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榮
〔關鍵詞〕 體育教學;后進生;心理特點;轉化途徑
〔中圖分類號〕 G633.9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2)18—0065—01
在體育教學中,由于學生個體之間客觀存在著性格、身體素質、興趣愛好、運動能力等方面的差異,勢必會產生“體育后進生”。如何轉化“體育后進生”,更好地完成體育教學任務,是每一位體育教師需要思考的問題。
一、“體育后進生”心理特點分析
1.學習動力不足。因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體育后進生”對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的意義認識不清,缺乏體育運動的興趣。
2.缺乏積極的情感體驗。一些學生因身體素質較差,運動能力不佳,其對體育學習和體育鍛煉存有畏難情緒,自然也就無法體驗到體育運動所帶來的積極感受。
3.意志薄弱。“體育后進生”大都意志薄弱,難以堅持進行大運動量的練習,加之擔心會出現傷害事故,練習時則放不開手腳。
4.性格內向,缺乏自信心。“體育后進生”大多性格內向,在集體活動中適應性較差,因缺乏自信心,往往知難而退。
5.心理矛盾,情緒不穩定。“體育后進生”通常具有自卑、逆反、閉鎖等心理特點。他們的自尊心和自卑感往往交織在一起,心理時常處于矛盾狀態之中,對教師有恐懼感,情緒不穩定,自控能力較差。
二、轉化“體育后進生”的途徑
1.尊重信任,正面引導。作為體育教師,應充分考慮到“體育后進生”特殊的心理特點,要針對其不同的興趣愛好、運動能力、氣質、性格、身體素質等,對他們進行思想教育,闡明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引導其端正學習態度,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提高他們練習的積極性。在教學中,應尊重、信任學生,并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以消除他們的畏懼心理和對立情緒。在面對有自卑心理的學生時,要從肯定成績入手,引導其克服困難。可通過布置課外作業等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外體育鍛煉和健康實踐活動,不斷鞏固與提高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習成績。
2.關心愛護,表揚鼓勵。“體育后進生”并非不可救藥。在學習、掌握技術動作時,其往往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但收效甚微,本身就存在著一種失落感。此時,教師應以寬容、博愛之心去理解與關心他們,不要輕易地給他們戴上“體育差生”的帽子 ,要分清情況,不要一味地批評和指責,應對他們倍加關心和愛護,與他們談心交友,切忌損傷他們的自尊心;合理運用表揚與批評的藝術,對他們寬容而不放縱,嚴格而不苛刻;要善于發現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哪怕其只是取得微小的進步,教師都應及時予以肯定和表揚,以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心,促使其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術動作;發揮他們某一方面的特長,準確地把握轉化時機,激發他們體育學習的熱情,并在表揚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對他們的要求,如此循環往復,則可有效地轉化他們。
3.發展個性,和諧育人。教師要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建立和諧互動的交往模式,要相信和尊重“體育后進生”,這是提高轉化實效的關鍵。教師應平等地對待每一個教育對象,要認識到后進生同樣具有自己的個性和不可替代性,應充分挖掘他們的潛能,以促進“體育后進生”個性的發展。競爭與合作是促進學生發展的兩種機制。體育教師應指導后進生學會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鼓勵他們進行競爭、合作,放手讓他們在各種體育活動中鍛煉成長。
4.對癥下藥,耐心指導。“體育后進生”在學習技術動作時,往往會出現一些錯誤。其間,有的是因為動作概念不清;有的是因為身體素質差;有的是因心理緊張;有的是受外界環境影響等。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情況和表現,幫助他們分析問題所在及產生的原因,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
5.降低標準,同等評優。在教學技術動作或進行練習時,教師應事先周密考慮,提出合理的運動強度、運動負荷及完成動作的標準,對于后進生可適當地降低標準,減輕運動負荷,使他們學有所得,練有所獲。在分組教學時,應盡量把后進生分在一組,這樣有利于克服他們的自卑心理,增強其完成動作的信心。在教學中,教師及時地把進步較快,成績提高明顯的“體育后進生”作為說服教育其他“體育后進生”的典型,并令其幫助其他“體育后進生”,這樣能激發其他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使其樹立“我也能完成”的信心,這比教師單純的講解、示范、指導更有效。
6.個別指導,優生幫促。教師針對“體育后進生”在素質上存在的差異,進行個別指導,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提高,這是使其樹立信心,更好、更快地掌握技術動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指導學生練習時,教師的態度要親切,指導要有耐心,手段要多樣,要讓他們真正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從而使其放下包袱,主動進行練習。此外,教師還可以指定體育骨干或技術動作掌握較好的學生幫助“體育后進生”,使同學之間形成教與學、幫與帶的和諧學習氛圍,這有助于消除他們的羞怯與自卑心理,促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體育學習中。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