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凱忠
〔關鍵詞〕 新課改;班主任;教學模式;轉換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22—01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我們把班主任定位為:班級的管理者,活動的組織者,學校規章制度與學生之間的橋梁,各科教師在本班教學活動的協調者。在新課程新理念下班主任必須做好六種角色的轉變。
一、由單一型向多元型轉變
傳統觀念下,班主任的角色只是學科教師的一種自然延伸,似乎任何教師只要在自身專業方面有所長,都可擔任。這種觀念在今天看來顯然是片面的。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其角色內涵是豐富的。他不僅是“學科專家”,而且是“人生導師”、“班級文化設計師”、 “學生人際交往的指導者”和“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咨詢者”等等,而所有這些內涵就對新時期班主任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由權威型向對話型轉變
傳統教育的顯著特征之一便是以教師為中心,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擁有絕對權威,學生對班主任必須絕對服從。“權威型”班主任培養出來的學生固然守紀律,但他們亦步亦趨,依賴性強,獨立性差,缺乏主動性,更談不上具備時代所要求的創新精神。時代呼喚一種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就要求班主任要“拋棄”原來絕對權威的角色形象,代之以“對話者”、“引導者”的角色,提高學生在德育過程中的自主性與參與程度,樹立起新時代“生活導師”的形象。
三、由限制型向輔助型轉變
班主任在班級管理中往往一味地用規章制度去限制學生,這種做法對促進學生形成良好行為,矯正不良習慣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然而,現代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更注重發展、挖掘學生的潛能。新理念下的班主任不應把學生的失誤看得太重,而應該與學生一起商討如何改進與發展,進而去創造。
四、由高耗型向高效型轉變
傳統教育意義上的班主任信奉的是“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把班主任本來極富創造性的工作簡單化為機械地重復勞動,結果適得其反,收效甚微。新理念下的班主任則不同,應充分認識到班主任工作的創造性與復雜性,把工作重心放在了解和研究學生,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采取行之有效、靈活多變、富有創造性的德育方法上,用最少的時間、精力獲得最佳的教育教學效果,實現德育教育的最優化。
五、由經驗型向科研型轉變
班主任應充分認識到:教育經驗固然重要,但經驗不等于科學。某一教育措施,在某一時刻對部分教育對象是有效的,但另一時期對另一教育對象可能是無效的,甚至是有害的。因為教育對象是不斷變化的,學生是活生生的具有不同個性的主體。現代班主任工作是藝術性與科學性高度統一的“復合體”,是教育機制與教育原理的高度統一。在現實條件下我們強調的是掌握教育科學、管理科學,在了解學生心理特點的基礎上去教育學生,運用科學的管理理論與現代的教育思想創造性地指導班級工作,努力使自己成為一名“科研型”的班主任。
六,由被動適應型向主動創造型轉變
新課程理念下的班主任,應是積極主動的富有創造性的主體。我們不斷尋求新的工作方法,根據自身優勢和學生的特點,富有創造性地開展班級活動,形成風格鮮明的班集體。同時班主任的創造性工作觀念與工作方法又必然對學生人格的形成起著潛移默化地巨大作用。
總之,在新課程新理念下,班主任要敢于面對種種挑戰,成功地轉換自己的角色,不斷適應新時期新的發展要求。
編輯:馬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