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睚啡
[摘要]目的:觀察中醫辨證分型結合口服維生素C治療黃褐斑的療效。方法: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按中醫辨證分型給予方藥加減治療,同時服用維生素C、維生素E,局部涂5%二氧化鈦霜;對照組口服維生素C、維生素E,同時局部涂5%二氧化鈦霜,觀察患者面部皮損的消退情況。結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1.1%,對照組有效率為62.5%。治療組與對照組相比有統計學差異(P<0.05)。結論:辨證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黃褐斑能取長補短,且治愈率高、作用持久,復發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黃褐斑;中西醫結合;中醫辨證施治;維生素
[中圖分類號]R758.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2)10-0-0
黃褐斑是多見于中青年女性面部的色素沉著性皮膚病,其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妊娠、口服避孕藥、內分泌紊亂、濫用化妝品、日曬、遺傳等,目前尚無滿意的治療方法。自2006年以來,筆者科室使用中西醫結合辨證施治的原則為指導,運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黃褐斑患者56例,獲得了較好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分組:共選擇門診黃褐斑女性患者96例,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其中治療組56例,年齡19~51歲,平均33.60歲,病程0.3~10.0年,平均3.96年;對照組40例,年齡17~48歲,平均32.99歲,病程0.5~7.0年,平均3.08年。兩組臨床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診斷標準:符合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制定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1]:①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基本對稱分布,無炎癥表現及鱗屑;②無明顯自覺癥狀,女性多發,夏重冬輕,有一定的季節性;③無明顯內分泌疾病,并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皮膚色素沉著。
將上述治療組56例患者根據中醫辨證施治原則分為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證、脾虛濕蘊證、氣滯血瘀證四型:①肝郁氣滯證:21例,多見于女性,斑片深褐色,彌漫分布,伴有煩躁不安,胸脅脹滿,經前乳房脹痛、月經不調,口苦咽干,舌紅,苔薄,脈弦細;②肝腎不足證:12例,斑片褐黑色,面色晦暗,伴有頭暈耳鳴,腰膝酸軟,失眠健忘,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③脾虛濕蘊證:10例,斑色灰褐,狀如塵土附著,伴有疲乏無力,納呆困倦,月經色淡,白帶量多,舌淡胖邊有齒痕,脈濡或細;④氣滯血瘀證:13例,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經色暗有血塊,或痛經,舌暗紅有瘀斑,脈澀。
1.3 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的19~51歲女性患者。排除標準:①嚴重的肝、腎功能受損害者;②1個月內曾服用治療本病的藥物及保健品者;③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④不按本治療方案或有自行中斷本治療方案或自行加用其他治療藥物者;⑤中醫學辨證不符合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證、脾虛濕蘊證、氣滯血瘀證者。
2方法
2.1治療方法:治療組:肝郁氣滯證:可用疏肝理氣、活血消斑,方劑有逍遙散、柴胡疏肝散加減;肝腎不足證:可用補益肝腎、滋陰降火,方劑有六味地黃丸加減;脾虛濕蘊證:可用健脾益氣、祛濕消斑,方劑有參苓白術散加減;氣滯血瘀證:可用理氣活血,化瘀消斑,方劑有桃紅四物湯加減[1]。每型同時服用維生素C、維生素E,春夏季節外出時面部外涂二氧化鈦霜[2]。30天為1個療程,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對照組:口服大劑量維生素C 0.3g,3次/天,或維生素C 3g靜注,同時口服維生素E,春夏季節外出時面部外涂二氧化鈦霜。療程同上。
2.2觀察方法及指標:觀察面部皮損情況:依據斑片長徑與寬徑計算黃褐斑面積(cm2),顏色以褐色、深褐色、淡褐色、基本正常四個層次記錄,治療前測定記錄1次,治療后1個月觀察記錄1次。每個療程結束時,觀察記錄1次。治療前及治療結束后,分別檢測血尿常規及肝、腎功能,觀察有無胃腸道癥狀及其他不良反應。
2.3統計學處理:等級資料采用χ?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
3 療效判定標準和結果
3.1療效判定標準[1]:基本治愈:肉眼觀察色斑面積消減大于90%以上,顏色基本消失;顯效:肉眼觀察色斑面積消減大于60%,顏色明顯變淡;好轉:肉眼觀察色斑面積消減大于30%,顏色變淡;無效:肉眼觀察色斑面積消減小于30%,顏色變化不明顯。有效率=(基本治愈例數+顯效例數)/總例數×100%。
3.2治療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的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組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證、脾虛濕蘊證、氣滯血瘀癥四型療效比較見表2。療程結束后,治療組有效率達91.1%,治療組中醫分型為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證、脾虛濕蘊證、氣滯血瘀證的有效率分別為90.5%、91.7%、90.0%和92.3%,而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2.5%。
4討論
黃褐斑形成的機制,一般認為是在相關誘因的作用下,黑素細胞通過酪氨酸-酪氨酸酶的一系列生化反應在細胞內形成黑素。相關因子為性激素水平變化使酪氨酸酶活性增強,抗氧化酶如過氧化氫酶平衡失調,活力降低致體內過氧化脂質等氧化物不能及時清除,加速酪氨酸酶系列反應;過氧化脂質的降解產物可導致蛋白質分子發生交聯等,使黑素細胞產生黑素,形成色素斑。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地黃等中藥均有不同程度不同機制的對抗上述一系列生化過程的作用[3]。中醫認為,黃褐斑屬“肝斑”、“面塵”,是由于情傷脾土或腎陽不足或腎陰精受損,氣血不能上榮于面而形成[4]。
中醫藥治療本病,目前總體上以單味中藥研究最多,復方中藥研究較少[5]。筆者經過對中西醫結合治療黃褐斑56例療效觀察,體會如下:①明辨病因,黃褐斑無論是基礎研究還是臨床治療目前尚無明確的、系統性的理論指導。但本病與內分泌、妊娠、日曬、內臟疾病的相關性已為臨床所肯定,因此明辨病因也就成為取得療效的重要保證,中醫的“辨證施治”就越發有堅實的理論基礎;②準確辨證,根據人體正氣的盈虧,病邪的性質及盛衰,疾病所在部位的深淺等情況,分為四個證型:肝郁氣滯證,肝腎不足證,脾虛濕蘊證,氣滯血瘀證;③同時服用維生素C、維生素E,外用5%二氧化鈦霜遮光。維生素C能抑制多巴的氧化,并使皮膚中已形成的黑素還原為無色物質和使黑素轉變為水溶性的膠樣物[6]。維生素E具有較強的抗氧化作用,能清除體內自由基,維生素C、E合用有協同作用[7];④除了內服外治,還要查因治本及減輕精神負擔,患者首先要心情舒暢,精神愉快,避免疲勞及憂慮,要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減少日曬,積極治療慢性病,注意排除內在誘發因素,這對本病治療也是很重要的。
總之,辨證使用中西醫結合治療黃褐斑能取長補短,與單純西醫治療相比具有治愈率高,作用持久,復發率低等優點,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色素病學組.黃褐斑的臨床診斷及療效標準(2003年修訂稿)[J].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3(1):66-68.
[2]張學軍.皮膚性病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87.
[3]張志禮.簡明中醫皮膚病學[M].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1983:258.
[4]劉冬梅,高進,朱林學,等.400例黃褐斑患者發病因素分析[J].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2006,22(4):303-304.
[5]林新瑜,羅旭松,向雪岑,等.150例黃褐斑患者發病因素的統計分析[J].華西醫學,2003,18(4):329-330.
[6]趙辨.臨床皮膚病學[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81, 1034.
[7]章國慶,王林.醫療美容基礎與臨床[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346.
[收稿日期]2012-08-07 [修回日期]2012-09-10
編輯/李陽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