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玨

城鎮化將帶動消費能力的產生與GDP的增長。
9月2日,新華社經濟參考報社與廈門大學在北京聯合發布了中國季度宏觀經濟模型2012年秋季預測報告。報告認為,2012年下半年,歐元區經濟持續低迷,對中國經濟增長產生下行壓力。進入2012年,中國經濟繼續逐季回落,上半年GDP累計增速為7.8%,是自2010年以來的最低的半年增速。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龔敏認為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體現為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有著非常明顯的下滑,過去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超過50%的兩個行業,即制造業和房地產業,這今年上半年同比都有明顯的下滑態勢,特別房地產行業,受房地產政策調控的影響,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下降近10個百分點,投資增速的降低使得上半年固定資產投資對中國GDP增長的貢獻率首次下降低于50%,拉動GDP的增長率三個百分點,下降了1.2個百分點。另一個原因是,受歐洲經濟的不確定性提高,美國經濟緩慢復蘇的影響,中國進出口同比增速明顯下滑。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楊瑞龍告訴記者,這一輪經濟下滑有幾個特點,“一是,外部因素的歐洲經濟衰退已經終極化,由此引發了中國出口七月份同比增長僅為1%,更重要的是隨著政府刺激的退出,導致政府的有關投資減少,加上房地產限購限貸,去泡沫,去杠桿,導致了經濟趨勢性下滑。二是,原來主導中國增長的傳統要素,人口紅利,高投資等等一些工業化的因素,而新的增長要素還在培育當中,所以遇到潛在經濟增長的臺階式下降。”
“保八”的路徑
經濟增長速度的減緩依舊帶來了不安。楊瑞龍認為,中國經濟患上了速度依賴癥本身說法并不準確。中國經濟對速度的依賴并不是來源于觀念上的喜好,而是我們選擇了這種發展模式,即高速度、低工資,高就業。很多經濟社會的問題需要靠一個較快的增速去解決。
結構的轉型非一日之功,因此需要維持在一定的速度范圍內進行。這也就是“保八”的現實意義。
廈門大學的報告指出,若宏觀經濟當局繼續實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在下半年再次降息0.25個百分點,廣義貨幣供應量全年保持14%左右的增速,同時,輔之以適度寬松的財政政策,則今年中國經濟增速仍可維持在8.01%的水平,居民物價指數(CPI)將回落至2.9%的較低水平。
根據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的模型預測,如果推出2萬億經濟刺激計劃,今年GDP可以增長8.25%,跟基本模型相比,GDP增速可以提高0.24個百分點,明年GDP拉動作用繼續增強,但這個程度卻有限。
2萬億除了拉動GDP以外,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會有大幅度的提高。今年CPI有可能比基本模型預測的2.9個百分點高,要上升到超過3%,明年CPI有可能上升到4.29%。
因此,報告建議,當前宏觀經濟政策應當是,進行適度微調,若在四季度適當降息25個基點,2012年GDP將實現8.01%的增長。未來政策的重點將轉向深化體制改革與結構調整,重視挖掘國內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而不適宜再推出大規模經濟擴張政策。
不改的升勢
溫州出口企業近幾年來的空心化問題已經折射出我國出口增長的瓶頸。出口的GDP貢獻率已于上半年由正轉負已經在警示出口的困境。作為拉動宏觀經濟運行的三駕馬車之一,出口形勢的破解并不比投資、消費容易。
匯率改革之后,人民幣匯率的持續升值的確在加重出口制造企業的成本負擔,但國家發改委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張燕生指出,外需的萎縮是重要因素,而這一現象已經持續4-5年。今年第三季度歐元區的增速為-0.4%,美國在剩下的季度,經濟增速也不會有明顯反彈。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福建省人民政府顧問李文溥告訴本刊記者:“根據巴拉薩?薩繆爾森定律,美元過度供給,人民幣長期匯率上升是必然的。日本已經提供了一個例子。”
在李文溥看來,很多經濟學家將購買力平價作為計算方法,得出人民幣被低估的結論,有失偏頗。購買力平價是以世界平均價格為參照,但主要產量由發達國家提供,這涉及到統計學上的權數問題。這就是說,按購買力平價測算等于按發達國家的價格來算。用購買力平價和匯率法測算的結果差距明顯,所以如果用購買力平價算,發展中國家的GDP要翻2-3倍,因為將發展中國家的產品按照發達國家的價格去加權計算。因此,發達國家用購買力平價理論一定會高估發展中國家的幣值,而匯率法一定程度上會低估。真實合理的匯率一定在兩者之間。而隨著經濟發展的程度越來越接近發達國家,匯率越接近購買力平價的測算結果。
報告指出,由于進出口速度的減緩,今年人民幣兌美元有可能小幅度貶值,年底1美元兌換6.34元人民幣,到明年出口開始恢復,人民幣兌美元升值的態勢會有恢復。人民幣的長期升值也在倒逼低端的加工制造企業轉型,要么向產業鏈的高端轉移,要么轉向內需市場。
消費新軍
廈門大學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龔敏指出,盡管投資與出口的同比增速出現回落,但居民消費出現了穩定的增長。居民消費的穩定增長得益于,城鄉人均收入的快速增長與物價水平的回落以及結構性減稅的成效顯現。2012年上半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2508.5元,實際增長9.7%;農村人均現金收入4283.4元,實際增長12.4%。
上半年消費支出拉動GDP增長4.5%,貢獻率提高到57.7%;貢獻率分別比2010年和2011年同期高出22.6和10.2個百分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最終消費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
龔敏預計,從消費增長的情況來看,收入的增長還將持續,這就能保證消費的增長在全年可以實現,如果按照不變價計算居民消費總額可以實現8.3%的增長,社會商品零售總額可以達到14%的增長。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長劉樹成看來,消費的作用的確在增加,但這個消費的增加不是趨勢性的,是一種周期性變化。從中期看,加大消費占比的經濟轉型勢在必行。
劉樹成告訴記者,將消費作用增強變為趨勢,突破口在于城鎮化,以城鎮化帶動消費升級。根據新世紀這十年的觀察,消費率的上升曲線跟城鎮化率上升曲線的相關度達94%。因此,城鎮化率的提高,有利于大大提高消費。在接下來的五年內,城鎮化率的速度不像前十年處于加速階段,每年1.3個點的增長,可能明年回落到0.8,但依然強勁,在此過程中將帶動消費能力的產生與GDP的增長。