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曉菡
摘 要:教學體系直接反映專業的教學思想,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和質量,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本文就基于顧客價值導向的物流專業教學創新體系作簡單探析。
關鍵詞:教學體系顧客價值物流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7(a)-0178-01
物流管理是一門新興的學科。中外實踐證明,經濟越發達,物流業就越發達。由于我國物流業起步較晚,在物流管理的理論研究、物流專業人才的教育培養等方面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具有中國特色的物流管理教育體系、知識結構也需要構建。隨著我國物流服務需求的快速增長,必然帶來對物流管理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因此,物流管理專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應依“校企合作平臺,突出職業能力,培養應用型技能人才”的專業建設指導思路,立足社會需求,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制定教學計劃,以崗位核心能力為基點開展課程改革,以雙師型為目標大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以實訓實習基地建設為支撐積極推進產學研結合,以教學研究為基礎促進專業建設。
1物流專業行業背景分析
2009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物流業調整和振興規劃》,強調必須加快發展現代物流業,建立現代物流服務體系,以物流服務促進其他產業發展,到2011年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綜合物流企業集團,物流產業規模進一步擴大。物流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服務產業,它涉及領域廣、吸納就業人數多,對促進生產、拉動消費的作用巨大。物流產業的大規模發展也必將帶來物流人才的大批量需求。物流是一個跨行業、跨部門的復合產業,同時它又是勞動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相結合的產業。在運輸、儲存、包裝、流通加工、搬運裝卸、信息處理等物流所包含的每一個功能環節中,都需要大量的人員去操作。在物流從業人員中,75%~85%的人員是在從事操作崗位的工作。由于交通限制、客戶需求、服務質量要求等原因,物流操作往往是需要全天候24h作業,這種作業特點使得物流操作人員的需求成倍增加。可以看出:一是針對不同的崗位對英語和計算機水平提出了不同要求;二是企業對基層崗位的學歷要求并不高,多數企業對從事高層崗位的員工要求具有高中學歷;三是多數的物流操作崗位比較艱苦、單調,很多工作地點比較偏僻,工作環境比較差,這就必然要求在基層工作的員工“工作認真肯干、吃苦耐勞”、“具有協作精神和一定的責任感”。
2高層次、應用型、國際化物流專業教育的模塊化課程體系理念的提出
正是基于物流專業的行業背景分析,可見在企業中目前的基層操作人員的水平還有待提升,基于顧客價值導向的物流專業以客戶為核心的服務理念未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建立物流服務品牌,提高物流客戶滿意度是每一個物流企業孜孜追求的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又充分依賴于高素質物流專業人才的培養。人才成為物流企業發展的瓶頸,物流人才的培養,尤其是高職物流人才的培養刻不容緩。
2.1 明確課程體系的地位和作用
課程體系直接反映專業的教學思想,決定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規格和質量,是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
2.2 深化課程體系的改革
課程體系的設置既要體現專業人才培養的內在要素的基本要求,更要主動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要求。因此,課程體系改革應當成為教學改革的主線。
2.3 服務人才培養定位和目標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對國際化物流人才在素質、知識、能力的基本要求,國際化物流專業教育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包括公共基礎課程體系模塊、專業基礎課程體系模塊、專業方向課程體系模塊。在三大課程體系模塊中分別按照“地方性、應用型、國際化”的專業定位設置相關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
2.4 在培養文化道德素質時更應培養物流專業學業校吃苦耐勞的精神
學校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術技能的同時,高度重視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注重培養學生誠實守信、敬業愛崗的精神和高度負責、遵紀守法的意識。要求學生在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時,也要具備敬業愛崗的良好職業道德、合作精神與團隊精神。教育學生樹立終身學習理念,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溝通交流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創造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為企業創造價值,為顧客創造價值。
3 構建基于顧客價值導向的物流專業創新教學體系
本著“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理念,物流管理專業應始終站在教改的前沿,積極探索本專業課程體系改革,建設具有鮮明職教特色的課程體系和教材,并將不斷推進這一改革的深化。
3.1 建立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課程設置上,圍繞物流專業的培養目標,專業教學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接軌,專業教學和技能訓練與職業技能鑒定考證相結合,為學生獲取證書提供條件,保證學生的過證率,同時在課程設置上保證了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學生終生幸福鋪墊基礎。建立物流專業調整與改革的預警機制和畢業生跟蹤制度,建立中長期人才資源需求預測系統,及時聽取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及時改進教學和技能人才培養模式。
3.2 專業調研成為專業建設的常態,專業教師到企業實習成為常規
專業調研成為專業建設的常態,專業教師到企業實習成為常規,密切與市場聯系,探索和建立按企業用人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發揮企業在確定物流人才規格,知識技能結構、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實訓實習和評價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保證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深入和成功,教學內容立足企業并保證教學內容有一定的前瞻性,站在社會實際需求和未來的高度去探討。在教育與市場、學校與企業之間建立起一種結合機制,架起一座信息流暢通的橋梁,使二者真正融為一體,優勢互補,互相促進,共同發展。
3.3 課證融合的課程體系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也是教學改革的重點和難點。高等職業院校要積極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課程,根據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改革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建立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的課程標準,規范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本專業將職業課程分為企業物流、國際物流二個模塊。每個職業課程模塊采取課證融合、漸進式的教學體系,將助理物流師、助理采購師職業資格考試內容和相關標準融入企業物流課程模塊,將報關員、報檢員職業資格考試內容和相關標準融入國際物流課程模塊。
3.4 建立完備的教學制度和監控體系
為保證教學質量,學校應建立完備的教學制度和監控體系。物流管理專業實施性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實訓大綱、實驗實習指導書、教師學期授課計劃、實習實訓計劃等教學文件資料均嚴格按照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有關標準及審批程序要求進行編制和審批,完備率100%。
參考文獻
[1] 王海燕.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創新體系研究[J].物流技術,2007(10).
[2] 羅勇.高職物流管理專業實踐教學的探討[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16).
[3] 沈艷麗.高職“國際物流學”課程教學改革初探[J].商場現代化,2007(12).
[4] 魏杰羽.物流人才供需現狀分析[J].商品儲運與養護,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