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新課程改革對培養高中生的歷史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要求能否實現,首要關鍵在于高中歷史教師的自身素質。因此歷史教師要多途徑提升個人素質。
一、樹立終身學習理念,不斷提升教科研能力
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隨著新史學觀點和史學理論的不斷提出,高中歷史教師已有的歷史知識、哪怕是大學時系統學習過的歷史知識和理論,隨著時光流逝也會慢慢陳舊。這就要求歷史教師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全面加強歷史新知識新理論的研究。教齡長、學歷高的教師更要注意不能自我滿足,固步自封。
歷史教師應該有一份個人職業生涯規劃,對教師生涯提出完整可行的終極達成目標和階段達成目標,并要有相應的量化指標要求。第二,要不斷提升教科研能力,認真研究新課程標準和教材,學會對教學內容進行個性化處理,形成有利于學生掌握的新知識框架。第三,廣泛閱讀歷史名家所寫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專題史和代表文集,并進行消化吸收。最后,要加強對歷史復雜問題的分析解讀,通過細致扎實的研究,對錯綜復雜的歷史問題,應有自己的見解。
二、順勢發展教學個性,形成鮮明教學風格
“風格即人。”教師的教學風格,不僅是教師的個性特征在長期教學活動中的穩定性表現,也是一個教師個人素質外顯和教學趨于成熟的標志。要形成鮮明的教學風格,第一,要了解自己,把握自己,善于揚長避短,形成教學風格。從教學實例來看,有的教師個性奔放,熱情洋溢,在講到“新中國的成立”時,可著力渲染愛國熱情,讓學生在充滿民族自豪感的情境中得到陶冶。有的教師沉著穩健、明思善辯,在講到“歐洲啟蒙運動”等課時可把復雜的歷史現象,用睿智的語言,沉著而有哲理地解剖給學生。有的教師專長于旁征博引,妙趣橫生,那么,就應以條理性、知識性、趣味性相結合。有些老師幽默詼諧,平易近人,那么就應在講課中讓學生如沐春風,如飲甘泉,在愉快之中悅納知識,升華思維。第二.要努力將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融于自己的教學個性之中。歷史教學的過程,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與接受的過程,更重要的還是師生之間思想、感情的雙向交流過程。因此,歷史教師在自己的整體教學目標上,應該有一個行之有效的總體藍圖,然后用形式多樣,具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去促進這種交流,從而使教學效果趨于至佳。
三、廣泛涉獵各科知識,增強個人教學功底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在當代有兩種趨勢:縱向分支化和橫向綜合化。這就要求高中歷史教師應全面掌握各種知識,來滿足歷史教學的高要求。第一,熟悉各種社會科學知識:如教育心理學、環境學、法學、藝術學等。美學在教學中就很有用處。如著名歷史人物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的勇氣等內在美;歷史改革呈現的悲壯美、科技革命引發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創新美等。第二,多讀些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有關原理,寓科學于歷史教學之中,否則歷史教學就會變成失去了靈魂的史實游戲。第三,要系統掌握現代教育理論與教學藝術并有意識地將其貫穿在教學當中。如學習多元智力理論,中學歷史教學法等。第四,了解一些歷史書上涉及到的物理、數學、天文等知識,就不至于在課堂上犯科學性錯誤。歷史教師增強教學功底除了備好課上好課之外,還要抓住一切機會提升自我,使自我始終保持積極進取狀態。
四、熟用現代教育手段,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方法就能發揮有效的作用。只要我們能以自已的教學個性去鉆研,就一定能使自己的教學具有真情、人味。”歷史教師對不同授課內容應思考采取哪種方法最能有效讓學生掌握知識,提高能力。如講紅軍長征,可結合路線圖講;評價辛亥革命可讓學生討論;講梭倫改革可創設情境,設計一幕反映當時民主政治的小話劇;根據現代教育學實驗證明:人的各種感官獲得的信息量是截然不同的,其比例是:視覺占83%,聽覺占11%,嗅覺占3.5%,觸覺占1.5%,味覺占1%,聽覺和視覺獲得的信息合占94%。另一研究還顯示:信息的呈現如是單一視覺,學習時注意的集中率是83.7%,而信息的展示如果是純聽覺的,注意的集中率只有54.6%。研究結果表明,視聽結合所接受的信息量和效果度都超過單一感官接受的效率。因此歷史教師應該大力學習和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如投影機、計算機、電視機等,來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大教學內容的密度,加深教學內容在學生腦海中的痕跡,以促進歷史高效課堂。此外,歷史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教學對象活潑可愛,教學方法也須因人因境而異,切忌千人一面,落入窠臼。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總之,歷史教師只有不斷增強自身素質,才能緊跟上歷史新課程改革的步伐。只有努力追求個人鮮明的教學風格,才能增強個人的教學魅力,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和效率。
(周照正,江蘇省鎮江中學,21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