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山紅
摘要:初中化學課改在課程標準的研讀、教學方式的轉變、評價體系的改革等方面,各地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學教學中仍存在著諸如觀念陳舊老套、弱化實驗教學、度的把握不準、束縛學生思維、講練嚴重脫節(jié)、過于依賴媒體等問題,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
關鍵詞:初中化學教學;問題掃描;策略點擊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7-0039-03
初中化學課程改革已進入延伸階段,各地在課程標準的研讀、教學方式的轉變、評價體系的改革等方面,做出了不少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但是,目前的初中化學教學仍存在著一定的問題,現(xiàn)對這些問題進行粗略的掃描,并就其解決策略加以適當的點擊。
一、觀念陳舊老套
問題掃描:接受了新課程培訓,明確了課程改革的重點是“三個以”——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主旨,以科學探究為突破口,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最終目標,應該說理念是更新了。但理念歸理念,行動歸行動,新壇裝老酒的現(xiàn)象在教學中還屢見不鮮。有些老師放不下自己的老經驗、老做法,認為原來的做法門熟路熟,用起來順手省力;有些老師認為舊船票照樣能登上新客船,自己的教學設計一直走不出老教案的框框;有些老師忽視自己獨立備課能力的提高,不愿研讀課標,疏于研究教材,懶得分析學情,拿著備課組現(xiàn)成的教案和課件就匆匆走進課堂。上述現(xiàn)象反映的是教師變革意識的缺失,研究意識的缺失,這些缺失是制約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的瓶頸,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
策略點擊:認真研讀課程標準以及相關的理論書籍,真正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面對課程改革和教育創(chuàng)新的背景,反思自己的教學,徹底擯棄那些陳舊的、落后的教學方式;整合各種教材資源(目前全國范圍內使用的教材有人教版、上教版、粵教版、湘教版、魯教版等幾種版本),設計出有助于三維教學目標有效達成的教學路徑,在研究教學的同時,使學生得到發(fā)展,使自身得到提高。
二、弱化實驗教學
問題掃描:以往不重視化學實驗的客觀理由是缺乏實驗藥品、儀器,隨著教育行政部門“教學硬件四配套”工程的到位,缺儀器、少藥品的理由沒有了,取而代之的新理由是課時緊。事實上,課時緊并不是不做實驗的主要理由,目前弱化實驗教學的根本原因還是“做實驗不如講實驗”這一錯誤的價值取向。受這一價值取向的驅使,有些學校的化學實驗室變成了擺設,不用說開設學生實驗,就連教師的演示實驗也難保障。化學實驗教學的弱化,不僅剝奪了學生實驗探究的機會,打擊了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而且喪失了化學學科賴以建立的基礎,這一問題已經引起了化學教育界有識之士的擔憂。
策略點擊:首先,從一個較高的視角去認識化學實驗。化學是建立在實驗基礎上的一門學科,只有將實驗教學放在突出的位置,才能實現(xiàn)提高學生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育人目標。其次,處理好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的關系。課堂教學中,注意教師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的融合,如果課堂上學生分組實驗的安排的確有困難,可以把重要的學生實驗集中在一起,分階段、分批次地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完成相關的實驗操作。再次,改革評價制度,將實驗操作考查作為紙筆檢測中實驗考查的補充。江蘇省蘇州市注意到了實驗操作考查與中考實驗試題命制之間的銜接與融合,每年中考試題中都會出現(xiàn)一道和實驗操作考查相關的實驗題,如此,既保證了實驗試題背景的真實性,又確保了實驗操作考查的實效性,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三、“度”的把握不準
問題掃描:一是教學的廣度把握不準,教學內容太多、太雜,某些刪減性的內容、拓展性的知識,也成了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如,核外電子排布的規(guī)律,鋇離子的檢驗等等。二是教學的深度把握不準,教學講究一步到位,如,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實驗中,涉及用木炭代替紅磷后實驗改進的問題;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備中涉及為何不選用濃鹽酸與稀硫酸的問題等等。三是教學進度把握不準,這一點不準是和前面的兩個不準相連的,由于教學內容多,教學難度大,又要騰出時間進行總復習,新課推進速度快也就不可避免了。上述三個度的把握不準,為學生留下了大量的“夾生飯”,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負擔,降低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策略點擊:一是深入研究課標和教材,抓住學科的核心知識,確立教學的重點,避免教學中面面俱到,把教學的火力集中到重點內容的傳授與學習上。二是妥善處理好學生認知的階段性和學科知識的嚴密性兩者之間的關系,階段性教學中不要把知識講得過死,而是要留有一定的余地,待學生的知識儲備和認知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時,再回過頭來引導他們重溫昔日的問題。如,木炭代替紅磷后實驗改進的問題可以安排在堿的化學性質學過之后,二氧化碳氣體的制備中為何不選用稀硫酸的問題,可安排在物質的溶解性學過之后。三是控制好教學的進度,與其花很多的時間去炒“夾生飯”,不如一開始就用溫火把飯煮熟,新課教學中,每隔一段時間都要留出一節(jié)課幫助學生梳理、鞏固、消化所學內容。
四、束縛學生思維
問題掃描:課堂教學中教師以講為主,不給學生思考權和話語權,學生在被動接受的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了思維的惰性,思維的變通性和發(fā)散性更是受到了極大的束縛。有的老師以降低思維難度為由,設計出的問題思考價值極低,學生只要答“是”“不是”或“對”“不對”即可。有的老師以教學時間緊為由,把問題的思考線路設計成一條窄窄的通道,牽著學生的鼻子在通道里跑,防止學生異想天開。有的老師以集體批閱試卷中標準答案要求十分嚴格為由,把問題的答案一字一句報給學生,要求學生背誦默寫,以提高考分,好端端的自然科學課上成了語文聽說、默寫課。
策略點擊:樹立新型的學生觀,學生不是知識和方法的容器,而是有個性、有潛力、會創(chuàng)造的生命個體。一節(jié)課中不可能時時處處給學生提供發(fā)散思維的機會,但針對教學內容,給學生提供一個或幾個發(fā)散思維的機會還是有可能的。如,二氧化碳是否溶于水的探究環(huán)節(jié),可在演示了“塑料軟瓶變癟”的實驗,引導學生分析軟瓶變癟的實質(二氧化碳溶于水導致瓶內壓強減小,大氣壓將軟瓶壓癟)之后,要求學生設計一個簡單的實驗來證明二氧化碳溶于水。只要放手讓學生想,他們就會設計出不同的實驗方案——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蓋上玻璃片充分振蕩,用手試試玻璃片是否容易拿開?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蓋上玻璃片充分振蕩,將集氣瓶倒置,看玻璃片是否掉下來?向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氣瓶中倒入一定量的水,用一張紙片蓋住瓶口振蕩,將集氣瓶倒置,看紙片是否掉下來?將充滿二氧化碳的集氣瓶倒扣于水中,觀察集氣瓶內液面的變化等等。至于學生答題語言規(guī)范性的問題,可以通過有效的培養(yǎng)和訓練加以解決,沒有必要用報答案的方式去束縛學生的思維個性。
五、講練嚴重脫節(jié)
問題掃描:課堂上教學密度大,教學節(jié)奏快,沒有訓練的時間,鞏固教學內容的希望全寄托在課后作業(yè)上。偏偏課后作業(yè)本上的習題,大多選自各地的化學中考試題,偏多、偏煩、偏難的毛病經常出現(xiàn)。這就苦了學生了,于是逃作業(yè)、抄作業(yè)的現(xiàn)象也就隨之出現(xiàn),大大降低了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策略點擊:一是壓縮課堂講授時間,增設當堂訓練教學版塊,以提高訓練的及時性、真實性。二是不用現(xiàn)成資料,由教師自己精選習題、編印作業(yè),以提高訓練的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改變課堂教學模式,將訓練全移至課上。江蘇南通的一所學校,兩年前推行了一種“協(xié)進課堂”教學模式,該模式將訓練安排在了課堂上的“協(xié)進學習”模塊中,即通過課堂上師生協(xié)作、生生協(xié)作當場解決鞏固型及提高型兩類問題,課后除了要求學生依照預習講義預習下一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外,沒有其他書面作業(yè)。當然,這一策略的實施,要有整個學校全面推行課改的氛圍,否則,僅靠一門學科老師的努力是不行的。
六、過于依賴多媒體
問題掃描:課堂教學尤其是公開教學中,多媒體是必不可少的,哪怕是投影幾道練習題也好,其實,有的課是不需要使用多媒體的。有些老師的課堂教學似乎有了一種多媒體依賴癥,上課的主要任務就是站在講臺上按鼠標、換頁面,把自己的角色定位成了放映員,忽視了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有些老師整節(jié)課都不在黑板上寫一個字,理由是重要的內容屏幕上都有了,沒有必要再去板書。一次省級培訓活動中,我觀摩了兩位年輕教師的研究課,兩位年輕老師只用了多媒體沒有用粉筆,我覺得這種做法有些不妥,因為,板書是教學核心內容的展示,也是學生課后鞏固所學內容的線索,課堂教學中的板書是不可或缺的。
策略點擊:媒體是輔助教學的工具,多媒體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起到了一定的改進作用,但這種作用不能無限放大。多媒體是否運用,要視教學內容的需要、課型的需要而定,我曾遇到好幾位不用多媒體照樣把課上得精彩的老師。此外,在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過程中,要處理好媒體呈現(xiàn)的內容和板書內容之間的關系,多媒體主要是呈現(xiàn)過程和內容,板書主要是呈現(xiàn)骨架和脈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