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軍
摘要在農墾系統改革巨變的浪潮中,干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本文作者立足項目管理的視角,分析了學校現行教育培訓管理模式現狀與存在的不足,以及引入項目管理體制、創新教育培訓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最后,結合學校的實際運作情況,總結出了幾點具有可操作性的經驗。關鍵詞干部教育培訓項目管理二次創業中圖分類號:G322文獻標識碼:A1 云南農墾干校實施教育培訓項目管理的背景
云南農墾自1951年成立以來,為屯墾戍邊、保障國家天然橡膠供給、培養造就建設人才、促進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但由于各種原因,農墾發展面臨著很多困難和問題。按照“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發展方針和總體要求,云南農墾在2010年6月與相關的地、州、市簽訂了6大分局、39個農場和122所醫療衛生機構移交地方、屬地管理的協議。
在農墾系統改革巨變的浪潮中,云南省農墾總局干部學校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就機遇而言,2009年7月,胡錦濤總書記在滇考察,明確了云南作為全國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地位。橋頭堡的戰略定位,對昆明的發展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必將極大地推進現代新昆明的跨越式發展;而對地處昆明擁有地緣優勢的云南農墾干校來講,無疑也迎來了“二次創業”的春天。經過充分的調研和論證,干校確定了未來5—10年的大方向:對內,其定位是云南農墾的培訓中心;對外,其目標是全國農墾在西南地區的培訓基地。但與此同時,挑戰與機遇并存。從宏觀層面上看,屬地管理協議的簽訂,意味著農墾總局所領導的大部隊沒有了,意味著農墾干校賴以生存的土壤沒有了;從微觀層面上說,干校當前面臨著黨校函授停招,農廣校多年停辦,農場移交地方,干部教育培訓班難以維系,事業編制在四年前就被從60人壓縮成了40個等諸多困難。
綜上所述,如何使農墾干校披荊斬棘,在市場搏擊中探求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創新發展路子,打造出全國農墾干校建設的知名品牌,是擺在新一任領導班子面前的重大問題。由于學校主要承擔農墾系統高、中、基層管理干部,以及后備人才、專業技術人才、企業經營人才等重點和急需人才的培訓任務,因此教育培訓是學校常規工作的重中之重。眾所周知,當前教育培訓領域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實現“全國農墾在西南地區的培訓基地”這一奮斗目標,迫使我們尋找新的發展空間,邁上更高的發展臺階。而培訓基地的教育培訓項目建設,是關系到基地是否能完善,是否能真正發揮作用,是否能穩定發展的關鍵。所以,采用先進的管理思想,運用項目管理思維提高教育培訓的質量和效率勢在必行,迫在眉睫。
2 云南農墾干校現行教育培訓管理模式現狀與存在的不足
同我國現行的大多數教育培訓管理模式相類似,農墾干校目前也以垂直管理、條塊分割的方式為特征,主要依靠函授部、遠教部和培訓部完成教育培訓工作。近年來,在學校黨委的正確領導部署下,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受到傳統管理模式和工作思路的局限,缺乏現代先進培訓理念的指導,在工作中還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主要表現在:
2.1 工作程序繁瑣,影響了工作效率
現行的管理模式及崗位設置,基本上屬于單一的縱向管理結構,并以崗位職能來劃分部門機構:研究室負責對教師的教學考評管理工作,擔負著重要的科研任務;培訓部負責制訂干部教育培訓與教學管理等方面的規章制度,編制各類培訓班教學計劃并予以執行;總務科在辦班期間,負責做好培訓學員的后勤保障,負責培訓費用的收取、核算工作。各部門分工明確、職責清楚,但是,相互配合不夠,容易造成相互推諉扯皮的局面,不利于工作的迅速開展和問題的有效解決。
2.2 對工作人員要求比較單一,影響了人的全面發展
現行的管理模式,由于各部門有明確的分工,因此,對教育培訓工作人員的要求比較單一。在現行的模式分工下,沒有一個人可以對某個培訓項目進行全程策劃、組織與協調,每個人都局限于自己的崗位職責。這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創造性,不利于形成一支適應新形勢要求的專業化的培訓隊伍。
2.3 缺乏激勵的機制體制,影響了工作積極性
農墾干校屬于云南農墾總局事業單位,長期以來依托農墾系統的支持與扶助,主要著眼于系統內部教育培訓任務,而很少涉足農墾外的面向社會的培訓市場。管理水平、工作思路還停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缺乏項目“不找市場找市長”的低效率模式中。從2002年以來的培訓班數據統計中不難看出(見表1),由于缺乏激勵機制的鼓勵,工作人員“等、靠、要”思想嚴重,欠缺積極主動走出校門“找米下鍋”的行動意識,進而導致了工作效率與效益的低下。
3 引入項目管理制,創新教育培訓管理模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
引入項目管理制,可以說是教育培訓工作的發展趨勢,它具有現行管理模式所不具備的優勢。這種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三點:第一,可以減少中間環節,簡化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第二,能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第三,與市場型培訓接軌,實現向經營型培訓服務體制的轉變。
4 農墾干校教育培訓項目管理流程實踐經過充分商討與論證,2011年學校出臺了《云南農墾總局干部學校教育培訓項目管理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對教育培訓項目的操作流程做出了具體規范(詳見圖1)。此后的農場中層管理干部培訓班、生產隊隊長培訓班、入黨積極分子班、黨建培訓班以及在昆直屬企業財務培訓班等,均按照此流程進行規范化運作,取得了較大的成功。以下是經過一年來的運作,我們提煉和總結的相關實踐經驗:
首先,項目負責人的選定是關鍵。結合農墾干校的實際,教育培訓項目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農墾系統為依托,從事系統內從業人員的教育培訓。這類培訓一般是根據統一部署及工作安排進行,計劃性相對要強一些,項目負責人由學校項目管理委員會指定。而另一類是面向社會的市場型教育培訓,這類項目主要是利用教職工個人的社會資源,通過市場調研,捕捉市場機會開發出來的,該項目的提出者可以擔任項目負責人,也可以提議他人擔任,但須報學校項目管理委員會批準。面對當前農墾改革的巨變,學校支持和鼓勵工作人員走向市場,積極尋找各種項目,按照“誰提出誰負責”的原則確定項目負責人。
其次,項目組的人員組成至關重要。在《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中明確規定:項目負責人不得一人一項,至少要在學校在職教職工中選一名或一名以上工作人員作為項目組成員開展工作。項目組抽用的人員既可以是學校任何部門的人員,也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面向社會臨時聘請相關專業人員,參與項目組的工作。
最后,經過實踐的總結與探索,建立了一系列較為完整的項目管理操作流程。大體包括四個階段,分別為:醞釀立項階段、申報籌備階段、項目實施階段和掃尾驗收階段。目前學校的教育培訓項目,都在按此流程有條不紊地開展實施。
綜上所述,項目管理是一種科學管理方式。將項目管理的理念運用于干部教育培訓領域,對于提升非學歷教育培訓管理水平,擴大培訓規模具有重大意義。盡管在實踐中我們還處于起步摸索階段,但相信通過持久努力,我校的教育培訓工作一定會步入“二次創業”的新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