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于步
摘要:雷公山山高林密的“喊山調”或“過山調”,南宮山高谷深大風呼嘯的“高坡調”或“穿堂調”,清水江中游十里長灘的“臨水調”,番召在大山中間夾著的一群平緩小饅頭山的“回旋滑調”,無不透露出這些區域的苗族同胞與他們所處的生態環境之間的密切關系,從而揭示了這個民族非常獨特的生活方式。同時也為我們從音樂與人類生活和生存的關系入手,走出另外一條剖析苗族為何如此依賴自然、崇拜自然的蹊徑。
關鍵詞:苗歌;調式;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J60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21X(2012)02-0115-11
在中國民族民間音樂中有這樣一個可稱為定式的東西:即在特定的生態環境中,其民歌的調式基本一致。如陜北的“信天游”,從其調子和演唱風格來看,有明顯的黃土高原東部,蒙古草原南邊,溝壑縱橫,牧草不算肥美,人們以半牧半農的生活不夠富足又渴望尋找新生活新情感的生活狀態特色,調子中有一股凄婉回旋的味道。無論是以“走西口”為主題的還是以“情歌”為主題的,都離不開這種感傷的情緒。但這種感傷的情緒在純粹的記譜中是無法體現的,在純粹的歌詞記錄中也難得完全讀到,只有陜北地道的民眾,才能真正演唱和傳達出這種情緒。那么“調式”在這里就出現了兩個概念:一、音樂概念的調式(mode),若干高低不同的樂音,圍繞某一有穩定感的中心音,按一定的音程關系組織在一起,成為一個有機的體系,稱為調式;二、音樂人類學的概念的調式,某一特定生態環境中的族群,在若干高低不同的樂音中,習慣地圍繞某一有穩定感的中心音,演唱出具有這個特定生態環境和族群特定的“味道”,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有其深刻的歷史、社會、哲學、美學及人文的原因,它的發生和發展是這個生態環境中的人,歷史的、思維的、美學的、個性的和人文的綜合表達。
因此,“調式基本一致”在音樂人類學的范疇里就有著這樣幾方面的內涵:其一、經過多年來本區域內傳承人的演繹和提煉形成比較固定的曲子,而歌詞內容可以任意表達;其二、即使是在同一區域里兩個比鄰的小環境中的同一民族,其歌調也只是相似而不等同,這個區別從民歌的譜子中很難區分,而是從演唱韻味中才能體現,它帶有強烈的生態環境特點。這在黔東南苗歌中表現得尤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