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建華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換位體驗”教學法的實際運用,經常會出現輕視學生的閱讀起點、無視學生的身心發展、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漠視學生的角色經驗的誤區。鑒于此,需要教師采取有效對策,從而使學生能真切體驗角色的心理活動過程,更好地理解課文,提高語文素養。
關鍵詞:“換位體驗”;操作誤區;矯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2)07-0048-02
新的課程標準強調“換位體驗”,語文課堂教學要較多地注重師生互動、平等參與,教師要實現角色的轉換,最大可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但是,筆者觀察發現,小學語文教學實踐中,也存在不少操作的誤區,需要語文教師給予高度重視并采取有效對策。
【課堂掃描】
筆者曾在一次教學競賽中聽到一位老師執教六年級下冊《清平樂·村居》一課,為了引導學生充分理解“相媚好”的含義,教者在教學中運用了“換位體驗”的教學方法,意圖通過對文本人物的換位體驗,深入體察人物內心世界,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內驅,生成對文本的深層次理解。但課堂實際效果卻適得其反,當老師詢問“誰愿意扮演老公公和老婆婆,一邊喝酒一邊親熱地聊天”時,學生捂著嘴兒偷偷地笑。后來,老師喊一位男孩和一位女孩分別扮演“翁”和“媼”。此刻,下面的孩子笑得更歡了,表情有些詭異。當那兩個孩子迫于無奈,開始根據老師的“指導”以老公、老婆相稱時,課堂上爆發出一陣陣大笑,課堂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案例反思】
盡管無數教學實踐證明將“換位體驗”引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是實現深度閱讀的良好途徑,但不可否認,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換位體驗”的運用和操作還存在著一些誤區。
誤區一:輕視學生的閱讀起點。
時下,一些老師把換位體驗作為一種時髦的教學方法,輕視學生的閱讀起點,輕視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輕視學生對文本的自我解讀能力,一廂情愿地運用“換位體驗”,結果往往南轅北轍。如一位老師執教《小露珠》,讓孩子們戴上頭飾,分別模仿小青蛙、小蟋蟀和小蝴蝶蹦、爬、落的不同姿態,相繼與小露珠打招呼。孩子們光顧著擺造型、演動作,全然忘記了小露珠閃亮、透明、圓潤的可愛模樣,對小露珠的那份喜愛也隨之煙消云散。
誤區二:無視學生的身心發展。
“換位體驗”是一種學習過程中特有的心理體驗過程,要求將自己的內心世界,與文本角色或作者在情感上實現溝通,為增進理解奠定基礎。“換位體驗”在使用的過程中如果違背了學生身心發展實際,不分青紅皂白地加以濫用,定會成為教學的一大敗筆。上述案例中課堂上“翁媼”的角色體驗不僅沒有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感悟文本意義,而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分散了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這樣的“換位體驗”無疑是得不償失的。
誤區三:忽視學生的情感需求。
在教學中,很多教師一味地按照教學設計,為了所謂的“出彩”,置學生的實際情感狀態于度外,設計了一些不合時宜的“換位體驗”活動,使教學大煞風景。筆者曾聽一位男老師執教《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在學習重點段落,品味了文本語言之后,孩子們紛紛被彭德懷對大黑騾子的深情所感染,一股淡淡的憂傷在孩子們的心頭縈繞。此時,教者置孩子們的真實情感體驗不顧,讓孩子們扮演彭德懷,表演其摘下軍帽、背過臉去、深情地看著、敬禮等一系列動作,試圖通過角色表演來體會彭德懷對大黑騾子那份特殊的愛。結果事與愿違,課堂上竟笑聲一片,整篇課文的情感基調和課文所營造的情感場在所謂的“換位體驗”中蕩然無存。
誤區四:漠視學生的角色經驗。
換位體驗如果漠視學生的角色經驗,亂用甚至是濫用,不僅難以達成得意習言的目的,有時還會畫蛇添足。例如,有位老師執教明代詩人于謙寫的古詩《石灰吟》,在初步理解了詩句含義之后,設計了“換位體驗”:如果你就是那烈火中焚燒的石灰,此時此刻,你會說什么?此處,教師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問題——學生對體驗角色的經驗積累。缺少生活經驗的支撐與感受,學生是很難真正觸摸到石灰的內心世界。因此,學生的發言也就愈發顯得蒼白、無力,毫無生氣。
【矯正策略】
針對當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換位體驗”運用的操作誤區以及存在問題,筆者以為我們可以運用以下策略進行調整和修復。
策略一:深入解讀教材,據文而用。
語文教學文本體裁的多樣性、文本內容的豐富性決定了“換位體驗”運用的選擇性。教者應在深入解讀教材的前提下,準確把握文本內容和文體特點,尤其要重視學生已有的閱讀經驗,合理把握學生的閱讀起點,有針對性的設計和運用。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天鵝的故事》“群鵝破冰”的場面時,并沒有讓學生直接體驗天鵝的角色,而是讓學生以文本作者的身份,去聆聽天鵝們非同尋常的叫聲,去感受叫聲背后蘊藏的含義。這樣的換位體驗,既吻合了文本特點,又符合了學生實際。學生們在這樣的體驗中,有話可說,有感可發。
策略二:準確把握學情,因人而用。
在語文教學中,如何根據學情需要,根據教學現場需求,合理而準確地運用“換位體驗”,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之一。筆者曾聽過一位老師執教《黃鶴樓送別》一課,要求學生分別扮演李白和孟浩然,進行分角色朗讀課文。教者喊上了兩位男同學,要求他們通過朗讀表現兩人依依惜別的場景。兩位男同學不僅讀得聲情并茂,而且加上了作揖、鞠躬、飲酒等一系列動作,贏得了其他學生和聽課者的一片掌聲。
策略三:激發情感體驗,順勢而用。
“文章不是無情物”,小學語文教材中入選的大都是文質兼美、情深意濃的文章。教學中,如果能在激發學生語文學習情感體驗的前提下,順勢運用“換位體驗”,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筆者在教學《理想的風箏》第5自然段時,設計了這樣的“換位體驗”:如果你也是劉老師的學生,當你看到劉老師一次又一次旋轉板書的一幕幕,你為什么而激動呢?在情感的推波助瀾之下,學生思維的閘門被打開,孩子們將心比心,在角色的體驗中完成了對文本語言的深度品析和感悟,課堂彌漫著濃濃的師生之情。
策略四:關注教學生成,適時而用。
“換位體驗”的運用既需要課前的充分預設,也需要教學現場臨時變通。在教學中,根據教和學雙方生成的實際情況,適時調控,靈活、機動地加以運用,有時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學生與故事中的角色產生共鳴,達成對文本內容以及語言表達的準確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