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歌
人們常說的“戲子”,屬于舊社會的稱呼。捱到新社會,這一名詞立刻改稱為“文藝工作者”。等到改革開放之后,又變成“藝術家”等說法。不過,日常的行為習慣,的確是難改,坊間仍然流傳著“戲子”的種種故事。其實,這種遵循古老傳統的稱呼,跟“家”不“家”的角色,根本就搭不上界。
想想就明白了,“家”,稱得起是個非常正規的大名詞,言之鑿鑿,聽之呆呆,讓人尊重且熱愛。比如,科學家、畫家、作家、思想家種種。但這些“家”都趕不上藝術家。要不然,怎么現在挨個兒的家長你追我趕地讓自家孩子使勁兒學鋼琴、學唱歌、想方設法地成名成家呢?藝術家,也成了莘莘學子們心想往之的最熱門理想。
近些年,藝術家們熱衷出書,如同《日子》、《月子》之類,逛書店看看,目不暇接,非常熱銷!卻也有人說,戲子素質差。戲子出書,素質更差。不適合說中國,姑且說外國吧。
上個月,好萊塢有位女演員——黛安·基頓,出版了她的回憶錄,標題用中文翻譯即是:《又來一遍》。這本書在亞馬遜書店上了三星,封面亮眼,圖面顯示,一位妙齡少女,伸長了雙腿,使勁秀著!能讓光棍了太久的爺們兒們砰然心動、想入非非。這位20出頭的妙齡少女,可不是黛安·基頓現在的狀態,畢竟她今年已經66歲了。如此“秀自己”的青春期照片,可以理解,為了銷量么。她怎么可能登“近照”呢?就算她長得再緩慢,也得品相難看了。
經驗告訴市場:一個演員出回憶錄,肯定會被放到暢銷榜前茅位置,甭管好看不好看,中國藝術家的自傳,都是署名自己寫。這么說,外國戲子比中國戲子更要面子?其實,任何地方都得找人“代筆”。說白了,就是雇人干活,個人得利。
將心比心,演員么,歲數大了,掙不了出場費,總得掙稿費。大都會找作家采訪,寫傳記。為什么自己不寫回憶錄?不好意思么!自吹自擂臊得慌?好話讓旁人說么。可臨到了這位黛安·基頓,問題卻來了,她要親自出馬搞宣傳,她首選要上電視談話節目,這就意味著這位“亮麗甜姐”,要把她的當年不好言說、欲蓋彌彰的“情史”,在全美國電視網曝料、曬曬……
插一句,美國晚間談話節目是個熱門節目,如今還播著,大概有15個。熱鬧的呢,就只有三個!這三個,年年評大獎,遠比中央電視臺的“星光大道”還醒目。主要熱因:他們換著樣兒請明星,每周播四回,每個明星就聊6分鐘。有無數老百姓整天都巴望這6分鐘。這三個最火的節目里,主持人老當益壯——最年輕的也50歲了。最短的,也主播了12年。都是閱歷多多的江湖“老梆子”了。
黛安·基頓這位佳人,剛剛上了美國一個“脫口秀”節目。主持人了得!上至總統,下至雜耍,都采訪過,于是,主持人老練地發問:
“您當初和沃倫貝蒂(好萊塢當年男星)的關系很近?”
“嗯,我們的關系著實很近。”
“您這本書充斥的……”
此后的談話內容,誰也能猜個上下差不多,除了緋聞往事、約會對象這些花花事之外,就沒什么別的了。這本書宣傳到最后,肯定嚷嚷得有點兒惡心了。據說,電視打出來的廣告是:“這不是一部傻了吧唧講好萊塢娛樂業內幕的書。”而是一部家族血淚史。
什么血淚史呀?無非是小時候姐妹之間為了件衣服打架之類。可這樣出版圖書的字數不夠啊,讀者們覺得不實惠,怎么辦呢?硬皮精裝書,至少要三厘米厚,才夠得上自傳。還得湊字數!沒關系,把老媽搬過來,還有三個兄弟姐妹。還有家族奮斗史。假如篇幅還不夠,沒關系,就把所有“情人”的隱私都得瑟一遍,全是大腕的“私密空間”,整本的“八卦野史”,定然非常有意思。這些花花綠綠的事亂嗎?沒辦法,不亂不紅啊。
《紐約時報》在1997年10月16日正式開始以彩版印刷,而到1998年年初,報紙才給明星私生活一點地方,才能在頭版上占據一點兒面積。難道,以前藝術界明星就不能上頭版嗎?能是能,除非你是國際大腕,而且多數情況下還得死了。漸漸地從犄角旮旯擠到頭版,當然,這很不容易。以前的頭版,幾乎都是政界人士。如今頭版上,運動這五花八門的娛樂明星,這就是生存空間的巨大變化。
放下黛安·基頓,再扯個典故。從前,美國都是導演以各種方式支配著演員。上世紀70年代,拍《唐人街》女主角,一縷頭發滑下來,居然擋著鏡頭一角了。導演大喊一聲:“停!”話音未落,一個箭步沖上去,就把演員的那縷頭發揪掉了。女主角疼得半死,卻不敢有任何反抗。然后,她還得嬌滴滴地找導演“探討”專業問題……
好玩兒事在后面,這位女主角漸漸熬成了明星,某一次接了一部片子,還是和這位導演合作,這次拍戲,女明星在片場上突然“內急”,想上廁所。
導演大吼一聲:“忍著!”
這位女明星溫潤如玉地點了點頭,款款拿了個杯子往裙子底下一伸,現場尿滿一杯,全場工作人員都傻了。然后,女明星邁著貓步,端著尿杯,直眉瞪眼地朝著導演走過去,一揚手,手里那杯尿,就潑在了導演臉上。
此后,戲子里的明星,也要拿架子了!有人喜歡老明星,老的就德高望重?說句實在話,演藝這一行,很少有“實著”這一說。
再舉個例子,還是美國的。有個年長的演員喜歡爵士樂,他名叫托尼班寧特,可是,他愣說自己是大師。上世紀20年代前后,美國出生了一撥爵士樂愛好者,雖然當初只是個小跟班兒,比不過藝術大師,但他卻時常拿自己和大師們相比,其實,他比那些大師們至少小一個輩分。即便如此,這位也出新書。上個月,他也是上這個“脫口秀”節目,還把自己二十多歲青春小照,流芳百世似地糊在了背景上。
主持人客氣地問一句:“有沒有人,像您那樣,聯銷冠軍?”
他居然回答道:“應該是前無古人了。嗯,真的沒有了。”
本來是檔搞笑類節目,可這位大師一直端著架子,端到最后連主持人都服軟了,奉上恭維之詞說:“您今天才讓我們明白,您,也很了不起。”看來,任何遺忘歷史、淡忘現實的人物,都會留下可憐的聲音、可怕的影子。任何人都應該清醒一點,遠離“戲子”出書之類的滑稽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