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傲慢與偏見》形象生動刻畫了各色人物,作者以細膩幽默的筆觸傳達出她對社會現象、各種人物的觀點和看法。通過分析文章人物來深刻體會奧斯汀眼中十八十九世紀人們的婚姻生活態度。
關鍵詞:幽默;諷刺;刻畫
簡奧斯汀是英國文學史浪漫主義的重要的代表人物,她的作品大多描寫平常的生活瑣事,而寫作風格也以細膩真實見長,其中代表作《傲慢與偏見》更是反映出她在描寫平常的家庭事素材的功底。《傲慢與偏見》人物多樣,各色人物在她筆下盡情表演。小說看似是一部兒女情長的俗套小說,但俗套的故事背后卻暗含了作者對于各色人物的態度及看法。在奧斯汀眼中,除了女主人公是本書唯一有些清醒的局外人之外,其他人要么荒唐可笑,要么當局者迷。而非常嚴肅的婚姻大事在奧斯汀的筆下也儼然成了一幕讓人發笑的喜劇。本書就是嚴肅而令人發笑的各色人物的幽默表演。
書中最清醒的人物應該是女主角伊麗莎白,從作者對她的形象塑造可以看出她對女主角的喜愛之情。伊麗莎白魅力所在就在于她是一個對自我生活有明確認識的女性,盡管她生長在一個母親缺乏思想、甚至有些愚昧,父親對家中事務很少問津的家庭,但教育彌補了她在家庭方面的缺陷,所以家庭對她有負面影響微乎其微。她的成熟理智是其他書中人物無法匹敵的。伊麗莎白卻描寫得生龍活虎,在小說中始終處于中心地位。伊麗莎白的活潑機智給全書帶來了生氣,其他人物的滑稽可笑往往是通過她的眼睛看出來的。無論是對可笑的柯林斯牧師,還是對可惡的彬格萊小姐,讀者的情緒總是隨著她的感受而起伏變化,在這個意義上,伊麗莎白是作者的代言人,書中的中心人物。但是,“聰明人”也可能辦糊涂事。伊麗莎白拒絕了達西的求婚,然而,我們知道,伊麗莎白對達西的拒絕實際上是建立在一種偏見上。而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偏見,完全是由于伊麗莎白自己糊涂,聽信了騙子韋翰的讒言。讀者不難發現,韋翰滔滔不絕向伊麗莎白灌輸的對達西的誹謗,其實破綻百出,只不過伊麗莎白被他的表面上的瀟灑風度所吸引,解除了精神戒備,所以才上了當。
達西、彬格萊和班奈特先生應屬于半清醒一派的代表。他們在書中都沒有太多的情感描寫,大多通過語言、行為表達出來。達西屬于理性人物,對于婚姻、社會地位都有自己的觀點, 看到班奈特太太及她的幾個女兒們的荒謬行為,他看到了社會地位、財富及人的教養的差異,并因此對伊麗莎白的人品產生了懷疑。如果說作者在塑造達西這一人物方面比較單薄,對彬格萊的塑造更是無從談起,讀者幾乎看不到能夠傳達他的感情的任何語言行為,對他的描寫大多通過第三者轉述而來。他對感情的態度更是依附在達西與伊麗莎白的感情之上。
考林斯牧師及班奈特太太應是小說愚人的典型代表。考林斯作為一個出身低微,善于攀附權貴的可笑人物的代表被作者活靈活現的刻畫了出來。他的言行中處處透著愚昧可笑,滑稽迂腐。他的可笑之處就在于他完全生活在妄自尊大的幻覺中。他盲目自信,裝腔作勢,扮演著想象中的角色,但同時對貴族德·包爾夫人又是那樣地自卑自賤,因而顯然十分滑稽可笑。他居高臨下,仿佛施舍好處的恩人似的宣布自己準備娶班納特家的一個女兒,以彌補因繼承財產而對其一家的損害。柯林斯先生向伊麗莎白求婚的一場戲,是英國小說中膾炙人口的名篇。試想,沒有容得伊麗莎白開口,柯林斯牧師就一口氣向伊麗莎白表白了他決定結婚的種種理由:“我所以要結婚,有這樣幾點理由:第一,我認為凡是像我這樣生活寬裕的牧師,理當給全教區樹立一個婚姻的好榜樣;其次,我深信結婚會大大地促進我的幸福;第三,我三生有幸,能夠侍候上這樣高貴的一個女施主,她特別勸告我結婚,特別贊成我結婚……事情是這樣的:往后令尊過世(但愿他長命百歲),得由我繼承財產,因此我打算娶他一個女兒作家室,使得將來這件不愉快的事發生的時候,你們的損失寬裕盡量減輕一些,否則我實在過意不去……說到妝奩財產,我完全無所謂,我決不會在這方面向你父親提出什么要求,我非常了解,他的能力也辦不到……而且請你放心,我們結婚以后,我決不會說一句小氣話。”
這些結婚的理由荒唐已極,既是為了取悅于他的恩主德·包爾夫人,又是為了減輕對方的財產損失,而且還保證了結婚以后“決不會說一句小氣話”,全然一副居高臨下的神態。更妙的還在于,出了客廳,柯林斯牧師與班納特太太相會的場面。盡管伊麗莎白用最明白的語言拒絕了他。可是,愚蠢的柯林斯卻認定“這不過是婦女照例說說罷了”。
班奈特太太是全書中一個主線人物,她的言語看是荒唐可笑卻全都應驗。她信奉那條所謂的真理“凡是有錢的單身漢,總想娶位太太,這已成了一條舉世公認的真理。”所以為了能夠讓女兒們嫁給有錢人,她處心積慮,處處費心。在聽到有錢的彬格萊一家要到來的時候,她開始陷入幻想之中,言語中彬格萊先生似乎非她女兒不娶。
《傲慢與偏見》就像是一部生活萬花筒,各色人物逐個上臺表演,無處不透露出作者對各色人物,對當時社會現象的褒貶態度。當然,從小說人物的刻畫之中,奧斯汀對于人物刻畫的高超技巧以及她筆調的機智幽默也淋漓盡致的展現了出來。
參考文獻:
[1]簡奧斯汀, 著;王科一, 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2006.
[2] Jane Austen.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8.
[3]Watt Ian (Ed).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Macmillan Publishers, 1963.
(作者簡介:楊瑞君(1982-),女,山東菏澤人,碩士,菏澤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