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在卓越網購教育教學類書籍,在贈書欄目里,遇上熟悉的作者蘇櫻和毛曉雯合著的《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倉央嘉措傳與詩全集》一書,立即拍下。拿到書時,發現這本贈書包裝最用心,外用塑料薄膜完整地包裹著。當時急著翻看到手的教育類的幾本書,就將這本非教育類的書隨手放在書架中,于是一直被冷落著。
周末,目光隨意遇上此書,取下,脫去外包裝,翻開,只讀序言——叛逆是一種高貴的姿態,就被作者獨到的見解深深吸引,于是放下一切事務,一鼓作氣將此書讀完。
此書按達賴喇嘛為轉世活佛的習俗,依次講述了倉央嘉措的前世、今生、后世。前世中,作者娓娓道來,講述了藏地前五世達賴和班禪的具體情況,對不懂藏佛歷史、文化的人來說,此部分可謂是最好的掃盲讀物。倉央嘉措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既是萬人敬仰的活佛,又是黃金囚籠里最高貴的囚徒。“住進布達拉宮,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薩街頭,他是世間最美的情郎。”諸神把世界托付給了他,他卻只想要回他自己,要回那個最真的自己!他不在乎名與利,他改變不了命運,于是做出種種驚世駭俗的叛逆行為——以活佛之尊跪求還俗,以俗人的裝束浪游在拉薩的大街小巷、當壚酒肆,用真性情流淌出來的神圣之歌表達對生命真諦的感悟,用詞語之光去照亮生命輪回的世界。合上書,素白的封面一塵不染,恰如雪域高原,而倉央嘉措身著紅衣義無反顧、特立獨行的背影及狹長落寞的影子,更加顯得決絕而蒼涼,讓人為之動容。
現在流傳的很多詩歌是不是倉央嘉措原創已無從考證。作者認為,不少是因愛生信而以訛傳訛的結果。抑或這些詩歌中有倉央嘉措的詩魂附著其中,讓人不得不愛。如這一首:
那一天,閉目在經殿的香霧中,驀然聽見你頌經的真言。
那一月,我搖動所有的經筒,不為超度,只為觸摸你的指間。
那一年,磕長頭在山路,不為覲見,只為貼著你的溫暖。
那一世,我轉山轉水轉佛塔呀,不為修來世,只為途中與你相見。
……
讀了這本書,再讀倉央嘉措的詩歌,不認為倉央嘉措是離經叛道的情佛,而是他參透了生命的真諦,對佛理有了超凡脫俗的認識。“只為途中與你相見”,其中的“你”,并不是簡單的指某一個人,而是受苦受難的眾生,或是指信仰,本真,乃至至高無上的佛法。
人的一生,就是一場修行。修者,改變、加持也;行者,實踐、親為也。修的是正道、正智、正見;行的是善心、善言、善為。作為教師,更應如是,在修行的過程中,只為途中與學生相見,用正道、正智、正見幫助學生,用善心、善言、善為影響學生。如此,才不枉為人師。
不過,念經容易,修行難。新課程改革雖然多年,不少中小學校,念的是“素質教育”的經,行的是“應試教育”的實,面子上的素質教育轟轟烈烈,里子里的應試教育扎扎實實。教育者的嘴上喊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口號,實際上做的是“一切為了考試”、“為了一切的考試”、“為了考試的一切”這樣的事實。事實面前,口號再響也顯得蒼白無力。考試分數成為“教育”質量的唯一標尺。分數成為學校地位的象征,分數成為教師水平的標志,甚至分數成為地方政府政績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切“教育”手段的唯一目標只是追求分數。大家的潛意識中已經形成了這樣的習慣,把“優秀的學生”與“考試成績優秀的學生”之間畫上等號。只要考試成績好,則一好百好。 大家都知道“應試教育”是教育問題的罪魁禍首,但大家又都自覺地成了“應試教育”的幫兇,做著“反教育”的事情。
叛逆是一種高貴的姿態!如今應試教育的大“魔咒”下,真需要教師如倉央嘉措一樣,有足夠叛逆的勇氣和行為,拒絕教育的功利,沖破教育的“魔咒”。這樣的教師嚴謹篤學,志存高遠,生活在低處,靈魂在高處;這樣的教師淡漠名利、拒絕功利,能頂住各方面的壓力,拒絕為應試而教;這樣的教師“只為途中與生相見”,用正道、正智、正見助學生成長,用善心、善言、善為影響學生;這樣的教師不是把“以生為本”、“尊重學生”掛在嘴上或寫在文章里,而是落實在日常的教學行為細節中;這樣的教師不拖課、不占課、不搞題海戰,不以剝奪學生鍛煉、休息的時間來提高考試成績;這樣的教師如學生心中的“活佛”,誨人不倦,廣利眾生,對得起社會,對得起學生,正如倉央嘉措一樣,“不負如來不負卿”!
叛逆是一種高貴的姿態!教師改變不了體制,那就改變自己吧,不隨波逐流,如倉央嘉措一樣,走生命本源之路,“只為途中與你相見”,且“不負如來不負卿”!有足夠的勇氣與日常的反教育現象作斗爭,有足夠的底氣拒絕教育功利的誘惑,有足夠的信心擺脫高考“魔咒”的束縛,有足夠的恒心去追求教育的本真。即以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為首要目標,尊重學生的生命成長,呵護學生的生命成長,敬畏學生的生命成長,促進個體生命的自我完善與發展,讓學生保持好奇心、求知欲,讓每一個生命活得快樂,有“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讓每一個生命有尊嚴、有自由、有自我認同感和價值感。
叛逆是一種高貴的姿態!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應試教育備受大家詬病,作為教師,與其嘴上抱怨,不如力行改變。努力破除高考這道“魔咒”,不為“考分”,而為“育人”,育人先育心,育才先育德,為“育”而教,使課堂成為學習知識和凈化心靈的殿堂,使校園成為傳承科學精神和人文情懷的樂園,使學生擁有求真的科學精神和純真的人文情懷,充分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希望有執著追求并有足夠叛逆勇氣的教師能一天一天多起來而成為教師隊伍的主流,從基礎教育開始,徹底改變以應試為目標的學習方法和思維方式,或許如此,讓國人難以釋懷的“錢學森之問”方能漸漸有“解”!
(吳汝萍,金湖縣實驗小學,21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