,只有這樣,社會才可能容納更多的新增勞動力,才能擴大就業,從而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
2.拓寬大學生就業渠道
一是政府采取有利政策如給予適當補貼或稅收優惠政策等,激勵處于發展低谷的單位和企業任用畢業生,減緩嚴峻的就業形勢;二是政府制定政策創造相關的條件和動力,鼓勵大學生積極投身于“三支一扶”建設,積極去基層、去農村、去西部就業;三是政府更新和完善在資金、項目、稅收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吸引大學生自主創業。
3.規范就業市場
加強宏觀調控,遵循“公平、公開、公正”原則,營造平等、擇優、競爭的就業環境。對于戶口限制等政策,要逐步取消。加強運用網絡服務體系,及時、準確發布相關就業信息。
(二)高校應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切實提高就業競爭實力
1.提高畢業生的能力
高校應對人才培養模式進行改革,建立合理、科學的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調整教學目標重點,完善及優化課程體系;打破學科壁壘,注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提高學生社會能力。
2.提供更完善的就業崗位信息
高校應利用多條途徑對就業形勢及信息進行廣泛宣傳,對各行業就業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對當地各用人單位加強聯系及接觸,增加學生就業的機會。
3.加強就業指導和培訓
高校應在就業指導機制上進行完善,立足于行業需求和專業特點進行分類指導,并實施重點指導、專項培訓、優先推薦、“一對一”服務等,開展針對性的就業指導服務。
(三)學生自身應提高素質,調整心態
學生本身在就業時,自身素質和能力是成功入職的根本;其次,學生應樹立合理的擇業觀念“先就業、再擇業”,降低就業期望;再次,學生在就業時應形成主動尋找就業信息的意識,通過各種合理途徑和資源成功就業;最后,學生在就業心態上應保持自信、積極的態度。
(四)企業應創造更多的就業平臺
企業在招聘信息的傳達、崗位及用人單位的介紹等方面應全面;畢業生是否被錄用的反饋上應及時;對“人才高消費”的現象應避免;對公平公正的就業原則要遵循。
參考文獻
[1] 邵際珍.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J].職業時空,2010,6(1):34-35.
[2] 郎威平.郎威平說:熱點的背后.東方出版社:178-180.
[3] 周元洪.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分析及指導對策.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1).
[4] 沈睿澤.經濟危機背景下大學畢業生就業促進機制創新研究.探索,2009(4).
[5] 王春雨.如何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工作.職業時空,2007(9).
[6] 林華坤.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原因及其對策[J].湖南冶金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9(3):71-74.
[7] 苗麗芬.大學生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
作者簡介:盧根南(1970-),男,江蘇靖江人,桂林理工大學管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MBA)研究生,研究方向:市場營銷。
(責任編輯:劉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