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亮
眼下,中國似乎正在面臨著兩場“戰爭”選擇——一是引發諸多軍事關注的南海,二是金融改革領域。當前中國經濟面臨著產能過剩、實體經濟行業利潤被銀行業吞噬、資源分配失衡等諸多問題,任何一方面的問題有所改善,都能極大的影響股價定價評估的關鍵——企業的盈利預期。因此,從積極的一面去看,無論哪一場“戰事”打響,都是國內資本市場所急切期待、并似乎能有所見效的。
實體經濟方面,原本就已經嚴重失衡的中國經濟,經過2008年“4萬億”之后的又一輪產能擴張,供需失衡已經到了非常嚴峻的程度。現如今,當初投資的大部分項目,都已經建成待產、步入資本回收期,如果沒有一次強勁的消費需求潮,那么在生產過剩的低價擠壓之下,很難想象企業盈利能夠保持當前水平。
雖然一些微觀跡象表明,當前中國經濟工業產成品的庫存水平已經很低,即將步入新一輪補庫存的小周期,企業盈利在未來一個季度內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從中國主動性的收縮調控,以及海外經濟的復蘇形勢來看,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世界工廠”的產能利用率都會在較低的水平徘徊。除非類似“二戰”拯救“大蕭條”時代一樣,及時出現一場較大規模的軍事對抗,帶動“世界工廠”的鋼鐵齒輪急速運轉,否則當前全行業毛利水平不及2%的鋼鐵、船舶,及其他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型的裝備制造業,只會進一步拖累資本市場的估值水平。
我們注意到,在黃巖島局勢進一步緊張之后,A股的船舶制造、軍工行業已經聞風而動,在大盤調整背景下強勢上漲。歷史上“戰爭”可以帶動全行業的產能消費,將一國經濟及企業盈利帶出下行的車道。從這點意義上說,A股需要一場“軍事戰爭”,或曰“軍事對抗”。當然,我們不希望看到真正的軍事對抗,更希望這場“戰事”來自金融領域。
上一輪產能擴張來得如此迅猛,使得中國的實體經濟各部門都忘乎所以的進行擴張——這當然也需要爆炸性的信貸支持。然而,出乎大部分投資者意料之外的是,中國貨幣供應的收縮速度甚至比當初的擴張還要快。在經歷了連續的利率和準備金調升之后,實體經濟的借貸成本急速提升——據了解大部分企業的借貸成本都在15%以上,而大部分行業的毛利水平原本都不足10%。這當然會影響投資者對企業的盈利預期,并造成了A股估值中樞和實際股價的連續調整。
銀行業則成為上一輪產能擴張的實際贏家——在過去四年,銀行業的資產和利潤水平都以超過22%的平均速度高速擴張。截至4月底,A股和H股上市的17家商業銀行一季度凈利潤達2739億元,增速約20%。論業績,上市銀行已遠超過煙草、石油,銀行板塊2011年的整體凈利潤占去了A股上市公司凈利潤總和的四成以上。這樣的發展軌跡,顯然是不可持續的。
高額的借貸成本,以及被銀行業吞噬的實體經濟利潤,極大的制約了中國經濟、特別是創造最多就業崗位的民營經濟的生存空間。銀行自己也知道這樣下去不行,但出于風險厭惡的考慮,銀行仍只愿意把緊缺的信貸資源授予那些產能利用、盈利能力很差,但是有政府保護而不會倒閉的國有企業,而不愿意將之投向那些能夠高效利用資源、盈利水平更高,但是因為沒有政府保護而有破產風險的民營企業。
一場以銀行業為對手的“金融戰爭”勢在必行——中國經濟已經沒有時間、沒有能力容忍銀行坐擁低廉的社會儲蓄資源,用世界上最高的法定利差水平去繼續壓榨世界上盈利水平最低的中國實體行業。將民間信貸的路子打開,將利率市場化的機制建立,將臃腫而低效率的商業零售銀行系統,改造成美式的、如狼嗜血般積極主動推進實體經濟發展的綜合型投資銀行系統,是這場“金融戰爭”的終極目標。
這是一場實體經濟向銀行奪回盈利空間的“戰爭”,這是一場資本市場向銀行金融“搶班奪權”的“戰爭”。從這個角度來看,二季度興起的“金改”行情,其戰略持續性仍然值得資本市場期待。“金改”第二波,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