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
摘要:有關名詞向具有述謂性的形容詞轉換的問題,是漢語語言學的一個研究熱點,它揭示了名詞內部屬性的豐富以及功能轉化的可能趨勢。而“副+名”現象因其語法結構使用上的反常規化及使用上的逐漸高頻化,就成為了研究此類現象的最佳典例。各學者也從多個角度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描寫與解釋。
關鍵詞:副+名;名詞;語義屬性;轉換機制
“副+名”現象一直是漢語語法學的研究熱點。目前,對它的研究呈現從描寫到解釋的研究態勢。本文將在此基礎上,以名詞內部豐富的語義屬性為著眼點,揭示名詞形化的可能性發生機制。
一、名詞內部語義屬性預設分析
從世界存在的方式上講,空間和時間是兩個重要范疇,“什么”作為空間范疇對應了具有指稱性的名詞,“怎么”作為時間范疇對應了描述性動詞、形容詞。三者構成了語言的構架。而名詞作為語義豐富的內涵詞,可用“屬+種差”的方式給予認定。
用用公式表示為:名詞 = 屬 + 種差(本質屬性+一般屬性)。
這里的本質屬性是用來與該詞的上下位概念的詞以及同類的詞區別開來的。如:“女人”[+女性] [+成年] [+人]這些本質屬性與同類詞“男人”[+男性][+成年][+人]區別開來,與上位詞“人” [+人]區別開來,又與“美女[+美麗] [+女性] [+成年] [+人]”、“丑女 [+美麗] [+女性] [+成年] [+人]”區別開來。
這里說明,上述本質屬性相當于詞的一個個區別性特征,使之與不同類別的詞語區別開來。但一個詞除了本質屬性即區別性特征外,不可避免的還有一些固有屬性(一般屬性)特征,雖然它們不具有區別性功能,但仍然是組成詞語本身的基本成分,反映了事物的典型性特征。可以這樣說,本質屬性是詞語最初存在的客觀性,理智性的特征,是客觀存在的,不摻雜人們的主觀認識,反映了現實現象的本質的固有的聯系。而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該詞使用頻率的增加,認識的深化,以及在長期發展過程所逐漸形成的人們對該詞的主觀感情色彩,一些具有色彩義的特征屬性就會形成,從而使干巴巴的只有本質屬性的詞充盈起來,變成目前我們使用的詞語。
總之,名詞作為漢語中的典型詞類,可以說,都是由一個個不同的義素構成的一個有層次性的復雜語義系統,同時又以這些義素為區別性特征與其它的名詞區別開來,而當某些被賦予了人們對該事物的的感性認識之類的一般屬性(包括一定的樣子、個性、性狀、顏色、聲音、氣味等)之后,名詞就有了將其一般屬性凸顯出來進行動態描述的可能性。
二、“副+名”中名詞功能實現轉換的發生機制
“副+名”現象會有語感上的差異,是因為在傳統語法上副詞不能修飾名詞的,因而,這是一種反常規現象。但是如果是反常規,為什么又大量出現呢,顯然這里肯定有其內在合理性。
程度副詞為何不能修飾名詞,從意義上來說,程度副詞都具有程度的量度差,應是對事物描述性的一種程度界定,而名詞一般是有指稱性的標記語用功能,故按常理程度副詞作為“謂飾”不可能對指稱性的名詞進行程度修飾,二者也就不具有可組合性,這樣一來副詞修飾謂詞性詞語這條語法規則就發生失衡。
那么語言為何要如此發展呢?根據語言發展的演變規律,“語言是符號系統,它內部的各種因素處于對立統一的關系之中,相互間呈現一種平衡狀態,如果其中某一種因為要滿足新的表達需要,或受其它原因而發生變化,破壞了原有的平衡,那么系統內的有關部分就會重新調整相互間的關系,達到新的平衡。”筆者作出假設,這種非常規化現象背后肯定一定的妥協,只有這樣在語法上才能達到一種新的平衡。
就“副+名”現象,它的妥協性只能體現在副詞或者名詞上,要么副詞向描述性功能轉化,要么名詞向陳述性功能轉化。①先說副詞轉變的可能性。對于它的詞性,語法學界至今還有爭議,其焦點是因為副詞的詞匯意義較為虛靈,故它本身的意義內涵不夠豐富,所以轉化為描述性的可能性很小;至于它的語法意義,就程度副詞來說,它只是表示一種具有量度差的比較性意味,只能起修飾作用,因而,副詞功能妥協的可能性很小,它不可能變為陳述性的詞語。②關于名詞轉變的可能性。根據第二部分對名詞內部語義屬性構成的預設,我們知道本質屬性作為一種客觀實在,發生功能轉變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那么我們就只能寄托在一般屬性上,而顯然作為反映人們主觀認識的一般屬性,更多表達的是人們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對該詞所指稱人或事物的描述性認識,所以與一般屬性就恰好有了實現這種功能轉變的極大可能性。
三、結 語
隨著語言的發展,會出現一些看似反常規的語法現象,以適應社會團體對豐富語言的表達性需求,這些反常現象地出現之所以被接受,是對內部語言潛在能力的發掘與開發,是推動語言漸變性發展的內在力量,并代表著語言進一步完善發展的趨勢。而這種趨勢,顯然是帶有各民族自身特色的,承載了獨特民族的不同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假設這種由名詞形化帶來的“副+名”結構,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得以存在并繼續完善的。
參考文獻:
[1]鄒韶華.名詞性狀特征的外化問題[J]. 語文建設, 1990(02).
[2]聶科豐.從詞類范疇化理論看“副詞+名詞”結構[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2008.
[3]盧福波.漢語名詞功能轉換的可能性及語義特點[J].思維與智慧,1992.
(作者單位:南京師范大學國際文化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