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 伍國強
摘要:村民理事會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具有其獨特的優勢,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鼓勵和引導村民理事會的發展,使其逐步成熟將會為中國農村探索創新社會管理,改革完善村民自治制度開拓一條新途徑。
關鍵詞:村民理事會;功能;運作模式
中圖分類號:F32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2)18-0059-02
村民理事會是近年來農村基層為更好地協調完成好各項重大任務及中心工作而成立的以“民主選舉”為產生辦法,以“自我組織、自我建設、自我管理”為運行形式的村民自治組織。現階段村民理事會多以自然村為單位設置且多數以新農村建設工作為服務對象,以服務、協調新農村建設各項中心工作為主要功能,其具體工作諸如“扶貧濟困”、“綠化衛生”、“拆遷動員”、“文化掃盲”、“農田水利”等,多是與村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事務,因此被稱為非官方的“草根組織”。但這一“出生貧民”的“草根組織”在新農村建設中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眾多矛盾的化解、項目的推進、工作的開展、環境的改觀、素養的提高都與之息息相關。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江西鷹潭就農村基層工作進行調研時就高度評價了村民理事會在積極探索創新社會管理,充分發揮廣大群眾的主體作用,推動人民群眾自我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方面取得的成績。
一、村民理事會現狀分析
近幾年來,在各級政府部門的積極倡導下,多數自然村都成立了村民理事會,調研數據顯示僅九江共青城市(縣級市)就已組建村民理事會216個,且普及率還在迅速提升。
1.直選方式凸顯公平公正。村民理事會現行選舉方式多為全體村民投票直選,票高者當選,這種方式相對來說更能體現民意,順意民心,為村民理事會成立后各項工作的開展奠定很好的群眾基礎。正因如此,村中諸如拆遷動員、環境綠化、鄰里糾紛等“政府管不到、干部管不了、社會無人管”的老大難問題在村民理事會的協調下迎刃而解。相關調研數據顯示村民理事會的組成人員多為村里的老黨員干部、德高望重者和生產能手等,這些人對政策的把握、村情的了解都十分到位,且處事熱心、公道,在群眾心中的地位極高,可成為村“兩委”甚至是鄉、縣政府部門聯系群眾的橋梁,更可成為有效解決各級政府部門與基層民眾矛盾誤會的有效渠道,其在加強廣大農村社會管理,推動新農村建設方面發揮的作用無可替代。
2.群策群力集中群眾智慧。村民理事會理事由全體村民直選產生,代表著大多數村民的意愿,有著較高的“代表性、公認性、先進性、穩定性”。經過對一些有代表性的村民理事會的走訪調查發現,有所作為的村民理事會中多奉行“能人理事、賢人監事”這一原則,發揮各位理事的特長為村民服務,有的理事依靠好的項目帶領村民脫貧致富,有的理事發揮特長活躍農村文化,有的理事以一身之正氣化解矛盾糾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經濟富裕了、文化活躍了、環境改善了、社會和諧了,這既體現出群眾的智慧,同時也彰顯團結的力量。
3.“草根組織”亟待規范引導。村民理事會作為一種新型的組織形態目前還是存在著管理不規范、職責不明確、缺乏指導和監督等諸多現實問題的,這也直接影響著村民理事會的運作效能。(1)隨意性太強。調研數據顯示,不少村民理事會還流于形式,重大問題 “聽兩委”,矛盾糾紛“動動嘴”,紅白喜事“跑跑腿”,未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絕大多數理事并非專職崗位,也不享受任何待遇,部分理事長期打工在外,無心顧及理事事務,理事會會議常常是“人難齊、心難聚”,大差額的村民理事會理事會議甚至成了毫無意義的“茶話會”。(2)制度尚不健全。經過調研走訪發現多數村民理事會中能拿出的勉強可稱之為制度的僅僅只有一份《村民理事會章程》,其內容多為理事會性質、工作目的、服務宗旨、工作職責、選舉辦法、理事長、理事權限等宏觀性內容,且闡述模糊,對理事會運作方式、人員管理辦法、財務制度、辦事規范等細節性的內容多為缺失,這樣的制度無法保證一個組織長期正常的運作,極易出現各類各樣的矛盾或問題。(3)缺乏必要監督。在實地的走訪和調研中,少數村民反映村民理事會在處理日常村務中不時會出現“踩過界”、“干過火”的事件,本該為民代言,不想卻成了不講理的蠻干。村民表示:“或許個別理事出發點是好的,但凡事應該有個度,否則很容易將好事辦成壞事,激發矛盾”。不難看出,村民理事會在處理事務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規范和監督是導致這類事情發生的根本原因。(4)支持力度不足。政府倡導,“兩委”領導,村民自治是村民理事會的基本特征。政府倡導但并不介入管理,一般也不提供經濟及人力支持,村民理事會運作完全依靠自身,理事們不拿一份報酬,也不享受任何政治待遇。“兩委”領導和村民自治之間還是多少存在著些許矛盾的,如為“兩委”馬首是瞻”村民理事會將會成為“兩委”的傳話筒,失去實際意義,反之則不可避免地會出現與“兩委”的對立事件,尺度確實很難把握,需要上級有關部門的協調和幫助。另外,村民理事會自身發展、理事素質提高、防止“村霸”滲入、扶貧政策、項目建設等多方面都缺少必要的支持和指導。
二、基于現狀分析的思考
現狀調查反映出村民理事會在處理村民事務方面確實有著明顯的優勢,為新農村建設、維護社會和諧作出了較突出的貢獻,村民理事會制度是值得提倡的農村新型管理模式,應加以規范和引導以使能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在新農村建設工作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基于上述思路,經過對現狀的深入分析,結合相關調研數據和專家訪談反饋意見,提出如下兩個方面的思考。
1. 村民理事會功能定位。根據村民理事會開展的主要工作,對村民理事會功能進行如下幾方面的定位:(1)“兩委”助手。村民理事會受“兩委”領導,應協助“兩委”積極宣傳黨的惠農政策,化解村民對上級部門的誤會,糾正村民對一些政策的誤解;應發揮自身優勢,為新農村建設中諸如項目推進、建筑拆遷、土地征收、矛盾調解、宣傳動員等重難點工作服務,成為“兩委”與廣大村民之間的溝通紐帶。(2)民意代表。作為受廣大村民擁戴的“草根組織”,村民理事會理應堅持遵從村民意愿、集中村民智慧、保障村民利益、傾聽村民心聲、尊重村民決策、集聚村民力量、接受村民監督,不為權貴所撼,不為財富所屈,成為真正的農村“民意代表”為民請命。(3)扶貧濟困。村民理事會應積極主動地投入到農村扶貧濟困工作中去,通過參與監督上級扶貧資金發放使用、扶貧項目實施、開展村民集體互幫互助等多種方式幫助和鼓勵少數困難村民擺脫困境,脫貧致富。(4)產業合作。村民理事會可通過自創企業或與骨干企業合作等方式,借 “一村一品”工程等國家支農扶農好政策之東風,依托本土資源優勢,發揮自身優勢,因地制宜,培育優勢產業,爭取上級部門政策支持、金融機構資金支持,帶領廣大村民發展產業經濟,共同致富。
2.村民理事會運作模式。針對村民理事會各項功能,設想出如下幾種運作模式:(1)“議會”模式。以村民事務處理為主要功能的模式,以“平時生產,集中議事”為存在方式,在有村民事務需要解決的時候通過集體討論、公推公選、群策群力等方式處理集體事務、化解矛盾糾紛、確立集體決策,因此形象地將其稱為“議會”模式。(2)“協會”模式。對于村域經濟形式較一致的農村而言,村民理事會可以行業協會式的模式運作,幫助廣大村民共同開展行業協作、資源共享、技術探討、市場開拓等合作,實行統一標準生產、統一產品包裝、統一品牌建設、統一市場銷售的“四統一”村域經濟模式,為廣大村民致富當好決策者和帶頭人。這一模式最適合有產業合作職能的村民理事會采用。(3)“公益”模式。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解決村民實際困難、調解民眾內部矛盾等公益事業為主要工作內容的運作模式,這種模式下的村民理事會以諸如紅白喜事、治安維穩、矛盾調解等具體事務需解決為召集理由,集中集體的力量和智慧共同做好公益事業,維護社會和諧。(4)“董事會”模式。少數村域經濟較發達的村已擁有全體村民參資入股的村屬企業,對于此類村的村民理事會可借鑒股份制企業的“董事議事”制度,以“董事會”模式運作,一來便于處理村屬企業的經營事務,二來也可適應市場經濟體制性的商業規則,與時代潮流相適應。
三、對村民理事會自身建設的幾點建議
1.加強黨的領導。村民理事會成員中有3名以上黨員的,可成立黨小組,使村民理事會成為以黨小組為核心,以黨員為骨干的自治組織,可通過選派村“兩委”優秀黨員掛鉤村民理事會,指導理事會各項工作,也可通過下派優秀機關黨員干部以正確引導村民理事會各項工作。
2.創新工作方法。對村民事務避免“包辦”,提倡帶領群眾一起辦;扶貧濟困避免“行政化”,提倡理事群眾“結對子”的人性化方式;對受群眾歡迎的政策咨詢、矛盾調解、農技協助等服務更需化被動為主動,以最快捷、最有效的方式幫助廣大群眾解決困難。
3.提高自身素質。通過建立定期培訓、內部協商、激勵考核等制度,進一步健全村民理事會工作機制,提高各理事的履職能力和辦事效率,確保各項工作實效性。
參考文獻:
[1]朱為群,等.中國三農政策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8.
[2]吳敬斌.村民理事會咋辦好[J].農村財務會計,2011,(11):44-47.
[3]周波,等.探析新農村建設長效發展的一個有益載體——村民理事會[J].農業經濟問題,2006,(11).
[4]陳張,等.讓群眾說了算——評說資源縣以“村民理事會”為主導的“參與式扶貧”[J].農家之友,2009,(9).
[5]九組文.“村民理事會”理出新氣象[J].當代江西,2010,(12).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