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仕平
摘要2011年12月17日,教育部和四川省雙方簽署協議,共建廣安市教育改革發展試驗區,廣安職業技術學院作為鄧小平故里唯一一所高職院校,促進其改革與發展,被列為23個改革項目之一。為配合改革,我們必須先有思想上的準備。圍繞職業教育,在思想方面還有一些分歧和爭論。了解這些爭論,有利于職業教育改革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 職業教育的內涵之爭:一種教育類型與一種教育理念
一種觀點認為職業教育是一種不同于普通教育的教育類型,這一個觀點更強調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和對立。1980年教育部、國家勞動總局《關于中等教育結構改革的報告》,把改革中等教育結構,發展職業教育列為教育改革的重要內容:“改革中等教育結構主要是改革高中階段的教育,改變高中階段教育單一化的局向,主要是通過在普通高中增設職業班或者把普通高中改制成職業高中來合理調整中等教育結構。”這些制度都隱含著一種職教觀:職業教育是一種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類型。另一種觀點認為職業教育應是一種教育理念,各種類型的教育都應當包含職業教育,教育應當奉行“職業主義”的原則。
這兩種觀點,前者更多看到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區別,而后者更多看到其聯系,我們應當辯證地對待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的關系,既看到區別,也要看到聯系。應該說普通教育職業化,職業教育普通化是當今教育發展的一個趨勢。
2 職業教育的外延之爭:正規學校教育為主與非正規職業培訓為主
職業教育的外在形態有正規的學校教育,這種形態的職業教育計劃性較強,能發揮學校的規模效應,有利于批量培養人才,但靈活性不夠,學制年限較長,不能很好反映未來市場人才之需求。另一種形態即為職業培訓,包括政府部門組織的培訓如勞動部門的技工培訓,企業對職工或其他人員的培訓,這種培訓時間短,見效快,能針對市場需求靈活培養人才。職業教育究竟應以何種形態為主體?
一種觀點認為職業教育應以正規學校教育為主體,因為它能保證教育的質量,能有計劃地培養人才,節約成本,以英國經濟學家巴洛夫為代表。1961年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上非洲教育專家巴洛夫提出發展中國家在通過重點投資學校形態的職業教育和在普通學校課程中滲透職業教育內容的戰略來發展經濟的觀點,在當時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支持,其觀點成為當時發展中國家教育與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發達國家一般也采取了普通教育職業化、中等學校綜合化的戰略,在普通中學中滲透職教因素,并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技術學校。
一種觀點認為職業教育應當以非正規的職業培訓為主體,認為以學校教育為主進行職業教育會帶來很多社會問題,由于學校學制較長,培養的人才會不適應社會需求常走向失業或轉業,非但未節約成本,還是一種教育浪費,代表人物如美國教育家福斯特。因此,反對“普通教育職業化”,認為成功的職業教育需要成功的普教基礎,只有在扎實的普教基礎上才能有效地開展培訓。他主張職業教育應該主要在正規教育之外的機構進行,“學徒制實效肯定比職校正規培訓好”,在他的影響下,世界銀行改變了原來的職教政策,主張將原來的“學校本位職業教育”變為“企業本位職業培訓”。
3 職業教育辦學主體之爭:以政府為主與以行業企業為主
一種觀點,認為職業教育公益性強,應當以政府為主,政府應牽頭辦職業教育。比如新中國的在《職業教育法》中就強調國家的責任,“國家發展職業教育……建立職業教育制度。”“國家采取措施,發展農村職教……幫助婦女……失業人員……接受各種形式職業教育……”81歲的職教法起草人張光喜在追憶中談到:中央考慮到中國企業的復雜性而沒有在稅收等方面給予企業辦學適當補償,只規定了企業的義務,這是《職教法》的最大遺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