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飛
摘要:崇美,就是尊崇美,以美影響人,以美激勵人,以美塑造人,用美為孩子們的終生幸福奠基。“尚思”,崇尚思考,鼓勵思考。“崇美尚思”課堂教學主張及其實踐,是新課改提出的“還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一要求在課堂教學中的體現。學為主體、思為主線、美為主題是“崇美尚思”課堂的主要特征。構建“崇美尚思”課堂需要教師的道德自覺、課堂的本真回歸、兒童的平常生活。
關鍵詞:崇美;尚思;課堂教學;主張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7-0050-03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以來,我們南通市八一小學秉承傳統,著眼發展,將“崇美”作為核心價值取向,把目光聚焦在課堂教學這一課改主陣地,“崇美尚思”這一課堂教學主張得以萌發。筆者擬結合教學實踐,就該主張的概念內涵、一般程序及價值追求作一簡要論述。
一、崇美尚思:內涵與特征
“崇美”,是我校文化的主題詞。眾所周知,美,是合規律的存在,是真、善的和諧統一,是立德、行事、育人的至高境界。崇美,就是尊重美、推崇美,以美影響人,以美激勵人,以美塑造人,引導學生在美的境界里、在美的活動中發現美、體驗美、感悟美,進而追求美、創造美,以期追求費孝通先生曾描繪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樣一種愿景,用美為孩子們的終生幸福奠基。
“尚思”,崇尚思考,鼓勵思考。學校提出構建“尚思課堂”,正是對教學中“滿堂灌”的徹底摒棄,是對“華而不實”課堂教學的撥亂反正,是新課改提出的“還學生課堂思考的時間和空間”這一要求的真正落實。通過“尚思課堂”的構建,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和積極的思維品質,通過師生互動、合作交流等生動活潑的教學活動,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實踐、積極體驗,讓學生樂思、善思、勤思,在愉悅的心境下主動學習,發展心智。主動把外在規范變為自身內在要求,提升道德境界,最終形成真、善、美相統一的完整人格。
“崇美尚思”的課堂教學主張,是我校重建課堂的有益嘗試,是共同踐行新課改理念的價值追求。“崇美尚思”課堂教學主張教育應成為充滿智慧的活動,課堂作為兒童生活的重要載體,是孩子自主的課堂,不是教師包辦的課堂;是學為主體的課堂,不是教為主體的課堂;是在研究中習得的課堂,不是被動接受的課堂;是崇尚思考的課堂,不是機械接受的課堂;是彰顯活力的課堂,不是壓抑生命的課堂,它充分體現了新課改的教育教學思想。這樣的課堂教學至少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學為主體。新課標指出,課堂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就學習過程的內在品質而言,是對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的批判,是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習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崇美尚思”課堂注重的就是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強調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合作中學,在交流中學,在探究中學。孔子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當學生通過學習,達到“憤悱”的程度時,教師方施以援手,加以適當的啟發、點撥,幫助學生不斷強化學習動機、學習情緒、學習愿望,獲取學習方法、學習能力,實現葉圣陶先生提出的“教是為了不教”這一教學目標。
2.思為主線。新課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美國著名的認知心理學家維特羅克曾說:學習的生成過程就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態度、需要、興趣和愛好以及認知策略,對當前環境中的感覺信息產生選擇性注意,獲得選擇性信息并利用原有的認知結構,完成該信息的意義建構,從而獲得新知識、新經驗的過程。可以看出,無論是新課改倡導的學習方式,還是維特羅克的“學習生成學說”,都十分強調學生良好思維品質的培養。在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非常熱衷于小組合作、討論,表面上課堂氣氛活躍,學生討論熱烈。實質多數是“一言堂”,往往被幾個“尖子生”包攬,更多的孩子則是看客或聽眾。這樣的小組討論培養了眾多學生的惰性,滋生了不動腦的習慣。以“思”為主線,在教學中刪除作秀環節,讓每個學生都能真正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用心體悟。
3.美為主題。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教學目標和諧美。每一次教學活動,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學生一個方面的發展、一個具體教學目標的達成,而應在有所側重的情況下,兼顧各方面的綜合協調發展,使完整人格的培養目標能均衡地體現在每一個教學環節中。二是教學內容形象美。教師要力求挖掘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美的因子,讓它們以美的形態來吸引學生,引起學生的審美興趣。諸如語文中的字詞句章美、數學中的思維簡約美、英語中的異域風情美、品德課中的行為美、體育課中的形體美、音樂中的旋律美、美術課中的對稱美等等。三是教學結構組織美。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對象適當調整教學結構,從不同切入口進行教學,緊扣學生的興奮點,組織好引人入勝的開頭、思維情感活動的高潮和簡潔嚴謹的結尾,使教學板塊活潑、生動、富有情趣。四是教學方法藝術美。要求教師要學會教學藝術,主要指教學方法的藝術化,包括教具、多媒體使用的審美化和教師自身語言美、情感美、教態美、人格美、板書美等。
二、“崇美尚思”課堂教學的程序與操作策略
通常地,“崇美尚思” 課堂又被一些老師戲稱為“一二一”課堂。開始十分鐘左右是“備學”,為新課文或新知識點的學習作準備和鋪墊;中間二十分鐘為集中學習與探索階段;結束前約十分鐘為當堂鞏固練習提升階段。現以我校一名老師執教的蘇教版第十冊課文《愛如茉莉》為例:
1.備學階段。這篇文章通過人物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細節描寫以及氣氛的渲染,表達了父母之間那濃濃的如茉莉般的摯愛,讀來感人至深。對此,孩子們都有一定的生活體驗。所以上課伊始,在老師詩一般語言的描繪下,在幽雅恬靜的音樂伴奏中,孩子們提起筆來,再現父母間那平凡卻又崇高的生活片斷。可以說,一上課,學生就進入美的意境,搜尋生活經歷,激起情感的波瀾,展開了思維的翅膀,為課文的閱讀欣賞作了巧妙而生動的映照與鋪墊。
2.集中學習階段。教師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最能表現父母“真愛”的詞句,反復朗讀、品味,然后交流各自的獨特閱讀感受,領悟作者細膩的描寫方法。學生浸潤在濃濃的溫情中,思維高度活躍,情感趨于激昂,語言訓練也扎實有效。高潮階段,“愛是什么”這一問題的拋出,既是對學生思維的發散,更是情感的升華。可以說,這抓住了文章的核心價值。
3.鞏固練習階段。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孩子的思維能力得到了培養,情感得到了升華,也習得了一些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諸方面進行細節描寫的方式方法,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拿出“備學”階段自己所寫的片斷,進一步加工、提煉、潤色,實現知識的遷移運用,提升美的境界。
在我們的數學課堂學習中,“備學”階段,通常是通過語言、圖畫、多媒體再現生活情境,讓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以情境的再現溝通學生的既往認知,提煉生成新的問題,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新知的強烈欲望,產生內在的驅動力。集中學習階段,以問題解決為核心,重點是引導學生明晰解決問題的思路,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形成解決問題的的思想和方法。鞏固練習階段,重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品質和自主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并為下面的學習和課后的自主拓展蘊育意向。
三、“崇美尚思”課堂教學的價值追求
“崇美尚思”課堂以美為旨歸,以思為主線,需要以師生的生活品質和精神品質作為支撐,它關注、倡導與追求:
1.教師的道德自覺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引領者,教師的教學絕非一項純粹技術和理性的活動,而是天然具有濃厚的倫理色彩和道德要求。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兒童逐漸以選擇和批評的態度來對待教師,教師對待兒童的態度和教師的做派成為影響兒童學習的主要原因。
教師的道德品行,為人風范、敬業精神、潛移默化中成為學生效仿和學習的對象,教師本身就是鮮活的教科書和重要的教育資源。而教師的學識修養、教學技藝為學生所接納、認可、尊敬有利于贏得學生在課堂上的積極參與,進而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崇美尚思”倡導教師應該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覺——求真、向善、崇美。專業精進、善于學習,注重反思、勇于實踐。認為教師選擇在學生面前站立,選擇在課堂站立,就是選擇了一種使命,一種對教育、對課堂的熱愛與執著。
2.課堂的本真回歸
崇美尚思的課堂追求其本真回歸。教師成為真實、自然、自我的人,不戴任何有色面具,以本色的人格感染與影響學生。學生展現真實的思維,流露真實的情感,展示真實的思想,養成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說想說的話的習慣。課不作秀,重建教學審美,該濃則濃,該淡則淡,能簡不繁,當艷不讓。不作電教設備的奴隸,該用則用,不該用則不用,教學簡約化。
教師真正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客觀的評價自我。通過論壇等形式,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做、所感,成功做法與困惑與大家分享,團隊爭鳴,共同研究課堂教學中的真問題。
教學也是過日子,平平常常才是真。還教學以樸素的面目,突出課堂的思維含量,關注學生的興趣厚度,豐潤孩子的情感情趣,提升兒童的生命質量,使教學回歸本真。
3.兒童的平常生活
課堂的確是神圣的,但如果將課堂生活與兒童的平常生活分割為兩個世界,必然會使兒童在課堂產生諸多的顧忌,不能大膽地想,不敢放開來說,阻礙思維的發展和智慧的生成。我們主張:課堂生活應是學生平常生活的一部分,課堂生活與課外生活融為一體,將平常生活帶入課堂,兒童抒真情,說真話,說自己的話。課堂所學回歸生活,問題解決、情感抒發成為應然。
這樣,最美教師張麗莉,盡職司機吳斌成為課堂的話題,體悟底層公民的責任、道德與大愛人生;這樣,課堂會討論“小鬼跳蚤市場”的促銷與運作方案;這樣,金秋時節進農田,目測、步測土地面積,抽樣分析,預估產量,同時享受野外樂趣,回歸田園生活;這樣,美術課、活動課會上到教室外、街道上,用畫筆、相機記錄即將拆遷的學校、民居、小橋,留住美好的回憶……
崇美尚思的課堂是以兒童的發展為出發點和歸宿的課堂,應該是美的課堂、道德的課堂,思考的課堂、智慧的課堂,生活的課堂、靈動的課堂,生命獲得生長的課堂。崇美尚思,我們的課堂教學主張。
參考文獻:
[1]朱小蔓:小學素質教育實踐模式建構與理論反思[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郅庭瑾.為思維而教[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3]朱小蔓.中國教師新百科(小學教育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